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編制和實施《達州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綱要(草案)(2006—2020)》(以下簡稱《綱要》),對堅持科學發展、構建和諧達州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本《綱要》的編制,以黨的十七大、省第九次黨代會、省委九屆四次全會和市委二屆十次全體(擴大)會議精神為指導,以《四川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綱要(草案)(2006—2020)》和《達州市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為依據,以“十五”末為規劃基期,主要闡述達州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並對遠景目標進行展望。
達州新農村建設的基礎
一、達州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
(一)現實基礎
達州市轄7個縣(市、區),314個鄉(鎮、辦),2837個行政村,耕地面積404.4萬畝;總人口642.9萬人,其中鄉村人口536萬人,占總人口的83.4%,農村勞動力295萬人。經過建國5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積累,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為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十五”末,全市農業增加值達到116.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43元,年均增長7.6%。糧食總產量290.26萬噸;肉類總產量76萬噸,城鎮化率25.5%;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54.1%,城鄉居民收入比2.22:1。公路通車裡程達到25447公里,100%的鄉和85%的村通了公路。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8%,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5.67%。農村衛生條件有所改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困難家庭醫療救助試點穩妥推進。農業科技水平持續提高,科技支撐作用不斷增強。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健全,農村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新進步。
(二)有利條件
近幾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公共財政向“三農”傾斜,“多予”力度加大,“少取”成效初顯,“放活”正在加快推進,形成了全黨全社會關心農業、關注農村和關愛農民的良好氛圍。統籌城鄉發展方略開始實施,有利於從根本上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給農村發展帶來新的戰略機遇。農村改革進入整體推進新階段,農村發展環境明顯改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呈現蓬勃生機。自然資源豐富,其中天然氣、優質煤炭和特色農業資源等尤其突出。區位優勢明顯,地處川渝鄂陝結合部,系秦巴地區的物資集散中心,是四川通江達海的東通道和第二大交通樞紐。具有良好民眾基礎,建設美好家園,過上寬裕生活,共享發展成果,成為廣大農民民眾的迫切要求。
(三)制約因素
達州是一個農業大市,農村人口多,深丘山區面積大,自然條件差,災害頻繁,農村發展難度大。“十五”末,全市人均GDP6068元、工業化率33.8%、城鎮化率25.5%,與全省水平9102元、41.3%、33%相比差距較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綜合生產能力和抗禦自然災害能力不強。傳統農業仍占主導地位,農業經營規模小,農產品流通體系不健全。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低,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尚未完全建立,持續發展能力較弱。縣域經濟缺乏骨幹產業支撐,二三產業發展不充分。農村公用事業發展滯後,鄉村文明程度不高。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完全建立,上學難、看病難等依然存在,廣大農民民眾科學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不高。村社環境衛生條件亟待改善,培養文明生活習慣尚需加強。
機遇與挑戰並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準確把握中央精神和達州市情,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紮實推進。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始終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統籌城鄉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把廣大農村建設成為富裕、文明、民主、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二)基本原則
1.堅持以發展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原則。始終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首要任務,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2.堅持科學規劃、分類指導原則。從城鎮郊區、淺丘平壩、深丘山區等不同類區實際出發,遵循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分類指導,梯次推進。
