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縣貢磚

古代皇家貢磚之所以建在邱縣一帶,主要是土質好、水質好和運輸方便等原因。 土質特別古代皇家貢磚之所以建在邱縣一帶,一是土質好,當地稱“蓮花土”。 邱縣官窯磚的發現,揭開了貢磚“官窯”的形制,為研究貢磚提供了第一手實物研究資料,具有重要的文史研究價值。

簡介

明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在遷都北京建設皇家宮殿時,欽定在邱縣所屬的臨清州建貢磚燒造基地。古代皇家貢磚之所以建在邱縣一帶,主要是土質好、水質好和運輸方便等原因。

土質特別

古代皇家貢磚之所以建在邱縣一帶,一是土質好,當地稱“蓮花土”。由於黃河的多次衝擊,很多地方的土往下挖1米多深後,就會發現這種一層紅、一層白、一層黃的“蓮花土”。這種土細膩無雜質,沙黏適宜,燒成磚後,“擊之有聲、斷之無孔,堅硬茁實、不鹼不蝕”,尤其是磚的硬度無可替代。一般磚的硬度是70號,而邱縣官窯燒制的磚硬度最高達到270號,比許多石頭的硬度都高;二是水質好,當時的漳衛河水質清澈,鹼性很小,適宜制磚;三是傍臨運河,運輸方便。

燒制工藝

明清兩代的邱縣磚窯,有著一整套嚴格的技術操作規程。燒磚用的土,先用大、小篩子各篩一遍再用水過濾,待其沉澱後將泥取出用腳反覆踩踏均勻,才能用來脫磚坯。每窯磚必須燒制半個月,再經過一周時間的洇窯,才可以出窯。燒制好的成品磚,檢驗後每塊都要用黃表紙封裹後裝船運到天津,經再次檢驗合格封好後轉運到京師,築造起了氣勢恢宏的北京古城。

文史價值

數塊磚印有“明弘治、成化、正德年間丘縣官窯”字樣。經證實,這些磚主要用於修建紫禁城內多種建築,俗稱“貢磚”。
對於為何在館陶縣境內發現了邱縣的歷史文物,他們是在館陶縣東廠村發現那個遺址碑的,翻閱邱縣縣誌可以看到,東廠村和緊鄰的西廠村在明清時期合稱為邱縣廠村,這個村過去是屬於邱縣的飛地(與行政區主體不相毗鄰的土地),所以才可能在館陶縣發現邱縣的官窯。另外,明清時期邱縣和館陶均屬於山東臨清州,北京城用的磚大部分都是通過運河從臨清運過去的。這次發現的這幾塊磚的磚體上清晰地印有“弘治十三年丘(邱)縣窯造、成化十七年丘(邱)縣窯造、正德十年丘(邱)縣窯造”等字樣,綜合邱縣縣誌和其他史料記載,認定這就是當年紫禁城建造時所用的貢磚。
邱縣官窯磚的發現,揭開了貢磚“官窯”的形制,為研究貢磚提供了第一手實物研究資料,具有重要的文史研究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