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位於周至縣城南約十七公里的黑水峪口。原為隋朝遷游宮遺址。遷游宮最早為隋仁皇元年(六○一年)始建,隋文帝楊堅來此避璁。唐朝鹹通元年(西元八六年)改為三座寺院。一寺廢弛無存,現留二寺,分隔在黑水南北兩岸。
南岸的為遷游寺一般通稱為「南寺」,明英宗正統六年(一四四一年)曾改為「普緣禪寺」。清朝重修,現存正殿五間,內有泥塑、銅鑄和木刻佛像多尊,雕塑均極精巧。殿前後有大小不同古塔四座最大的為法王塔,磚砌方形,上小下大,形如錐立,高約二十七米,底邊寬約八米,塔七層,層間有出檐門拱。塔建於何時,無文考查,但就形制看似是唐朝建築。塔西南角有一塊黑色痕跡,人們傳為燈煙所熏,時暗時亮,稱為遷游寺十景之一「寶塔放光」。
建築
黑水北岸的為中興寺,一般通稱為北寺有殿字二十餘間。正殿東南面大房三間,傳為宋朝蘇東坡讀書處,門前有清朝道光年間書寫的「蘇公藏書處」匾額。寺東有「玉女洞」,洞內飛泉,名「玉女泉」,俗稱「玉女垂簾」,傳說是秦穆公女弄玉吹簫引鳳的地方。蘇東坡留題《玉女洞》詩中有「洞裡吹蕭子,終年守獨幽。石泉為曉鏡,山月當簾鉤」之句。泉水甘冽,蘇東坡簽書鳳翔俯判官廳公事時,常差人遠來取水,用竹書籤,剖分為二一存寺內,一歸自藏,備作往來之信,戲為「調水符」再東邊的芒谷,有一石洞殘跡,為漢朝馬融讀書處,人們呼為「馬融石室」,為遷游寺十景之一。
風景
南、北寺之間有潭名「黑水潭」,也叫「遷游潭」,又號「五龍潭」,寬約二丈餘,水色黝黑,深不可涉,唐人岑三有「石潭積黛色,每歲投金龍」之詩句。潭上石堅峭絕,形似龍潭虎穴譽為遷游寺十景之一。此外,這裡的勝景還有「斜陽曉照」、「獅山象嶺」、「西山登霧」、「九峰疊翠」、「倦橋古渡」、「貓阪警步」等。唐朝偉大詩人白居易在此寫出了不朽詩篇《長恨歌》。
這裡不僅風景優美,而且地勢險阻。因此,歷史上不少農民起義軍曾把這裡作為根據地,打擊封建統治階級。如唐未農民起義軍黃巢,紮營於此,打敗朱玫的八萬人馬;明未農民後義軍著名領袖高迎祥屯兵這裡,多次擊潰孫傅庭、洪承疇的圉攻;清未,農民起義軍將領曹沛時據守這裡、挫敗了張得祿地主武裝的進攻。
現狀
遷游寺在歷史上曾重修過五次,其中有唐宣宗、明桑加巴、清乾隆時,最後一次大規模修整是一九九二年。該寺著名祖師有童真和尚。寺內還有各類碑記一百多塊。
現任方丈果杏法師,七十餘歲,陝西武功人,一九三二年出家。
地址∶陝西省周至縣馬召鄉金盆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