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中元

那中元

那中元:GPIT、那氏一號、紫根水葫蘆的首創者,中醫世家後裔。出生於雲南保山,滿族。下過鄉,當過工人,當過教師。

PIT(Gene Phenotype Indution Tehnology)是”作物基因表型誘導調控表達技術”的簡稱,是為從源頭上解決農業面臨污染和可高效持續發展系列難題,獨創性運用科學唯物辯證法則和深化中醫理論,並用中草藥資源探索開發生命潛能,使農業增產與生態和諧途徑的創新技術。1999年9月,GPIT技術在北京通過專家評審,認為這項技術居世界領先水平。2002年12月28日,那氏複合生物製劑通過了國家農業部組織的專家鑑定,認為“總體達到國際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

那中元那中元

那中元:GPIT、那氏一號、紫根水葫蘆的首創者,中醫世家後裔。出生於雲南保山,滿族。下過鄉,當過工人,當過教師。
那中元1974年就讀於雲南農業大學農機設計製造專業,1977年因成績突出而留校任教。1978年提出“氣流式聯合收割機構想”並獨立設計研製,因為這項發明,1984年被特邀參加中國首屆機構發明創造大會。1985年,發明“簡易高效型進化裝置”,獲得國家專利。1988年,發明“定向移植栽制缽器”,獲得國家專利。
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就將生態農業“大幅度提高光和作用效率和人工可調控抗逆”的核心問題作為重大課題進行研究,並取得輝煌成果。1990年,主持雲南省冬玉米高產栽培課題研究,1992-1994年連續三年創全國冬玉米高產栽培記錄!並於1995年被雲南省列為十二項重點推廣新技術之一。1994年為支持新的生態農業研究所,省教委批准成立科研機構,任那中元為雲南省生態農業研究所所長。
提高農作物產量有多種途徑,其中之一是提高作物光合作用效率,而如何提高則是一個世界難題,許多已開發國家開展了多年研究,但至今未見成功的報導。
那中元開發的GPIT技術率先解決了這一難題,據西藏、雲南、山東、黑龍江、吉林等省、自治區試驗結果,使用GPIT技術,不同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可分別提高50%至400%以上。
雲南省西北部的迪慶藏族自治州中甸高原壩區海拔3276米,玉米全生育期有效積溫493℃,不到世界公認有效積溫最低極限的一半;玉米苗期最低氣溫零下5.4℃,地表最低氣溫零下9.5℃。但使用GPIT技術試種的玉米仍生長良好,獲得每畝499公斤的高產。
1999年在海拔3658米的拉薩試種的玉米,單株最多長出八穗,全部成熟,且全是高賴氨酸優質玉米。全國高海拔地區和寒冷地區的試驗示範表明,套用GPIT技術可使作物的生育期大為縮短,小麥平均縮短7至15天,水稻平均縮短10至20天,玉米平均縮短30至40天。
GPIT技術還解決了農作物自身抗性表達,高抗根、莖、葉多種病害的世紀難題。1999年在昆明市官渡區進行了百畝小麥連片對照試驗,未使用GPIT技術的小麥三次施用農藥,白粉病仍很嚴重;而套用GPIT技術處理的百畝小麥,不用農藥,基本不見病株。
GPIT(Gene Phenotype Indution Tehnology)是”作物基因表型誘導調控表達技術”的簡稱,是為從源頭上解決農業面臨污染和可高效持續發展系列難題,獨創性運用科學唯物辯證法則和深化中醫理論,並用中草藥資源探索開發生命潛能,使農業增產與生態和諧途徑的創新技術。1999年9月,GPIT技術在北京通過專家評審,認為這項技術居世界領先水平。2002年12月28日,那氏複合生物製劑通過了國家農業部組織的專家鑑定,認為“總體達到國際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
