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對啤酒,一貫是情有獨鍾且青睞有加的。從上世紀70年代末,人們拎著暖瓶排著長隊搶購散啤的大場面,到如今隨處可見"啤酒肉串侃大山"的市井小素描,喝啤酒早已成為京城百姓的一種生活方式。細數北京的地方啤酒品牌,除了"燕京"和"北京"以外,稍微上歲數的人必然會提起另一個響噹噹的名字——雙合盛五星啤酒,只是這個名字早已消失多年,難覓其蹤。雙合盛五星啤酒如何起家?其間經歷了哪些曲折往事?後又因何淡出人們的視線?咱們可以邊喝邊聊。
兄弟二人白手起家
北京市西城區西交民巷(原名南半壁街),西臨北新華街,東臨前細瓦胡同,有一處大門口掛著"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標誌牌的大宅子。據考證,院中山石及大量匾額、漢白玉欄桿、石獅甚至花盆均來自圓明園遺址,向人們暗示著昔日主人的顯赫身份。這位主人,就是北京的第一家啤酒私營企業,雙合盛五星啤酒廠的創始人郝升堂人。
郝升堂,山東掖縣人。清光緒年間,黃河下游連年遭災,清政府卻依然堅持民族等級與隔離制度,頒布禁關令,以山海關為界,嚴禁漢人進入東北所謂的"龍興之地"墾殖。大批山東、河北、山西、河南以及皖北、蘇北等地的百姓為了謀生,冒著被懲罰的危險"闖"入關東。清末,因沙俄侵略東北,清政府才於1860年在關東局部地區弛禁放荒,至1897年後全部開禁,到1910年,關東人口超1800萬,而郝升堂正是那段時期"闖關東"大軍中的一員。
為了生計,郝升堂先被俄國人帶到西伯利亞的金礦上作苦力,後又到海參崴火車站裡當搬運工,期間,郝升堂認識了同鄉張庭閣。張庭閣在海參崴經營菜床子生意,與郝升堂一見如故,二人遂義結金蘭。1889年,兄弟二人拿出多年積蓄,在海參崴開了一家小雜貨鋪,鋪子立號"雙合盛",取"雙人合作,財源茂盛"之義。由於兄弟倆精明能幹,經過一段苦心經營後,雜貨鋪的買賣很快便興隆起來,並在海參崴、黑河、哈爾濱等地設立了分店。張庭閣同德國、英國、俄國的廠商簽訂了長期購貨契約,還派人員去歐洲、日本、東南亞各國和香港地區直接採購,僅僅幾年,"雙合盛"便成為當地最大的百貨商店。
借酒之勢一飛沖天
1911年秋,滿清政府倒台,一些愛國的民族工商業者提出"實業救國"的口號。郝升堂與張庭閣在長期的經商過程中,接觸了不少國外的新思想和新事物,也萌生了興辦實業的想法。張庭閣一心想辦個電車公司,郝升堂則想開個啤酒廠。於是,他們花費幾年時間,逐漸抽回了"雙合盛"在海參崴等地的資金,開始著手興辦實業。在得知電車公司沒有得到批准之後,張庭閣便一心協助郝升堂完成他們的啤酒廠項目。1914年,經一朋友介紹,兄弟二人購買了位於北平(今北京)廣安門外南觀音寺11號,一家瑞士人開設的啤酒汽水廠,取名"雙合盛五星啤酒汽水廠",這是"雙合盛"由商轉工的第一家工廠。在管理上,兄弟倆決定分工,由郝升堂遷京直接經營,張庭閣則駐守東北,照看"雙合盛"的其他生意。
酒廠於1915年正式投產並初具規模。創辦初期,工廠設有總廠和2個分廠,糖化室1所、烤原料設備1所及酒窖2處,後擴充酒窖8處,主要生產"五星牌"啤酒和汽水。由於生產能力不足,汽水的生產很快便為啤酒讓了路。郝升堂極為重視酒品質量,選用水質輕、味甘甜的京西玉泉山清宮御用泉水;制酒所用糧食,也選自浙江、河北等地顆粒飽滿、皮薄、有鮮味的優質大麥;制酒所用酒花由捷克進口,酵母由丹麥進口。郝升堂高薪聘請了捷克啤酒專家堯希夫格拉為總技師,每批酒在灌裝之前,堯希夫格拉都要親口品嘗;每個生產環節更是有人嚴控質量,合格後才能灌裝。因此,雙合盛五星啤酒口感醇厚,沙口感強,具有濃郁的麥芽香味,當年便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了金獎,這也是中國人自己生產的啤酒第一次在國際評比中獲得的獎項,也是最高獎項。為了增加銷量,郝升堂想盡各種辦法推銷,在國內外均設立了代銷處。至上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雙合盛五星啤酒廠進入了發展的鼎盛時期,職工人數達到500多人,啤酒年產量3000餘噸,行銷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的48個銷售點,並遠銷港澳及東南亞等地。
