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歷史
1965年3月17日,國務院批轉《高教部關於試辦工農半讀高等學校審批問題的請示》,全國各地掀起了半工(農)半讀運動。出於疏散城市人口的戰略考慮,遼寧省委要求瀋陽師範學院到朝陽山區辦學,瀋陽師範學院只好別離故園,搬遷到朝陽邊杖子公社姑營子大隊辦學。9月13日起,分兩批遷往朝陽。10月19日,學院舉行了遷校更名大會,學院正式更名為遼寧第一師範學院,黨委書記由邢憲章擔任,院長繼續由白潞擔任。學院進入了艱苦創業和艱難的建設時期。學院在遷校過程中,學校師生士氣高昂,貫徹長期備戰,紮根山區的方針,逐漸在在1600多畝的6個山頭、1面坡、6條大溝中建設了4萬多平米的建築,並開展綠化荒山工作,建設梯田50畝,植樹造林285畝,栽培數目215900株;建設了附屬幼稚園、附屬學校、附屬醫院等單位。
學院確定了多種學制、多種形式的主要為半農半讀中學培養師資的高等師範院校辦學目標。擴大勞動教學,及兩年時間學習,兩年時間勞動,在教學方面採取“砍、刪、添”方式對課程設定、教學內容逐步進行了改革,並積極開始辦了專修班、短訓班和函授教育,並當年實現了數學、中文教育兩個專業招生250人。 但好景不長,僅僅時隔一年,正當各項工作剛剛重新步入正軌時,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了。已經處於非常狀態的遼寧第一師範學院獨處在山區艱苦辦學。7月30日,革命委員會成立,全面掌控了學院的黨政財大權。劉殿起任主任,邢憲章、郝向東任副主任。學院先後有幾十名領導幹部、上百名教師被“專政”,加以各種莫須有的罪名,受到折磨,造成了大量的冤假錯案,有的教師被迫害致死。學院教學受到了最嚴重的破壞。
1969年12月31日,省革委員會決定撤銷錦州師範學院,並將該院的物理系、化學系調入遼寧第一師範學院,學院在此基礎上組建了工業基礎系和農業基礎系, 1973年7月,根據省革命委員會的指示精神,學院組建了遼寧第一師範學院錦州分院,並將物理、化學兩個系調回錦州,與原錦州師範學院舊部在舊址上建設了錦州分院,領導班子由軍代表李曉濤擔任,學院決定集中一年時間先對73級學生進行大學預科教育,而後再轉入專業課程學習。
1973年-1976年,學院共招收了四屆工農兵學員。70年代初,學院根據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大搞開門辦學,派出教師運動恢復到對到農村、礦區、城鎮中學及縣辦師範學校開展巡迴輔導。開門辦學成為學院主要的辦學形式。並於1972年1月在內蒙古昭烏達盟地區開辦了在職中學教師培訓班,招收學員200名,開門辦學得到了教好的貫徹。並與1974年和1975年兩次開門辦學,分別奔赴瀋陽和黑龍江海拉爾地區開門辦學。 1975年-1978年,學院在朝陽、錦州、赤峰、阜新等地區大規模、大面積辦教師進修班,為當地師資水平的提高作出了一定貢獻。
1977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全國恢復高考制度,學院先後招收了七七、七八兩屆學生,迎來了學院的新生。
師資規模
全院教職員工378人,專業教師165人,1965年新招生334人,學生數達到1617人。圖書館面積2100平方米,總藏書226176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