人物經歷
郝金明,1956年出生於北京。
主要作品
電影
《堵車》飾演麵包車主 導演阿年
電視劇
《正陽門下》飾演蘇萌大舅 導演劉家成
(兼任編劇、製作人,北京衛視首播收視率一路走高,全國多省地市電視台熱播)
《槍炮侯》飾演奕劻 導演王瑞
《十三格格新轉》飾演高寬 導演林楠
《南少林》飾演許暉 導演林楠
《漕運碼頭》飾演韓克鏞 導演袁煒
《叛女》飾演京都警察署長 導演李家琦
《都市第五季》飾演作家 導演李梅
《天下第一樓》飾演掌柜 導演夏剛
《美味關係》飾演廚師長 導演徐慶東
《虎媽貓爸》飾演建中集團董事長
社會職務
北京市政協委員
北京市東城區政協常委[2]
北京曲藝家協會副主席
北京市東城區工商聯副主席[3]
北京市東城區工商聯花市分會主席,商會會長
大前門(北京)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
北京漢宇興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
北京真龍御液酒業銷售有限公司董事長
北京沃泰飯店有限公司董事長
北京金昌盛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西班牙伊比科發國際有限公司董事會副主席
北京市商會第十四屆兼職副會長。
慈善義舉
2010年4月29日,尚韻軒私人博物館的展出門票價格為每人20元。郝金明把所有門票所得都將無償捐贈給紅十字會,用於白血病兒童的治療。
人物生平
和《四世同堂》《大宅門》等劇一樣,正在北京衛視和愛奇藝同步播出的《正陽門下》也是一出不折不扣的“北京劇”,以“五燒五建”的正陽門為北京生活的縮影,聚焦北京幾十年來發展變化。
知青返城、高考恢復、聯產承包、改革開放……在一開局,《正陽門下》就擺出了大開大合的時代氣質,劇中人在改革開放三十年里的成長與情感糾葛,也伴隨著一件件的重要歷史事件的發生。以北京城的小人物為著眼點,映射歷史洪流的變遷,也讓《正陽門下》突破“前作”《我的父親母親》收視高點,一路讓殺進全國前三。
《正陽門下》以韓春明、蘇萌、程建軍的故事組成。開篇蘇萌進了文化宮,上了大學,進了單位,成為了“天之驕子”,甚至是高幹子弟追逐的焦點;程建軍也靠著有個職位較高能搞定幾個工作名額的爸爸,“混的是風生水起”;而朱亞文飾演的“胡同串子”韓春明因為獨自承擔偷投機倒把的責任,被工廠開除,成了走街串巷“收破爛”的。被人看低的同時,外地大姨和表妹孟杏兒又來“湊熱鬧”,一進北京就洋相百出,被笑為“老坦兒進城,身穿條絨,腰系麻繩,買瓶汽水,不會退瓶”。雖然人的境遇各不相同,但韓春明不失北京爺們氣度,就算自己潦倒也愛張羅著照顧農村親戚,最終他靠著精明頭腦和死磕勁頭,把“破爛”古玩、器具摸得精通,搞出了名堂,不僅開了私人博物館有了事業,還因為善良、仗義擊敗了對手程建軍,守住了氣節,最終也奪得了蘇萌的愛。
有意思的是該劇主人靠鑒寶起家、最終以房地產發家的人生經歷,恰好也是本劇總製片人、編劇郝金明的真實生活。所以作為本劇最重要的收藏線,韓春明去各地雜貨攤、古玩市場尋寶,處處都好像鑒寶節目的故事重現。此外,該劇在道具方面也下了不少工夫,通過大量細節回憶北京的變化:比如最開始的私家車,最早一批公車是什麼樣等,這些物件都被劇組蒐集尋找回來,而這些細節也如實反映了時代變遷的大背景下北京人的生活。
劇名為何叫《正陽門下》?
你知道嗎?
很多觀眾看了本劇十分納悶,演了這么久,本來以為是講生活在正陽門附近主人公的故事,可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日前記者特意追問編劇郝金明,他解釋,正陽門的寓意為“正在晌午,如日中天”,且正陽門是紫禁城內城最外的一道門,出了正陽門就走向了民間。所以我們講的是民間的故事,是老百姓的故事。
■ 主創說
郝金明:這是北京爺們兒的戲
新京報:韓春明身上哪些劇情是真實發生過的?