3.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原則。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和農民主體作用,激發農民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廣泛吸引社會各界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4.堅持實事求是、務求實效原則。以求真務實、真抓實幹作風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三)主要目標
到2010年,全市10%以上村初步達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要求;到2020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全市30%以上村初步達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要求;到2050年,全市90%以上村基本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到2010年,全市農業增加值達到160億元,年遞增6%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200元,年遞增6%以上;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降到50%以下;畜牧業產值達到137億元,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6%以上;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7.8年以上;實現100%的村通公路、60%的村通硬化公路,100%的鄉鎮通油路;農村清潔能源覆蓋率達到30%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38%;城鎮化率達到34%以上。到2020年,全市農業增加值達到286億元,年遞增6%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在2010年基礎上再翻一番,達到8400元;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降到40%以下;畜牧業產值達到260億元,占農業產值比重達到65%以上;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年;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重達到3:2;所有具備條件的行政村通硬化公路;農村清潔能源覆蓋率達到80%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42%;城鎮化率達到45%。
三、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發展現代農業,全面繁榮農業農村經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到2010年,建成川渝鄂陝結合部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區域行銷中心、四川農業強市。實現農業總產值245億元,年遞增5%,農產品加工產值190億元。到2020年,實現農業總產值400億元,年遞增5%,農產品加工產值600億元。
(一)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加快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和安全農業。按照適應市場、發揮優勢和突出效益原則,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和糧油支柱產業,形成特色鮮明、優勢明顯,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產業布局。到2010年,全市建成規範化特色農產品基地100萬畝,規範化畜禽養殖基地鄉鎮60個,一鄉一業特色鄉鎮40個、一村一品專業村400個。“十一五”期間,全市重點培育優質糧油、畜禽、苧麻、油橄欖、中藥材、果蔬茶六大產業。到2020年,全市建成規範化特色農產品基地200萬畝,規範化畜禽養殖基地鄉鎮150個,一鄉一業特色鄉鎮200個、一村一品專業村1800個。
1.提升糧油產業。
2.做強畜禽產業。
3.建設苧麻之都。
4.做精果蔬茶產業。
5.壯大油橄欖產業。
6.培育中藥產業。
(二)做強做大龍頭企業
圍繞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加工型、行銷型龍頭企業,完善產業配套,發展產業集中園區,促進每項特色產業都有強勢龍頭企業帶動,每個龍頭企業都有上規模原料基地作保證。重點抓好大竹苧麻紡織機電工業集中區、通川醫藥食品工業集中區和萬源特色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引導龍頭企業向支柱和優勢特色產業聚集,支持加快技術設備引進改造,推進技術管理創新,擴大企業經營規模。著力培育優質糧油、畜禽、苧麻、中藥材、油橄欖和果蔬茶等加工龍頭企業集群。選擇一批重點龍頭企業,在稅收扶持、企業用地、產業項目、技術改造、銀行融資和財政貼息等政策、項目、資金上給予重點傾斜,並實行動態管理。積極鼓勵龍頭企業採取託管、寄養、二次返利、入股分紅等形式,與農戶結成緊密利益聯結關係。到2010年,全市培育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15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100家,其中,年銷售收入過億元15的家,過5億元的2家,過10億元的1家,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戶達到70%以上。到2020年,培育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5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20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150家,其中,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50家,過5億元的10家,過10億元的5家,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戶達到80%以上。
