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介紹
學校占地面積20976㎡,建築面積11000㎡。目前,學校有1—6年級共33個教學班,學生2130人。教職工94人,50歲以下的教師占90%,其中研究生學歷3人,本科學歷89人,專科學歷2人。教師隊伍年富力強,結構合理,能夠很好地勝任教育教學工作。
走進龍泉國小,校園內綠樹紅花,相映生輝;教學樓內文化氛圍濃郁。現代化教學設備、逐步提升的教育教學質量已經開始為周邊適齡兒童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新的一年,我校將繼續凝心聚力,科學謀劃學校發展,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為學生創設更好的成長環境,為橋東教育再添新的亮點。
學校校園文化以“泉文化”為主題,以國學文化為基礎,以“潤物無聲”為建設思想。
校徽
校徽由大圓和中心圖案組成。大圓象徵團結、和諧的校園。中心圖案是“龍泉”兩個字的首拼大寫字母L、Q變形組合而成。從整體來看,L是一條昂首騰雲的龍的變形,象徵學校的每一個師生都是龍的傳人,要秉承龍的精神。龍頭變形為充滿力量的雙弧線,蘊含師生共同發展,身心共同發展之意。Q的變形像水花噴涌的清泉,學校就是這汪充滿生機和靈動的清泉,要推動龍泉國小的每一位師生蓬勃成長,奮勇向前,更要推動學校這條巨龍乘風破浪,健康發展。學校文化主題“清泉為源,豐潤人生”的教育理念蘊含其中。桔黃和藍色的搭配,和諧鮮明,充滿生機,富於民族特色。
“邢台市龍泉國小”的校名由中文和英文兩部分組成,以方正隸二簡體(中文)和英文標準字型呈現,既表現了對漢字文化的傳承,又凸顯了學校教育的時代特點。
文化傳統
學校地理位置:我校在邢台東南方向,自古邢台有“泉城”之稱,且我校背靠邢台最大的水系——七里河。七里河,又名百泉河,發源於西部山區的馬跑泉。泉為水之源,河之源,故確立“泉文化”為建設主題。
另,我校面對龍泉大街,校名為龍泉,取其中“泉”字,學校文化建設才會更加長遠。
再者,“龍泉”意為“龍之泉”,育龍之泉,符合基礎教育的美好寓意。
(2)歷史淵源
《邢台縣誌》記載:“七里河即百泉河之上游也,以在城南七里,故俗稱為七里河。” 舊志載:七里河“源出城西北九十里黑龍關東口之馬跑泉”,“馬跑泉城西北九十里,七里河之源也。”百泉自1984年開始乾涸,七里河除了汛期有時有水外,便常年無水,成了一條單純的行洪河。一旦洪水暴發,稍有疏忽,它仍會給人民帶來洪水災害。2010年,全長15公里的邢台市七里河百泉大道主路正式建成通車。七里河,碧水清清、垂柳成蔭,一派江南美景,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色和諧統一,邢襄文化一覽無餘。
“泉”也正具備這樣的特點:匯八方之水,在無人關注的地底下,凝聚,沉澱,去其雜質,還其清澈本性,而後噴涌而出,無論是山隙岩縫,無論是泥潭池底,總以一種清澈的、充滿生機的姿態呈現於世人。
學校建設概況
學校校址為原橋東二中舊址,由橋東區政府透支建設而成。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4年9月新的教學大樓交付我校,投入使用。學校建成凝聚了橋東區政府及橋東教育局對學校的殷切厚望。中國有句古話“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我們以“泉文化”為學校文化主題,也意在不忘黨和政府的恩情,以高質量的教育教學,培養出更多的基礎人才,回報社會,回報國家。同時,在面對那些純真質樸的心靈時,當面對我們民族的文化時,當面對無限廣闊的科學世界時,每一個老師都當有“心懷感恩、懂得敬畏”的特質,帶著這種特質,潛心研究,傾心傳授,以自己的努力走一份無悔的人生。而我們的學生也應帶有“心懷感恩、懂得敬畏”的特質走向他們各自的人生道路。
校園環境
學校所有班級都已統一安裝互動式多媒體設備,擁有高配置的階梯教室、圖書館、閱覽室、實驗室、微機室、舞蹈室、音樂教室、美術室、錄播室、器樂教室等15個專用教室。7000平米的塑膠操場,含兩個標準籃球場、一個7人制足球場、200米彎道。學校硬體配備齊全,各室設施先進,為教育教學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學校嚴格執行國家課程標準和計畫,課程全、課時齊,本著“打造樸素、靈動、本真、探究的課堂”的宗旨,面向師生實際,立足課堂內外,全面提升教學質量。我校先後組織了“立足課堂,專家引領”系列教學研討活動、“教師大講堂”“備課組聽評課”“把脈課堂,提質增效”等多種校本教研活動。豐富的專業發展活動提升了教師們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
學校藉助現代化教學設備積極開闢第二課堂,組建了舞蹈、足球、美術、器樂等多個社團,創造性地開展符合學生成長規律的德育活動和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藝術節、讀書節、科技節、體育節、紅色十月系列活動等,為展現學生才華,發展學生特長搭建了平台,有力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入學禮、成長禮、畢業禮引領學生遵紀懂禮,學會感恩,培養良好習慣。2015年3月學校開始文化建設。經過教師討論、專家論證,確立學校文化建設主題
為“泉文化”,“清泉為源,豐潤人生”為辦學理念,“以泉為脈,書香潤心”為辦學特色,引導學生遵守“向善、清正、堅韌、文雅”的校訓,培樹“崇禮、和諧、健美、求真”的校風。學校從理念文化、環境文化、活動文化、課程文化四個板塊著手,逐步完善和充實,已經初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