郝金明:除了拾破爛這個是另一位編劇王之理的筆下之花,韓春明其他的創業故事都是我的經歷。比如劇中韓春明開酒樓時就一個人盯著,又當廚子又當經理,就是我最初小規模的樣子。而且我開酒樓的目的不是為了開酒樓,是因為我收藏的東西太多了,就用那些老桌子老椅子這些老家具來充當酒樓的裝潢。定位就是博物館酒樓,有了特色就贏得了客人。
新京報:韓春明最後呈現出來的人物性格、個性特色跟你本人像嗎?
郝金明:挺像。我小時候就是這樣子,仿佛就是一個不著調,但是我思考問題比別人多。我覺得北京人都這樣吧,《正陽門下》其實寫的是一個北京爺們兒的戲,較勁、要強、向上仗義、大氣有胸懷。
新京報:劇中韓春明收藏入行是靠師父領路,這一行怎么和武林門派似的?
郝金明:在收藏這個行當,任何一個收藏的人在不同的階段都要有不同階段的師父,我也有師父。但最後都是自己練出來的,現在咱也能去撿漏兒了,能撿到大漏兒了,就不得了了,這就是真刀真槍拼出來的。
主要成就
郝金明從事外貿和一些外商打交道時,發現外商每次來到中國最喜歡去逛的地方是中國的古董市場,這些人對中國的古董可以說是到了痴迷的程度,看到好東西,花再高的價錢也願意買。郝金明有來自外國的朋友,讓他幫忙採辦一些中國的古董。郝金明從此萌生了收藏國寶和中國文物的念想。
1995年,郝金明下海經商,他去了西班牙,在索斯比拍賣行,郝金明看到了很多中國的古舊家具,使他知道了中國的古舊家具在國外大有市場。於是,他在國家政策允許的範圍之內到處收購古舊家具。那些柴木的家具,對中國人來說是一些不值錢的破舊不堪的老東西。但是,收購回來經過一番整修,它們一派古韻猶存,郝金明的中國古舊家具開始有選擇地出口了。
個人生活
老北京。
這是一個看似普通卻極不普通的稱謂。
操著京腔、哼著京韻、講一些京華往事,只是表面的功夫。如果從骨子裡看,那透著自豪和驕傲,但卻對親朋好友真誠、熱心,對長輩父母更加尊敬孝順,把中華文化傳統繼承下來、具體體現下來,在京都京城風範的人物大概就不多了。而這種人物就可以稱作偉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了。
郝金明先生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老北京!
事業有成,卻極為謙虛。
真誠、豪爽、熱情、大氣。
這是首次見到郝金明先生,他留給我們的印象。
沒有高調地談他人生的輝煌,沒有自豪地談他的事業成就 。
我們的談話就像潺潺的溪流——純淨、甘甜。
郝金明談孝順
他語重心長地敘述著:百善孝為先,孝順,是每一個炎黃子孫都必須傳承的優秀品德。自己做到了,這是應該的;做得更好,是對德孝的弘揚,是對社會的貢獻。
他說,孝順有三大責任。一是傳宗接代,也是生命的延續。常言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人類從古到今,靠的就是生命的延續和進化。對於我們個人而言,父母給了我們生命,面對妻子、丈夫這個角色,傳宗接代,滿足老人的心愿是我們責無旁貸的責任。二是養恩報德。烏鴉反哺,羊羔跪乳。禽畜猶能如此,何況萬物之靈的人類呢?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把我們撫養成人,又給了我們一個美滿的婚姻和幸福的小家庭,那么,在四位長輩漸漸年老的時候,我們該怎么報答他們呢?