(三)規範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引導農戶在優勢特色產業領域建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鼓勵聯合發展,向聯繫合作更緊密、運作發展更規範、合作內容更豐富、利益機制更健全和實體特徵更明顯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2010年,全市農民專合組織達到1600家,其中,專業合作社達到300家,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農戶達到60%。到2020年,全市農民專合組織達到1800家,其中,專業合作社達到1000家,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農戶達到75%以上。
(四)加速農業科技創新推廣
1.積極培育新型農民。建立健全農村公共教育體系,加強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建設。組織實施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綠色證書”培訓工程、新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和科普惠農興村計畫,培育一批有較強市場意識、有較高生產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現代農業人才和現代農民企業家。建立健全農村人才市場網路體系,促進各類實用人才合理流動。圍繞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的要求,通過“農民夜校”等形式,加強新型農民綜合素質建設。深入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加強文化知識教育和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到2010年,全市完成農村實用技術培訓100萬人次,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到8萬人以上。到2020年,全市完成農村實用技術培訓200萬人次,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到30萬人以上。
2.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轉化。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構建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在全市建立農民科技110服務系統,積極推廣農業科技專家大院等模式。大力開展市校合作,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種形式合作關係。開展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和產業化技術研究,建設農業科技成果中試基地、農業科技推廣套用示範基地和現代農業示範工程。大力推廣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加大以科技入戶和測土配方施肥為重點的農業技術推廣力度,完善科技指導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和技術套用直接到人的農技推廣機制。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治,制定落實重大動物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防控預案,建立大範圍農作物病蟲和畜禽疫病快速撲滅機制。到2010年,全市農業技術進步貢獻率達到55%以上,農產品優質率達到70%以上。建成5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到2020年,全市農業技術進步貢獻率達到70%以上,農產品優質率達到85%以上。建成20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
3.加快農業機械化步伐。發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推動作用,引導支持農民購買先進實用新型農機具,提高重要農時、重點作物和關鍵生產環節機械化作業水平。重點推廣機械化栽種、收割技術和秸桿還田及綜合利用技術。因地制宜試驗和推廣耕整機、脫粒機、聯合收割機、小型插秧機和苧麻打剝機等農業機械,開展專業化、社會化和產業化服務。突出抓好農村機電提灌設施建設,著力提高抗旱減災能力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到2010年,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60萬千瓦,適宜機械作業地區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到50%。到2020年,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260萬千瓦,適宜機械作業地區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到80%。
(五)加快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