借著五星啤酒大賣的可觀利潤,"雙合盛"又在哈爾濱和雙城堡辦起了麵粉廠和制油廠。1920年,"雙合盛"在哈爾濱圈兒河附近購買了土地,投資興建了一座全部採用德國機器設備的大型機械製革廠,轉年正式動工投產。隨著"雙合盛"在哈爾濱的實力不斷增強,1924年,北洋軍閥張作霖看中了"雙合盛"雄厚的資金,下令強迫"雙合盛"出資購買俄國人的江輪。出於無奈,張庭閣只好照辦,但陰錯陽差之下,卻從中獲利頗豐,張庭閣又先後開辦了奉天航業公司、興記航業公司。1925年,張庭閣出任"雙合盛"總經理,到1927年,"雙合盛"的總資本已有182萬現大洋,不折不扣地成為了哈爾濱實力最雄厚的民族資本家財團。
崢嶸歲月幾經沉浮
1930年,一場原因不明的大火吞噬了雙合盛製革廠;1932年,重新修繕的製革廠剛準備復工,不料松花江江堤決口,製革廠由於地勢低,廠內又是汪洋一片,直到1935年才恢復生產。除了天災,還有人禍,1931年的"9·18事變",1932年哈爾濱淪陷,在日偽的殘酷統治和壓迫下,儘管張庭閣憑著他的社會地位和影響,採取轉移資本、縮減生產等方法保住了"雙合盛"的大部分資本和工廠,但損失仍然很大;遠在北平的郝升堂也是捉襟見肘,啤酒廠趨於半停頓狀態。抗日戰爭勝利後,"雙合盛"也並沒有出現轉機,國民政府的軍、警、憲、特常來敲詐勒索,加之貨幣貶值,"雙合盛"整體的經營舉步維艱,啤酒廠更是面臨著倒閉的困境。
1946年4月,東北民主聯軍解放哈爾濱,張庭閣積極出資為人民解放軍製做軍服;新中國成立後,兄弟二人也積極投身於國家建設,抗美援朝期間還以"雙合盛"的名義捐獻了1架飛機。兄弟二人全力支持公私合營,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郝升堂代表雙合盛五星啤酒汽水廠向人民政府申請公私合營;同年4月1日,北京雙合盛五星啤酒汽水廠成為北京最早的一家公私合營企業。1950年,啤酒廠復工,全年生產啤酒122噸。
就在"雙合盛"百廢待興之時,多舛的命運再次跟張庭閣開了個玩笑。1954年,哈爾濱的雙合盛麵粉廠又發生了火災,廠房和所有設備均付之一炬。張庭閣用所得的保險賠償金在哈爾濱修建了兩所浴池,而年老體弱的他也就在這次火災後不久病逝了。據說,得知結義兄弟的死訊,郝升堂悲痛欲絕,沒過多久,也在北京西交民巷的家中鬱鬱而終。中國私營企業的神話,就此告一段落。
改革開放再創輝煌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時燕京啤酒還沒有問世,京城百姓喝啤酒基本上就認"五星雙合盛"和"北京啤酒"這兩個牌子。因雙合盛啤酒廠在城西的廣安門外,北京啤酒則位於城東,兩家就以天安門的國旗桿為界,雙合盛在城西經營,北京啤酒則在城東銷售。兩個品牌幾乎占據了全部的市場份額。改革開放給這個老字號企業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期間聯合公司成立,聯營廠於1992年達到42家,年生產啤酒共100餘萬噸。1992年11月30日,北京雙合盛五星啤酒集團公司成立,具備了年產18萬噸的生產能力。 1995年1月12日,"雙合盛"與美國亞洲戰略投資公司第一投資公司合資成立了北京亞洲雙合盛五星啤酒有限公司。2000年8月加入了青島啤酒集團公司,成立了北京五星青島啤酒有限公司,至2005年底,公司已經形成了年產20萬噸啤酒的生產能力,在激烈的北京市啤酒市場競爭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但令人惋惜的是,五星青島啤酒卻再也沒有使用"雙合盛"的商標,這個昔年無人不知的品牌,就這樣消失了。
2007年春天,"雙合盛"位於南觀音寺(今手帕口南街)的老廠地皮被東家賣給了某房地產商,整個廠房不久便開始拆遷。等一些有心人趕到,想再看一眼這個給他們留下深刻記憶的廠區時,偌大的百年老廠內,被拆得只剩下一座麥芽樓(也稱糖化樓,為啤酒釀製車間)孤零零地佇立在那兒。這座建於1915年的北京僅存的啤酒釀造史上的舊民族工業遺蹟,也在那年的勞動節前夕,被一夜之間夷為平地。"雙合盛"帶著他百年的驕傲與滄桑,轟然倒在了粉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