讓我回答,那就是孝順二字!孝,上面是一個老字頭,下面是一個子,那就是說,為人子女,就要支撐和養育老人,讓老人愉快健康,是我們的責任。尊老敬老是對待老人特殊的態度,有敬畏之心、有崇敬之心,讓老人順心、順氣、順意,以老人為中心,這就是孝順。三是為人處事。有朋友說,交朋友首先得看對方是不是對老人孝順。他說,一個對自己父母都不孝順的人還會對朋友忠誠嗎?實際上,大道理就是這樣簡單,仁義禮智信,如果沒有一個孝字支撐,那么一切便會都是假的,變了味道的。父母是我們的根本,如何對待父母,是我們表現家族優秀品質的行為,也是外部世界認知我們的溫度表。善待父母,真誠待人,才應該是天下兒女和仁人志士最基本的品質。
郝金明談父母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郝金明喃喃地念叨,眼中噙著淚水,飽含著思親的情意,目光向前望去,仿佛向記憶深處走近。
他點燃一根香菸,輕輕地吐出一縷,我們的思緒也緩緩地進入郝金明的記憶之中……
郝金明自小就失去了父親,在他的記憶中,父親,只是一個母親口中的傳說。在母親絮絮叨叨的談話中,他知道了父親剛直的為人,俠義的性格,和多才多藝的本領……
他說,父親的品德就像一盞明滅閃爍的航標燈,在他人生的海洋中,照亮著他前進的方向,成了他為人處事的榜樣。
和共和國其他同齡人一樣,郝金明小時候家裡也很貧窮,在他記事起,母親好像就沒有睡過覺,似乎眼中全是母親忙碌的身影。
郝金明姊妹六個,他是老么。母親對他格外眷顧,哥哥姐姐們也都護著他,然而,家貧出孝子。雖然郝金明被家裡人寵著,但他仍然感受著母親的薰陶,體味著善心的愉悅……
我們的眼前老是出現著這樣的已給畫面:
母親和孩子們在院中吃飯,大門外傳來一聲:“大嫂,可憐可憐,給點饃吧……”
母親掰了半個饃,看了看大大小小孩子,還在猶豫給不給,老么郝金明從母親手中拿過半個饃就跑了出去,給了門外討飯的。
討飯的感動地摸著郝金明的頭說:“這孩子長大一定有出息!”
郝金明卻說:“你要是吃不飽,我再給你拿一塊。”
後來,郝金明漸漸長大,母親卻漸漸老去。
姊妹較多的郝金明,沒有很多機會孝敬母親,只有節假日或者上下班來到母親跟前去看看母親,或者蹭頓飯吃,博母親一笑。
再後來,郝金明賺錢了,母親的生活費他全管了。儘管有三個姐姐和兩個哥哥,但他總認為他們掙錢很辛苦,自己多出點是應該的。
2000年以後,母親的門前經常看到郝金明帶著媳婦和兒子,提著給母親換洗的衣服,和變換著的水果或者糕點。原來,郝金明的母親半身不遂,躺在病床,他率先垂範,與妻子及幾個兒女晝夜陪護,輪流照顧。
每周六,母親的房中總會飄出歌聲,原來,郝金明和媳婦、兒子一起在為母親唱歌。
老大不小的郝金明,像小孩一樣,偎在母親胸前,年邁的母親也抱著金明。這時候,誰也不說話,他們都閉著眼睛,靜靜地享受著著人間最純美的感情。
後來,郝金明說,在母親懷裡依偎著,心裡是最踏實的。
2004年,母親去了,郝金明沒有哭,只是默默地握著母親的手,一直走完最後一程……
郝金明談岳父母
岳父岳母都是優秀的共產黨員!他們直接影響著我的做人做事。
這是兩位老人給郝金明的印象。
岳父是一位老軍人,岳母是一位老公安,他們退休後在軍區干休所居住,逐漸富裕起來的郝金明卻空著自己的豪宅不住,為了老人家晚年生活幸福愉快,他寧是不論外人怎么議論,和他們一起生活了20多年。