加快建設以縣(市、區)城為重點、場鎮為骨幹、鄉村為基礎的農村商品流通網路。建設城鄉統一市場,積極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發揮城市市場輻射帶動作用,鼓勵支持大集團、大公司向農村流通領域發展,發展超市、連鎖經營和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服務業。重點抓好塔坨農產品批發市場、大竹苧麻交易市場、開江小家禽交易市場、宣漢黃牛交易市場和萬源大巴山特色農產品市場等五大特色農產品交易市場。積極擴大“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試點範圍,在農村市場體系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加強對農村市場執法監督,規範農村市場秩序,嚴厲查處非法交易和壟斷行為。到2010年,把塔沱市場培育成全國100強農產品批發市場,培育農村行銷大戶1萬戶,全市農產品交易額達到200億元。到2020年,全市農產品交易額達到400億元。
(六)推進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1.加快農業標準化建設。實施農業標準化專項推廣行動,參照國際標準和部頒標準制定完善優質豬、肉牛、富硒茶葉、舊院黑雞、苧麻和油橄欖等特色農產品生產規範、質量標準、檢驗檢測等標準體系,突出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質量檢驗檢測、認證認可和標準化技術推廣四大體系建設,大力推行地理標識管理、產品條形碼制度。實施以提倡綠色消費、培育綠色市場、開闢綠色通道為主的“三綠”工程,發展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探索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機制。到2010年,建立無公害農產品基地80個,獲得無公害畜產品產地認定30個,產品認證28個,培育綠色食品企業10家,有機食品企業2家,40個產品獲得綠色食品或有機食品標誌使用權。到2020年,建立無公害農產品基地150個,獲得無公害畜產品產地認定80個,產品認證60個,培育綠色食品企業30家,有機食品企業10家,100個產品獲得綠色食品或有機食品標誌使用權。
2.強化農業品牌戰略。實施品牌戰略,整合特色農產品品牌,支持燈影牛肉、舊院黑雞、東漢醪糟、巴山雀舌茶葉、特色黃花和優質白鵝等具有明顯地域特徵傳統農產品開展原產地保護工作。鼓勵各類企業爭創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四川著名商標和四川名牌等。通過創新包裝、擴大宣傳、規範標準、提高質量和強化管理,力爭在每個特色產業打造1—2個知名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到2010年,全市培育農產品四川著名商標15個以上、四川名牌13個以上、中國馳名商標1個以上、中國著名商標1個以上,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農產品2個。到2020年,全市培育農產品四川著名商標50個以上、四川名牌25個以上、中國馳名商標5個以上、中國著名商標5個以上,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農產品8個。
3.促進農業信息化發展。加強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大力推廣“三農”百事通、農村信息機等農村適用網路,擴大農經網覆蓋面。到2010年,全市省級和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電子商務普及率達到90%以上,農經網鄉(鎮)覆蓋達到100%、村級覆蓋達到60%。到2020年,全市所有行政村開通電話和網際網路。
四、大力發展縣域經濟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物質基礎。要按照區域化布局、點狀開發、梯度推進的原則統籌城鄉發展,推動縣域經濟實現新跨越。
(一)積極實施工業強縣戰略
大力實施“工業強市、項目興市”戰略,以企業集聚發展為方向,以工業園區為載體,以重大項目為支撐,加大特色資源轉化,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做強天然氣能源化工產業鏈、煤電冶建產業鏈、特色農副產品加工產業鏈,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工業發展的主要抓手,抓住一批具有帶動作用和競爭力強的大項目,形成大產業,促進大發展。堅持把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企業產業結構,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全力打造天然氣化工產業品牌和區域品牌,有計畫地培育和支持優勢產業龍頭企業、重點企業爭創名優品牌,提高工業品的市場占有率。重點推進全市冶金、建材、化工、煤炭、火電等行業的資源集約化利用,力爭達州進入全省循環經濟試點城市,讓更多企業享受資源綜合利用優惠政策。到2010年,建成中國西部天然氣能源化工基地,全市天然氣化工產業實現銷售收入500億元;全市冶金建材產業實現銷售收入350億元;建成全國苧麻產業化基地、全省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增加值達到50億元。
(二)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
按照統籌城鄉發展戰略,重點發展市中心城區,大力發展各縣(市)城區,加快發展中心鎮,逐步建立起以達州中心城市為核心,二級縣(市)城中心城鎮為支點,三級重點中心鎮為支撐的布局合理、分工明確、聯繫緊密的城鎮網路體系。科學編制鎮(鄉)規劃,依法實施鎮(鄉)集鎮規劃。2007年完成縣(市)政府所在鎮、省級和國家級重點小城鎮規劃修編工作,2009年完成所有建制鎮規劃編制工作。合理規劃農村村民居住用地,因地制宜推進集中居住區建設和村莊整治工作,免費向農戶提供設計新穎、具有川東民居特色的農房圖紙,適度推進農村人口向城鎮和集中居住區集中,建設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的宜居村莊。加大對重點鎮道路建設、供水系統、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完善提升城鎮基礎功能。加大鎮(鄉)集鎮鎮容鎮貌整治,改善集鎮居民生活環境。堅持產業興鎮,以鎮促業和依市興鎮,圍繞發展特色產業,培育一批現代工業催生型、農業產業化引領型、大中城市輻射型、商貿帶動型、旅遊開發型和文化主導型等特色小城鎮。大力發展商貿、流通、倉儲、運輸、餐飲和鄉村旅遊等服務業,有序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穩步提高城鎮化水平。縣城所在鎮和縣城近郊有條件的行政村探索村改居試點,實行社區管理。實施城鎮規模結構發展戰略。到2010年,建成15萬以上人口城鎮3個(竹陽鎮、渠江鎮、東鄉鎮),10—15萬人口城鎮3個(南外鎮、新寧鎮、太平鎮),5—10萬人口城鎮5個(南壩鎮、三匯鎮、任市鎮、胡家鎮、石橋鎮),全市城鎮化水平達到34%以上。到2020年,全市城鎮化水平達到45%。
