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出生在張家口市萬全縣的農村顧家溝,然後進縣城上國中、高中,再考入本省的大學讀美術專業,大學期間對電影產生了興趣,發現“這是他唯一的出口”,還沒畢業,他就去北京電影學院旁聽,一直試圖考入北影學習,卻始終被拒之門外。為了圓電影夢,郝傑到電視台應聘過編導,在視頻網站工作過,去影視公司上過班,最後卻發現要實現夢想,“只能自己做電影”。促使他拍片的動力還在於他看到的電影都和他的感受無關,跟他的經歷無關,跟他祖祖輩輩的語言、生活方式無關。他發誓,一定要拍一部電影來展示切身感受到的世界。2010年執導電影處女作《光棍兒》。郝傑用千辛萬苦爭取來的30萬元投資拍成這部電影。故事就發生在他的家鄉、張家口市萬全縣顧家溝。通過描摹4個老光棍兒的苦悶,郝傑展示了一幅中國當代農村底層的真實畫卷。影片的演員全部都是村裡的農民,也沒簽契約,有的半路就不演了。這部看似打打鬧鬧的影片很快完成。因為沒有製片方和宣傳方,郝傑就自己把電影掛在網上,結果創下了2000多萬的點擊量。郝傑就這樣以獨特的風格和大膽的表達走入了大眾的視野。 2013年導演的電影《美姐》,獲得49屆台北金馬國際影展NETPAC最佳亞洲電影。2015年導演青春愛情喜劇《我的青春期》。
個人作品
導演作品
參演電影
年份 | 作品名 | 角色 | 導演 | 主演 |
2014 | 治不好了 | —— | 梁靜 | 張一白,管虎 |
參加節目
年份 | 節目 | 嘉賓 |
2013 | 美姐3人行(脫口秀) | 郝傑,蘆葦,葉蘭,三寶,石述思 |
獲獎記錄
東京國際電影節 |
|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
|
FIRST青年電影展 |
|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 |
|
十大華語電影 |
|
人物軼事
在他剛到北京的時候,通過朋友找到一間五環外的理髮店,理髮店12點關門之後,他可以去睡覺,第二天5點鐘起床跑去電影學院“蹭課”。但這一點都不影響他追求電影夢想的決心,甚至在原學校打電話給他下達“最後通牒”時,依舊斬釘截鐵地表示,開除他也不回去。對他來說,電影給青春期中的他打開了一扇大門,而這一瞬的痴狂才是最美好的回憶。《美姐》有著郝傑自身經歷的投射。他小時候喜歡一個小賣部里的姑娘,人家20多歲,他五六歲,有事沒事就跑到小賣部,看著人家姑娘,覺得怎么就長得那么好看,什麼時候自己能娶個這樣的媳婦就太美好了。在採訪中郝傑強調,他是用“本能”在拍片,這種“本能”正是弗洛伊德式的“性驅力”。拍攝《美姐》時,郝傑面對的依然是重重困難。劇組60人左右,除了攝影、主演等核心
團隊,其他工作人員常常跟他當面叫板。在農民眼中,郝傑“這副德性”的人怎么也不像個導演。拍攝《美姐》的地點在張家口、內蒙古,最初計畫是拍60天,吃大鍋飯,住便宜的窯洞,用能拍攝高清畫面的照相機。郝傑用“慘烈”二字來形容拍攝時的壓力。投資方看到情形如此糟糕,也勒令他趕緊打道回府。苦撐40天,草草拍完。在郝傑看來,作品留下一些難以彌補的缺憾:如果能讓他多拍一天,他跪下來梆梆磕幾個響頭都沒問題。
為了尋找一個合適的“素人”演員,郝傑找遍了整個張家口的中學;即使與萬達這樣的大發行方合作,郝傑並不過問行銷宣傳,只操心創作這一塊;即便懂得自己必須要向電影工業靠攏,但郝傑拍的還是心中所想,堅持“作者電影”。《光棍兒》與《美姐》大膽地談論情慾,《我的青春期》也不例外。郝傑直言中國人對性太壓抑,很多人的青春充滿負罪感。所以他拍電影也許多多少少想說一件事:接受了自己,才能去接受這個世界。
電影《我的青春期》改編自他個人初戀、闖蕩電影圈的青春故事。郝傑和初戀還有聯繫,這個電影有相當一部分是根據她的形象、他對她的感受來寫的。 但其實,當郝傑把這個“有關初戀”的故事拿給自己的初戀女友尋求意見時,對方的態度是“沒時間”。說起這段現實和電影的反差,郝傑很平靜,認為因此更要把那時候的美好都記錄下來。因為它過去了,就不會再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