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滌宇

邱滌宇

邱滌宇,1919年出生於沭陽縣城裡,畢業於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二分校十七期七總隊,在長沙從事文化教育工作。

基本信息

邱志,字滌宇,後以字行。1919年出生於沭陽縣城裡,東關高等國小畢業,年僅十八歲即開始軍旅生涯。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邱君憑藉一塊木板橫渡長江天險,歷經長途跋涉,爬山越嶺,輾轉至大後方。1939年夏在廣西桂林考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二分校十七期七總隊,1941年7月畢業,分配到第四軍下屬三個師,歷任排、連長、少校參謀等職。駐守湘北前線。抗日戰爭時期,曾參加南京保衛戰、二、三、四次長沙會戰,浴血奮戰,奮不顧身,負傷後即轉地方,在長沙從事文化教育工作。全國解放後,仍在長沙工作。邱君之為人,生性耿介,口快心直,胸懷坦蕩,嫉惡如仇,得罪當權者。所以在1957年冬整風運動中,被錯劃為右派分子,開除公職,全家生活無著落,以一支畫筆維持生活。直至鄧小平復出,邱君始平反昭雪,恢復公職。
滌宇先生童年時代即愛好繪畫,出入戎馬倥傯,戰火紛飛環境中,仍在練畫,學而不綴,一絲不苟,刻苦耕耘,故學有成就,晚年依然如此,繼續鑽研,不斷創新,藝術長足進步,名聞遐邇,到東海艦隊探望服役海軍之子時,見軍艦而觸動靈感,作一副油畫《海上長城》,雄偉壯觀,顯示我國已有無堅不摧之強大海軍,贈送海軍首長。台灣刊物第88期《海州文獻》發表邱老《海上長城》、《錦繡河山》、《暮色》三幅佳作。《錦繡河山》表現祖國高山大川,氣勢磅礴,勁松流雲,筆墨蒼莽,令觀者痴迷,流連忘返。
邱滌宇先生沭陽西關人,學名永福,其祖上系縣衙中人,從事錢糧(農業稅)徵收工作、以維持全家生活。邱氏聚族而居,久走江湖、行俠仗義。其父五洲先生,母親劉氏孺人,勤儉持家,教子有方,鄰里鹹稱賢妻良母、五洲先生,青幫通字輩(二十二字)在全國範圍屬高字面太爺輩分,門徒遍及全縣以馬廠最多。
解放前舊社會政治腐敗、民不聊生,邱氏家族常挺身而出,為貧苦大眾撐腰、排難解憂,從而贏得“邱半朝”的美譽。他伯父子經先生京劇票友,著名鼓師,叔父邱烈武先生武場打鑼,堪稱絕活。五十年代初隨沭陽京劇團赴高郵演出,恰逢京劇大師蓋叫天之子張二朋上演天宮之孫悟空,為其傍舞,每一亮相,皆驚險萬分,精彩絕倫博得眾多喝彩。民國初年沭陽洪水為患,哀鴻遍野,子經先生組織票友,義演京劇籌集現大洋數百元,賑濟災民,大總統徐世昌特頒“急公好義”匾額以資褒獎一時傳為美談。
滌宇先生自幼聰慧,受家庭影響喜唱京劇,常登台表演,更愛水墨丹青,無論是東方的山水人物還是西洋的油畫素描,都出手不凡栩栩如生,頗得透視學之神韻。
公元1937年,國小畢業的滌宇先生鑒於日寇瘋狂侵略東北進攻華北,依然投筆從戎參加國防正規部隊去保衛國家。是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奮起抗戰,滌宇先生所在部隊保衛首都南京,與日寇展開殊死的戰鬥,十二月十三日南京陷落,滌宇先生抱一木板,在酷冷的江水中橫渡長江,輾轉南去湖南,滌宇先生是南京保衛戰中唯一倖存的沭陽人。
八年衛國戰爭,他始終站在抗日烽火最前線,多次負傷血灑戰場,抗日勝利後卸甲留在長沙從事文化工作。
文革中,全家下放回沭陽,在馬廠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撥亂反正恢復工作,被安排在縣文化館發揮其美術專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