(三)大力發展勞務經濟
實施勞務開發戰略,充分發揮達州市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強化勞務培訓,拓展輸轉渠道,完善維權服務,增加農民收入,促進達州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到2010年,年轉移和輸出農村勞動力180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80億元。
1.強化勞務培訓。堅持多渠道籌措勞務開發培訓經費,加大政府對農民工培訓的投入力度,捆綁使用勞務開發“品牌工程”、“勞務扶貧工程”和“陽光工程”培訓資金。引導和組織農村勞動力在就業前接受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全面整合各類職業教育培訓資源,引導不同類型培訓學校積極參與農民工培訓,重點加強勞務技能培訓,突出打造“川妹子”、“川廚師”、“川建工”等勞務品牌,每年完成農民工培訓45萬人次以上,其中農民工技能培訓15萬人以上、農民工品牌培訓4萬人以上,不斷提高農民工專業技能水平和擇業就業能力。
2.強化有序輸轉。加強以勞動力資源和務工能人為重點的勞務信息網路建設,建立鞏固與勞務輸入地穩定的勞務合作關係,加快建立和形成農村富餘勞動力有序化、組織化輸出格局,逐步形成體系完善、資源共享、反應快速、渠道暢通的勞務信息化綠色通道。按照企業運作模式,組建達州市勞務派遣公司和達州市勞務開發行業協會,建立和完善與全國20個大城市、200個大企業、2000名達州籍在外務工能人的密切聯繫,走“培訓基地+用工企業”、“勞務公司+用工企業”等多形式的產業化發展路子,逐步形成達州市與勞務輸入基地優勢互補,互惠雙贏的勞務經濟協作機制,推動農村富餘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積極開拓國際勞務市場,每年外派國際務工人員1000人以上。
3.強化維權服務。充分發揮各級勞務、勞動、教育、司法、公安、工會、共青團、婦聯、工商聯等部門在農民工維權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切實解決農民工工資、契約糾紛、勞動安全、戶籍管理、子女上學等諸多具體問題,督促用人單位依法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嚴厲查處用人單位侵犯農民工合法權益的違法行為,優先審理涉及農民工勞動報酬、工傷待遇的勞動爭議案件,確保農村勞動者進城就業享有與城鎮職工同等權利。強化以農民工工傷保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為重點的勞動權益保障工作,實現農民工異地轉移接續。積極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在土地徵用、項目審批、資金借貸、環保評估、註冊登記、稅收征管等方面提供方便快捷服務。
(四)加快發展農村第三產業
加快發展農村第三產業,要從實際出發,突出重點,最佳化結構,在傳統產業升級換代的同時,著力培育科技、信息服務、農村物流、休閒觀光、金融保險等新興行業,逐步形成以傳統行業為基礎,新興行業為支撐,布局合理、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農村第三產業發展新格局。圍繞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的提高,大力發展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服務的中介服務業,特別要加快發展信息服務、科技推廣、教育培訓、農業保險與融資擔保等新型服務業。圍繞提高農產品商品率,大力發展農產品流通服務業,切實加強和規範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建設,大力開拓產銷地農產品市場建設,提高農產品市場占有率,積極發展為農民、龍頭企業服務的技術服務體系、物流配送服務體系、會計、決策諮詢服務體系等,重點培育一批為基地和農戶供種、供藥、供肥的物流配送組織和技術服務組織。圍繞改善農村居民生存環境和提高生活質量,大力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等生活服務業,積極引導農民以休閒觀光、娛樂度假為內容,大力發展農村旅遊業,開發旅遊產品,促進農村商業、餐飲、交通、住宿等服務業的發展。到2010年,農村第三產業總收入達到50億元。到2020年,農村第三產業總收入達到150億元。
五、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堅持農村生產環境、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建設整體推進,完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改變農村面貌。
(一)加快農村交通建設
以網路化、硬油化為目標,加強鄉村道路建設,創新“建、管、養、運”四位一體的管護體制。到2010年,實現100%的村通公路、60%的村通水泥路(油路),100%的鄉鎮通水泥路(油路),建成農村客運站55個。到2020年,所有具備條件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油路)。
(二)加強水利建設
堅持大、中、小、微並舉,建、管、養結合,到2010年,完成宣漢白岩灘中型水庫和開江寶(石橋)明(月江)大型灌區的前期工作,興建一批小(一)型、小(二)型水庫。統籌協調使用水利、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加快大竹縣烏木水庫農業綜合開發水利骨幹項目建設。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完成85座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通過蓄水池、水窖、山坪塘等集雨節灌工程建設,解決100個旱山村和嚴重缺水村的生產生活用水問題,30%的農戶建有蓄水池,改擴建山坪塘975口,新增供水能力6450萬立方米,新增有效灌面10萬畝,發展節水灌面34.5萬畝。繼續加快鄉鎮供水工程及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飲水安全監測體系。建設集中供水工程2051處,分散供水工程34138處,基本解決80萬農民的飲水安全問題;紅層找水打井6萬口,解決24萬農民飲水困難問題;加強自來水站和農戶機井、電提井建設,基本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完成達州城區及縣級防洪堤建設,減輕主要城鎮受災損失,優先完成達州城區河段防洪整治工程。到2020年,基本實現農村初級水利化。