岳父是2007年走的,享年90。
岳父退休前在共和國參政議政,事業成功,一輩子清廉為政,兩袖清風。
對於郝金明來說,岳父既是前輩又是恩師,不僅對郝金明潛移默化地影響,更是苦口婆心地教育。他在80歲之前,身體很好,什麼事都不願意麻煩別人,包括洗衣服、搬東西等。過了80歲,洗澡、洗腳等因為身體的原因,慢慢不能自理。
有一天,郝金明帶著老岳父去了澡堂子,在白霧氤氳之朦朧中,一起在大池子中泡澡。郝金明拿起搓澡巾,為老岳父搓澡,老人的身體明顯地僵硬了一下,隨後,便不再做聲,閉著眼睛,默默地享受著女婿的伺奉……
老人身上有一道道的刀、槍傷痕,仿佛在無言地訴說著炮火紛飛的歲月和艱苦卓絕的鬥爭,任是一條硬漢子的郝金明,手也禁不住地顫抖了,只是一個搓澡,郝金明就用了將近一個小時。
此後,老人對郝金明敞開了心扉,有什麼事情都會對郝金明談。
郝金明第一次當上了北京市政協委員的時候,捧著神聖的政協委員證,興沖沖地向岳父匯報:“老爺子,我進步了!你看……”老人高興地接過證件,看著、摸著,就好像自己得了證件一樣。後來,老人的笑容漸漸不見了,他一臉嚴肅地對郝金明說:“金明啊,從今天起,你說的話、做的事,一定要和這個證件一致。你往後就不要費太多時間在家裡光顧著孝敬我這老頭子了,做爺們漢子,真正的大孝才應該是更多地報效黨和國家,感恩回報社會,特別是咱北京人跟整個華夏民族!”
郝金明瞬間也收起笑容,鄭重而恭敬地對老人說:“爸,我一定做到!”
郝金明說,這句話到現在,我仍然覺得沉甸甸的。自那以後,不論是我做了政協常委,還是到曲藝家協會當副主席,還是到工商聯當副主席,以及在文藝界做事,做影視演員拍戲,編寫並投拍電視劇《正陽門下》等等,老爺子的這句話都一直在提醒著我,讓我的一言一行都要和一個政協委員的身份相符合。這句話我記一輩子,也受益一輩子。看似一句平常話,但實際做起來、堅持下來卻不平常。做到了,就一直能進步,就一直還能進步。這應該說就是老岳父眼中的爺們和漢子吧,這水平,也可以說它是老人家的水平。我後來教育孩子,也就這樣,總想著把這些優秀的傳統和美德傳承下去。
提起岳母,郝金明眼前出現的是一幅動畫:早上7點半,一位90歲的老太太,滿臉嚴肅地敲著大門喊著:“快點快點,上班上班!”
原來,岳母是一個老公安,多年來嚴整的紀律,使她養成了準時上下班的好習慣,每天叫我們起床,給我們準備好早餐,計算好我們上班的路程和時間,然後在算定的時間內,催促我們走。幾十年如一日。
老太太雖然生活嚴謹,但興趣愛好廣泛,自退休起,就喜歡上了寫字畫畫,而且還堅持下來,後來,她的作品還參加了奧運會的書畫展,出了自己的畫冊。老太太不僅自己堅持寫字畫畫,還給我們也買了筆紙,讓我們一起練習書法。看到我寫得好了,還表揚我呢!
老太太以前在公安機關是做黨務工作的,我的每一次進步,她都會主動找我談話,談話的內容都是黨的要求。但有一點讓我很感動,她說,我們共產黨人打天下就是要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現在,我們的生活已經無憂無慮,但很多家庭還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金明啊,你現在也出息了,有了自己的事業了,有機會,再做做善事,幫幫那些有困難的、需要幫助的人吧!
