邘[周代諸侯國]

邘[周代諸侯國]
邘[周代諸侯國]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邘國即於國,周朝姬姓封國之一(位於今河南沁陽西北十五公里的西萬鎮邘邰村),後來被鄭國(姬姓封國)所滅。受封國君為姬發次子姬誕。

歷史

商朝時,盂器皿是當時生活中必需品,河南睢縣一帶生活著一支擅長製作盂器皿的部落,稱為盂部落,也稱為邘方,即在甲骨文的卜辭中所屢見的盂方。到了商朝中後期,盂方為商所滅,商王武丁的一個兒子被封為邘侯,建立子姓邘國,後遷移到今山西沁縣西北。

《皇王大紀》記載,商末“西伯勘黎,邘侯來援,南宮适虜邘和黎二君,遷邘侯於翟,免黎侯歸國自省”。周初國滅,子孫以國為氏,於侯子孫分別北遷於河南濮陽東南和山西盂縣。這就是史書上最早記錄的于姓人群,于氏至少也有3300多年的歷史了。

周王朝建立後,為加強統治,大舉分封諸侯。由於邘城北扼上黨之門,南控虎牢之險。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武王將邘城作為周王朝半壁江山的依託,特封其次子邘叔(姬誕)於邘,建立邘國。

西周初年,宗法分封,只有諸侯才能享有姓氏的權利,平民百姓是沒有姓氏的。而邘國建立,姬姓邘氏成為邘叔及其一個支庶的身份象徵。

邘叔為繼承祖先“以人為本,由人而上通天文,下及地理,旁通物理”的人文文化體系。他遠追姜嫄和棄,改“邘城”為“邘邰城”。在邘邰城西北角上設立祭壇,以祭拜社稷之神,名為“社稷壇”。本來,“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穀之長,故祭而祭之也”。可在當時,邘叔不僅把“社稷”視為周王室的代稱,更有以社為母,祭其周的始祖姜嫄、后稷之意。這一祭習在邘城延續數千年,直到今天,邘邰村名已歷經了3000餘年而未改。

遺址

現邘邰村東仍有邘國古城遺址,邘國古城遺址為長方形,東西約820米,南北580米,總面積480000平方米,城周圍有城壕。城由內城、外城組成。內城在東,外城在內城西北,現為邘邰村。

現存邘國故城(內城)城牆有東西兩面,東長150多米,北長450多米,高2-7米,寬12-17米。專家們從城牆夯窩考證,古城牆分三層,分別是商、周、漢三個朝代修建。《水經注》記載:邘水出太行之阜山。其水南流至邘城西,又東南經孔子廟東,又東南經邘亭西,又東南注於沁。

成就

古邘國故城東還有邘國人修築的防洪堤壩,後人稱作為“故嶺”。現存東西寬12米,南北長2000多米,可能是為保護當時邘國的國都(古邘城)所修築的。該堤壩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抗洪防汛工程之一,而且它的修建年代要比都江堰、鄭國渠早1200餘年。

相關信息

邘國
國君姓氏 子姓、姬姓
爵位 侯爵
國都 位於今河南省沁陽市西萬鎮邘邰村
始封此國者 邘侯
始祖 邘叔
興亡年代 西周早期 至 不明
滅亡原因 亡於鄭國
史書記載 《左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