(三)加強基本農田建設
大力實施“金土地工程”,到2010年,全市完成整理土地35萬畝,新增耕地3.5萬畝,建成21萬畝高產穩產基本農田;加快中低產田土改造,狠抓水毀耕地治理和恢復工作,搞好農業開發,改造中低產田土44萬畝;大力實施“沃土計畫”,通過“增、提、改、防”四大措施,培肥和提高耕地地力,完成200萬畝的沃土改造。
(四)推進農村清潔能源建設
繼續加強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大力推進以“一池三改”為基本內容的農村戶用沼氣建設和規模化養殖場大中型沼氣工程建設,積極發展小水電、秸稈氣化等適合農村特點的清潔能源。到2010年,全市新增發電量8億千瓦時,全面實現城鄉用電同網同價,基本實現農村電氣化,大力發展農用天然氣,農村戶用沼氣池達到27萬口,清潔能源普及率達到30%。到2020年,農村清潔能源普及率達到80%以上。
(五)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把生態建設作為解決達州旱澇災害的治本之策。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工程;嚴格執行退耕還林各項政策,把退耕還林與基本農田建設、農村能源建設、生態移民、後續產業發展、封山禁牧舍飼等配套保障措施結合起來,切實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加快林權制度改革,促進林地、林木資產有序、規範流轉,推進森林資源向森林資本轉變。強化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努力創造山川秀麗、環境優美的人居環境。到2010年,全市完成退耕還林2萬畝,荒山造林15萬畝,封山育林35萬畝,天保人工植苗造林1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8%,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00平方公里。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2%,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100平方公里。
(六)加強防災減災工作
立足防汛和抗旱兩手抓,通過完善災害應急預案、加強防災工程建設、健全災害管理機制,進一步提高防災救災減災能力,確保人民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盡力消減災害造成的損失。同時,紮實抓好森林防火和植物病蟲害的防治,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七)加強村莊人居環境治理
加強村莊基礎設施建設,整治村莊環境。結合全省“千村示範”工程和全市新農村建設“1733”示範工程,啟動實施“千村整治行動”。以村容村貌整治、廢舊坑(水)塘和露天糞坑整理,村內閒置宅基地和亂搭亂建清理,連通鄉村之間道路和硬化村內主要道路,配套建設供水設施、排水溝渠及垃圾集中堆放點,農村基層組織與村民活動場所、公共消防通道及設施等為主要內容,突出抓好兩建(建庭院經濟、建沼氣池)、三清(清垃圾、清污水、清亂建)、四改(改廚、改廁、改圈、改危房)、五通(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話、通電視)。到2010年,全市完成1000個村整治工作,各地要編制整治規劃和行動計畫,分期分批實施。通過實施“千村整治行動”,做到村莊規劃布局合理,功能分區完善,基礎設施配套,生態環境良好,衛生狀況改善,讓農民民眾居住舒適房,飲用乾淨水,行走平坦路,使用衛生廁,燃用清潔能源,逐步實現街院潔淨、村莊綠化、道路通暢、通訊便捷的新面貌。
六、推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
(一)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
按照教育優先發展原則,進一步增加農村教育投入,完善以公辦學校為主體、社會多方參與的辦學體制。調整農村教育結構,整合教育優勢資源。加快推進農村中國小布局調整,實施城鄉對口幫扶工程,擴大優質中國小辦學規模,高水平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穩步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全面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完善義務教育資助制度,落實國家有關中職學生資助政策,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問題,加強留守兒童教育。加快農村高中教育發展。到2010年,全市改造農村中國小危房60萬平方米,新建擴建寄宿制國中30所、寄宿制國小30所,每個縣(市、區)建設1—2所有一定規模示範職業技術學校。加快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農民文化素質、科技素質,讓大多數農民掌握1—2門非農專業就業技能。
(二)加快發展農村衛生事業