GPIT技術是以抗冷耐凍、高抗光氧化、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淨光合作用強度可提高50-400%)為中心,以信息系統激活敏感迅速反饋的強生理代謝為基礎,綜合抗逆並能雙向自調控為特徵的作物潛能優良性狀連鎖表達。是集“抗逆、早熟、高產、優質、高效、無污染”為一體的世界首創的無轉基因污染高科技生物基因工程新途徑技術。
5年來,這項技術已在全國22個省市區50多萬畝水稻、小麥、玉米、棉花等作物上進行試驗和示範。結果表明,這項技術可將光合作用效率提高一倍以上,使作物的生育期大大縮短。特別是在高海拔強輻射區域,更能大幅度減少作物全生育期所需積溫和溫度強度,獲得理想的增產效果。
據云南省科技情報研究所通過國際在線上、光碟資料庫及手工檢索工具系統檢索,此項研究成果海內外尚無文獻報導。
據初步統計,目前國內已有《人民日報》、《中國環境報》、《農民日報》及《中國農業》、《田野》等二十四種報刊雜誌先後發表文章和報導九十三篇,中央電視一台、二台、四台、七台都播了新聞或專題宣傳,國外也有《世界日報》、《澳洲新報》、《華僑報》《時代周刊》作了報導---
○ 《人民日報》海外版宣告“我GPIT技術居世界領先水平”。
○ 《世界日報》、《華僑報》都分別報導:中國專家解決提高光合作用的世界難題。
○ 《農民日報》稱讚GPIT技術開創“陽光農業”新領域,還稱讚那中元追日——GPIT奏響綠色植物高效率轉換太陽能序曲。
○ 《農業經濟快訊》稱讚GPIT——拉開全球農業二次革命的序幕。
○ 《經濟參考報》稱讚“那氏誘導劑”妙不可言,“陽光農業”夢想成真。
○ 《安徽科技報》稱GPIT“吹響綠色革命號角,點燃快速致富希望”。
○ 《雲南政協報》稱GPIT技術是“新世紀生態農業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突破”
○ 《中國農業》的文章認為:GPIT技術在中國“入世”後變農業挑戰為機遇中起關鍵作用。
○ 更多的報刊積極介紹GPIT技術,報導技術使用取得的顯著成果。
著名的“三農”老專家、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顧問石山在《推薦一項用途廣效果大的新技術---那氏778》一文中寫到:
“......雲南省生態農業研究所所長那中元是一位值得稱道的人。他原是北方少數民族,其祖先隨元朝軍隊到了雲南,後定居下來。現在他的兄弟們填寫的是滿族,他填的卻是漢族。他家五世中醫,父親和兄弟均行醫,他也懂得一些。他是雲南農大1977年畢業生,學的是農機專業。畢業後留校任教和搞科研,後來搞科技扶貧,對苞米種植很鑽研,有不少創造並取得優異成績。94年冬省政府立項推廣,學校把這項工作交別人主持。正好省教委成立生態農業研究所,聘他當所長,這時誘導劑已試驗成功,他用這項技術使苞米在迪慶州的中甸縣(被稱為苞米禁區)試驗成功,後又在拉薩試種成功。後來,行政機關與研究所脫鉤,他就自力更生地艱苦經營。由於這項成果效果明顯,使用單位愈來愈多,他的收入也有所增加,能勉強維持研究工作的進行。他的成果在外省市推廣的較多,故有牆裡開花牆外香的報導。由於他只是大學裡的一名講師,沒有輝煌的頭銜,他的研究成果又與中醫理論和中草藥有關,不為搞農業的人理解和接受,加上他本人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因而一直得不到應有的的支持,而遇到的阻力卻很大,因此這項成果推廣十分艱難。這對他本人和整個事業都是很不幸的。
我認為用中醫理論和中草藥資源探索農作物生長機理和增產途徑,是非常有意義的創造,可以拓寬農業生產的思路,很可能突破國外農業研究的框框而闖出一條新路,體現中國農業的特色,因而非常值得重視和認真對待。現在可以肯定的,已有這樣一些成果:能解決我國低溫、冷害和早霜危害農作物的問題;能解決農藥污染問題;防治森林病蟲害可以用此劑而 不再污染大地,成本也較低;能解決農作物和經濟林的增產問題而又不增加成本。這些,對已用於禽流感防治和治理,據說很有效果。即是說這項產品可以不斷更新,用途不斷擴大,希望正在這裡。他本人思想開闊,對許多生產和建設問題,都有自己的看法並提出解決辦法,這是十分可貴的品質。