這些話很樸實,卻很感人。其實,郝金明也真早就悄悄地這樣做了。早年他就收養殘疾人為兒子,幫過許多困難家庭。前不久,他還因為資助兩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被“屈正愛心基金會”授予了愛心人士的獎項。十多年來,為最大限度地避免國家文物古董珠寶流失國外,他儘自己所能保護收藏文物古董,真可謂歷盡千辛萬苦,窮極更多財富投資學習並收藏了許多稀世珍寶,率先在北京創辦了規範典雅而宏大的尚韻軒博物館,為了一直致力於救助白血病兒童,他甚至還把自己投資創辦的尚韻軒博物館每張20元的所有門票款,全都拿出當成了善款,直接捐給了紅十字會,用於白血病兒童的救助。
郝金明說,正能量讓大家的心都美好起來,去幫助孩子吧,這是我們的責任,去感恩並關愛社會以及我們身邊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們吧,這是我們每個活著的有能力的人應該擁有的良知,如果更多有能力的人都有了這份責任和良知,社會就會更加地美好起來。
善孝養家,德孝傳家。郝金明能尊敬老人、孝順老人,在精神層面和老人相通,做到了為人子應該做的事情,在思想道德做人準則方面,做出了普通子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一系列說不盡道不完的感人事跡,真是我們應該學習和借鑑的好榜樣。
多彩人生
農民、工人的雙重經歷造就了郝金明堅韌、吃苦耐勞的性格。“這兩個階段,對我個人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凡是在我的前進過程當中對我有幫助的我不會忘記,對我有推動的我不會忘記,對我有教育的我不會忘記。”
“萬事從一起,萬物靜中得”,這是郝金明鞭策自己的一句名言。郝金明就是在平靜之中,從無到有步入輝煌的。作為一位典型的成功人士,郝金明涉足的領域可謂五花八門:他是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東城區政協常委、北京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東城區工商聯副主席、大前門(北京)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不僅如此,他還涉足房地產開發、餐飲、對外貿易、收藏等領域,更是一位有著專業表演才能的非專業演員。
曾經的農民與工人
郝金明的經歷可謂坎坷,如今成功的背後是不為人知的艱辛。在十歲的時候,郝金明的父親因病去世,生活的重擔就全部壓在母親肩上,家庭環境非常艱苦。剛剛踏足社會的郝金明才十七歲,對特殊時代的風雲變幻懵懵懂懂。為了回響毛主席號召,郝金明來到北京市通縣(今通州區)永樂店插隊,當知青,做農民。經過兩年零八個月的鍛鍊,枯燥、繁重的農活並沒有壓垮這個涉世未深的少年,反而造就了郝金明遇事冷靜、吃苦耐勞的品格。郝金明說,“從今天來看,那個時期是磨鍊我意志的時候。我感覺到這一課上的終身難忘。如果沒有那個階段,我想,今天的情況就有可能是另外一種情況。”
1975年,隨著知青返城政策的落實,郝金明返城當了一名供電局維修工人。此時的狀況與農村相比並沒有根本的改善。據他回憶,風餐露宿就是家常便飯,數九寒天也得穿上大衣坐上大卡車到荒郊野地維修出現故障的線路。
“這兩個階段,對我個人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凡是在我的前進過程當中對我有幫助的我不會忘記,對我有推動的我不會忘記,對我有教育的我不會忘記。”時至今日,重感情的郝金明仍然經常到曾經插隊的村莊走一走,看一看,感受村莊的變化,追憶曾經的青春。
搞收藏 傳承文化
然而,收藏界魚龍混雜,真偽難辨,僅憑一腔熱情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需要一雙好眼力。上世紀90年代初,為了練就火眼金睛,剛剛入門的郝金明利用身處北京城的優勢,多看,多問,多學,積極結交收藏界行家裡手。正是被郝金明對收藏孜孜不倦的追求所打動,他們多次給郝金明開小灶,上小課。就這樣,功夫不負有心人,郝金明練就了好眼力,為他今後的收藏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經過20多年的辛苦收集,郝金明終於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私人博物館——尚韻軒。從門口70厘米長的“狗頭金”到門柱上康熙真跡長聯“春露秋霜當思德業由先澤,雲蒸霞蔚留得詩書啟後人”,坐落於北京龍潭湖畔的尚韻軒處處彰顯著與眾不同。5500平方米的3層尚韻軒,分中國古典家具、玉器珍玩、明清瓷器、字畫精品、木雕飾物及民間傳統工藝品等區域。
