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街道辦事處

邙山街道辦事處

邙山街道辦事處原名邙山鎮,2012年改為現名。邙山鎮位於洛陽城區北。轄望朝嶺、營莊、苗北、苗南、史家溝、葛家嶺、井溝、徐、前李、後洞、蘇滹沱、水口、李家凹、溝上、冢頭、土橋、中溝、17個行政村。鄭汴洛高速公路、310國道、機場路和隴海鐵路過境。有上清宮、下清宮、呂祖庵、古墓博物館、封神遊樂宮、國色牡丹園、洛陽牡丹園等旅遊景點。

概述

邙山鎮居河南省洛陽市區北郊,著名的北邙山橫臥在洛陽市北部,像一條玉帶貼護著洛陽這顆中原明珠,海拔高於市區近百米,是洛陽北大門。轄域南至隴海鐵路,北接孟津縣,西望馳名中外的黃河小浪底水庫。

行政區劃

邙山鎮代碼:410302100。2006年,轄望朝嶺村、營莊村、苗北村、苗南村、史家溝村、葛家嶺村、井溝村、徐村、前李村、後洞村、蘇滹沱村、水口村、李家凹村、溝上村、冢頭村、土橋村、、中溝村、17個行政村,131個村民組,擁有近3萬畝土地,3.6萬人,面積50餘平方公里。

邙山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是歷代帝王、達官貴人生前享樂、身後安息的地方。邙山有洛陽八大景的“邙山晚眺”“金谷春晴”,有世界第一的古墓博物館,有道教發源地上清宮、呂祖廟。正是堪稱全國獨有的地脈、皇氣及淳樸的民風,改革開放以來吸引了大批台灣及東南亞的華商在邙山投資興業發財。

獨特的區位優勢,獨特的交通條件,獨特的地脈地氣地理條件,獨特的政風民風,造就了邙山獨特的發展經濟的優勢以及和諧的社會環境。

發展歷史

1960年設邙山區;

1961年分設營莊、中溝、冢頭、楊家4個公社;

1963年合併建邙山公社;

1984年改鄉;

1995年建鎮;

1997年,面積48平方千米,人口3.5萬,轄望朝嶺、苗南、史家溝、苗北、葛家嶺、井溝、前李、徐村、後洞、蘇滹沱、水口、溝上、冢頭、李家凹、中溝、土橋、營莊17個行政村;

2000年,將原郊區的邙山鎮劃歸老城區管轄,同時將大路口和史家屯劃給西工區洛北鄉管轄[2]

基礎設施

邙山鎮的交通優勢是豫西地區建制鄉鎮中絕無僅有的,轄區內橫貫東西的有310國道、連霍高速公路、飛

機場快速通道、市區北環大道;縱穿南北的有洛陽唯一的景觀大道——王城大道、連線龍門至小浪底的定鼎大道、火車站到機場的直通大道及連線澗西重工業區的華山大道。三座跨鐵路立交橋、四橫四縱交叉大道以及多條連線大道的支道形成了邙山鎮獨具優勢的立體交通網路。

井溝村 邙山鎮東北部邊緣。全村共有8個村民組,4個自然村,共565戶、1910人,土地面積1837畝。

前李村 邙山鎮東北部。全村共有6個村民組,4個自然村,共386戶、1415人,土地面積1837畝。

中溝村 邙山鎮偏西南。全村共有12個村民組,共810戶、3112人,土地面積1305畝。

苗南村 位於邙山鎮東南,邙山腳下,南臨隴海鐵路。全村共有10個村民組,共1118戶、3680人,土地面積860畝。

水口村 位於邙山鎮北部邊緣。全村共有5個村民組,2個自然村,共260戶、1013人,土地面積1050畝。

溝上村 位於邙山鎮西北邊緣。全村共有10個村民組,3個自然村,共540戶、2156人,土地面積1300畝。

營莊村 位於邙山鎮略偏東北,3 1 0國道穿村而過。全村共有6個村民組,3個自然村,共517戶、1861人,土地面積2285畝。

史家溝村 邙山鎮東南。全村共有7個村民組,共535戶、2123人,面積1 7 0 0畝。

望朝嶺村 位於邙山鎮中心,是鎮政府所在地。全村共有6個村民組,5個自然村,共310戶、1470人,土地面積1305畝。

土橋村 位於邙山鎮偏西南。全村共有6個村民組,2個自然村,共619戶、2420人,土地面積2175畝。

李家凹村 位於邙山鎮西。全村共有3個村民組,共218戶、831人,土地面積1050畝。

後洞村 位於邙山鎮東北。共有6個村民組,2個自然村,共395戶、1403人,土地面積1870畝。

徐村 位於邙山鎮東北。全村共有8個村民組,4個自然村,共408戶、1729人,土地面積1890畝。

冢頭村 位於邙山鎮西北。全村共有1 0個村民組,3個自然村,共760戶、2670人,土地面積1800畝。

葛家嶺村 位於邙山鎮正東。全村共有5個村民組,共337戶、1054人,土地面積1850畝。

苗北村 位於邙山鎮偏東南。全村共有5個村民組,共680戶、2274人,土地面積435畝。

蘇滹沱村 相傳為戰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蘇秦的故里。全村共有8個村民組,共428戶、1856人,土地面積1875畝。

工業經濟

邙山鎮在四縱四橫大道沿線形成了三個較大的工業園區,以優惠的引資政策及良好的服務環境,近幾年來已有近二百家企業入駐邙山,形成了印刷工業園區、機械製造加工園區、鉬鐵深加工園區以及全市最大的石材、汽車等物流商貿區。2005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近10億元,全口徑稅收五千餘萬元,連續五年遞增在30%以上。

洛陽牡丹甲天下,邙山地脈花最宜。歷史上的牡丹栽植地就在邙山,邙山地勢高,陽光紫外線照射強,晝夜溫差大,獨特的小氣候造就了極適宜牡丹生長的自然條件,所植牡丹花朵大、花色艷、花期長。種植總面積近萬畝,牡丹觀賞園十幾個,品種近百種,反季節催花牡丹年產5萬餘盆,已形成了集科研、種植、觀賞、銷售一體的牡丹產業,年創效益近千萬元。每年牡丹花會邙山花海人海如潮,年接待遊客50萬人次,再現了“洛城無處不飛花,花開時節動京城”的盛況,2001年邙山鎮被國家林業局、中國花協命名為“中國牡丹之鄉”。

為了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鎮黨委、政府因地制宜,在北部村莊強力推進高效農業園區建設,並多次組織幹部民眾赴外地參觀學習大棚蔬菜種植技術。兩年來,共投入資金200餘萬元先後在6個村建起高效蔬菜、蘑菇溫棚200餘個,力爭三年內形成洛陽市最大的無公害蔬菜基地,實現“高效農業富鎮、民營企業強鎮”的總體目標。

按照洛陽市“十一五”的城區大規劃,未來的市區北起黃河小浪底西霞院水庫,南到世界文化遺產地龍門山口,邙山鎮正處在市區中心。潛力巨大,商機無限,新一輪的投資熱潮即將來臨,幾年後的邙山將成為洛陽的“空中花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