我深深感到這個研究所雖是一家民營研究機構,人員很少,條件很差,成就和貢獻卻很可觀,前景更好。它的成就是十分值得重視的......”
回北京後,石山與孟憲德、張新時、郝晉珉、郭書田劉宗超等十二位部級領導專家聯名上書《關於生物治理鹽鹼地的建議》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回良玉總理,溫家寶、回良玉兩位總理親筆做了批示全國推廣。
我國研究光合作用權威專家李良壁教授說:“那中元教授的發明創造是世界頂尖技術,是一項了不起的發明”。
中國農業理論界泰斗杜潤生曾經說過:“如果袁隆平值1000萬,那么發明這項技術的那中元就值3000萬! ......”。
GPIT的中文名稱:那氏齊齊發,原名那氏778“誘導劑”,後來在註冊商標時國家不允許數字作為商標,就根據“778”的諧音,改名為“齊齊發”。
出身於中醫世家的那中元,憑藉家傳中醫的醫理思想條件,加之個人的勤奮好學敏思,發現現在用來解決植物生長的誘導劑,是以祖傳瘟疫的秘方為基礎的,也能用來防治瘟疫動物的病蟲害,在防治豬的藍耳病等方面,都取得了實驗的成功,對極重心肌炎、哮喘病、癌症晚期劇痛喪失自理能力、肺癌劇烈咳嗽等,也都有極好的療效。
那中元於2002年發表論文,提出“動物與植物在一定層次上存在共同的抗病機制”、“信息感受度和動力學機制都可以改變,而且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是很多重大關聯性性狀和疾病有效防治最根本的深層基礎,也是物種快速變異穩定為新物種質的重要基礎”等論斷,,曾在學術界引起不小的轟動,也被一些人嘲諷為“胡說八道”。但2006年3月以來,,美、日科學家通過分子分析研究,多次從不同角度層次做出了同類的論斷,也就是說,那中元的GPIT的基礎理論不僅有十多年大量的科學生產實踐驗證,也開始有國外科學家從分子水平的部分研究證實依據,再也沒有人說是“胡說八道”了。
那中元利用中醫原理相繼研發了治療禽流感的“那氏一號”、治理水污染的“紫根水葫蘆”問世並申請了國家專利。
那中元從不滿足於現狀,總是不斷提出新的課題,向更高更深層次的探索研究,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新的突破。他根據大量創新推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經驗,在創造出多類新種質和相關技術基礎模式的條件下,又為自己提出了四大任務:
一 以無農藥防治被稱為“作物五大癌症病害”為代表的病蟲害防治新理念和措施技術的重點套用,帶動少農藥、無農殘的優質、高產、高效農業全面發展,並開創“五向五要”(向陽光要高產、向大氣要肥效、向抗逆要要沃土、向平衡要淨水、向甜莖要能源)新模式,保障人民健康,為子孫後代留下沃土淨水,讓中國優質農產品重占國際市場。
二 用中國獨創的高抗逆、高速率、高產、優質新物種質為核心及相關體系模式生物技術治理鹽鹼地,在最起碼應有的支持條件下,爭取3-5年內,是我國億畝低產無鹽鹼地變高產良田。
三 走快山西省位於海河流域的上游和黃河流域的中游,走好中國生物質能源新路,“四不爭良循環”(不爭糧、不爭地、不爭肥、不爭水、土壤自修復良循環)種出5-7個大慶油田。
四 開創易行食療健康生活質量延年及防治病毒、癌症等重大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病害的低成本有效治療新途徑。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那中元沒有科學家的輝煌頭銜,卻有著中華民族自尊、自強、創造、奉獻的錚錚傲骨!他已經創造了奇蹟,並且正在為實現造福於民、為民族爭光的志願無私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轉載2008年03期《中國農民企業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