收集藏品與出售藏品似乎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然而在郝金明看來,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郝金明認為,收藏的目的就在於將祖宗的文化收集、研究、保護、傳承,出售藏品實際上就是一種傳承。“藏品價格賣得高,說明下一個人對它的認識更高,保護責任心更重。我們不過就是個過路客、暫停者。這一切是都是社會的,我們不過就是一個暫時保管幾十年的人。”擁有獨特的視角、豁達的心胸的郝金明行事也總是出人意料。有時候,郝金明隨手就將價值不菲的藏品送人。至於原因,郝金明則回答到,“因為他比我更喜歡,比我會更好地保護它,更好地去傳承它。只有在這種心態下,我們老祖宗的文化才能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看到了比你更愛的人,你也應該捨得給他。”
非專業演員的專業表演
如果郝金明站在你的面前,你絕對想不到這位成功的商人還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非專業演員,更不會把他與曾在北京衛視熱播的電視劇《漕運碼頭》中的原通州知州韓克鏞聯繫起來,更不會想到這位非專業演員卻有著出色的專業表演。
幾年前,應著名表演藝術家李光復老師的邀請,郝金明參加電視劇《天下第一樓》的拍攝。沒有系統學過表演的郝金明通過惡補表演知識,狂背台詞,開拍後,與男主角巍子演對手戲時,大量台詞一氣呵成,居然不曾NG。近年來,郝金明參演了《天下第一樓》、《老魏的X計畫》、《向陽照相館》、《都市第五季》、《槍炮侯》、《漕運碼頭》、《十三格格》、《新十三格格》、《正陽門下》等多部影視劇、舞台劇。
因為熱愛文藝,熱愛表演,郝金明不滿足於表演,而是毅然投身文化產業,著手組建起了大前門(北京)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說起成立這家公司的初衷,郝金明坦言:“就是想通過商業運作和市場化推廣手段,讓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更多的人能了解喜愛北京的以及中國的傳統文化。”
在這種理念指導之下,由北青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電視台、大前門(北京)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聯合投資,大前門(北京)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電視連續劇《正陽門下》應運而生。
《正陽門下》以改革開放前後30年為時代背景,講述北京普通百姓在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下面對社會變遷而艱苦創業的故事。作為改革開放大潮中的弄潮兒,郝金明說,“可以說我的成長、成熟,都是在這30年裡完成的。”基於對那段生活深刻的記憶和感悟,郝金明情不自禁地拿起了筆把成長中的點點滴滴都記錄在了《正陽門下》的劇本里,也因此他成了這部戲的編劇之一。對於此次創作的感受,郝金明說:“一邊寫我也一邊在反思著之前的過往,就像是給自己經歷過的那段時間做了個總結。我們是在寫我們這一代人的一種立志發奮精神,這種精神應該寫出來,特別是讓後代看到。”
做公益 大道至簡
了解郝金明的親友都知道,他還有一大“愛好”,就是熱心公益。前不久他就因為資助治癒了兩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被“屈正愛心基金會”授予了愛心人士的獎項。據悉,在十餘年間他還不斷救助白血病兒童。他甚至把尚韻軒博物館所有的每張20元的門票款,也全部當成了善款直接捐給了紅十字會用於白血病兒童的治療。
談及做公益的出發點時,郝金明表示,“做公益,大道至簡,越大的道理越簡單,就是完成爹媽做好人、做好事的囑託。在我們有能力,是一個正常人的時候,我們應該這么做”。
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紫色的嘴唇深深觸動了郝金明,“我一看到那些孩子的狀態,我的心真的受不了。”這導致郝金明改變最初資助一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的想法,“我就救兩個,我們做這點事,其實不算太難,而這孩子一生就改變了,長大了,也許就會是國家的一個棟樑,我覺得這個事情我們應該做。”
郝金明不僅僅局限於捐款做公益,更希望通過自己帶動更多的人從事公益。據郝金明透露,受“屈正愛心基金會”啟發,他準備與首都兒科研究所聯合成立一個由兒研所牽頭、他出資的專門攻克兒童疑難雜症的基金會。這個想法得到首都兒研所的積極回響,可謂一拍即合。周圍的朋友在郝金明的影響下,也紛紛慷慨解囊,熱心公益。郝金明表示,“正能量能讓大家的心都美好起來,去幫助這些孩子是我們的一份責任、一份良知,如果大家都有這種責任感,社會就會更加美好。”
正如郝金明參加屈正愛心基金頒獎晚會時的發言一樣,在這寒氣依舊的日子裡,讓我感受到了這種大愛傳遞的感動與激情,如果我們能伸出雙手去救助那些患兒,多為社會做貢獻,生命將會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