堅持公共醫療衛生公益性質,增加農村衛生投入,建立覆蓋全體農民基本醫療衛生保健制度,為民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和價廉公共衛生、基本醫療服務。以縣級醫療機構建設為龍頭,重點加強鄉(鎮)衛生院、村衛生站基礎設施和基本設備建設,使每個鄉(鎮)都有1所符合國家標準的衛生院,每個村都有較規範的衛生站,建立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救助體系、重大疫情防控體系,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健全各項配套政策,整合農村衛生資源,加快培養農村衛生醫療技術骨幹,穩定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到2010年,全市基本建成農村衛生服務體系,滿足農民民眾享有初級醫療衛生保健服務。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覆蓋全市農村居民。到2020年,建立基本功能配套、設施比較齊全的農村衛生服務網路和運轉有效的農村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管理體制、運行機制,使農民民眾享有更好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三)積極發展農村文化體育事業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重視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著力豐富農村、邊遠地區、進城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促進鄉風文明。加強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建立完善以鄉鎮宣傳文化服務中心(文化站)、農村書社(屋)為基本陣地,以文化工作隊伍、活動內容和活動方式為重點的農村文化工作體系。加強廣播電視寬頻綜合信息網路建設和功能開發,全面實施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加強農村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組織開展各種形式文化體育活動。積極開展科技、法律、衛生和文化等下鄉活動,豐富農民民眾文化生活。到2010年,全市廣播電視覆蓋率達到98%以上,40%以上村建有文化大院或文體活動場所,15%以上村建有標準公共體育設施,基本實現一縣兩館、一鄉一站、一村一室、一人一冊、一村一月放一場電影目標。
(四)加強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
抓好計生三結合,建設農村計生、婦幼保健體系,穩定農村低生育水平,推行優生優育。加強鄉(鎮)計畫生育機構和服務隊伍建設,提高綜合服務能力。強化流動人口計畫生育屬地管理為主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利益導向機制,落實農村部分計畫生育家庭獎勵扶助政策、獨生子女父母獎勵政策。實行完善計畫生育技術服務基本項目免費制度,建立計畫生育特困家庭救助制度,開展出生人口性別比治理、出生缺陷干預和關愛婦女生殖健康促進行動,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切實保障人口安全和婦女健康合法權益。到2010年,全市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02‰以內,年人口自然增長率不超過3.10‰,總人口控制在653萬人以內。到2020年,全市人口總量控制在677萬人以內。
(五)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全面推行建立與城市銜接、統籌推進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積極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覆蓋全市農村低保對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對符合條件對象應保盡保,並隨著經濟發展,逐步提高保障標準。探索建立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加快推進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建設,擴大農村醫療救助覆蓋面。發展農村社會慈善事業,形成多層次慈善事業組織和服務網路。建立健全農村社會救助體系,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救助制度,擴大救助範圍,關心幫助失地農民就業。到2010年,全市基本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大範圍和較完備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到2020年,全市初步建立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
(六)加大扶貧開發力度
堅持開發式扶貧,對以工代賑、農林、水利、交通、科技、教育和衛生等扶貧資金統籌安排,形成合力,因地制宜,實行整體推進的扶貧開發模式。切實抓好新村扶貧、勞務扶貧、產業扶貧、移民扶貧和社會扶貧。到2010年,全市建設344個扶貧新村,實施移民扶貧3萬人,每年建成以工代賑項目村10個,扶持10家產業化扶貧龍頭企業,解決37.86萬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
七、加快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健全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和村民自治新型鄉村治理機制,切實保障農民民眾民主權利,開展民主法治示範村創建活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營造良好環境。
(一)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堅持班子隊伍帶村,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深化黨員先進性教育,建立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先進性長效機制。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和村委會建設,充分發揮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作用。探索農村基層黨建與經濟發展結合點,深入推進“三村建設”,深入開展黨員農貸快車、雙向培養等活動,不斷深化“三級聯創”。全面開展一村一名大學生工作,探索鄉村幹部選拔任用新機制,推進民主選舉制度建設。針對性抓好鄉村幹部培訓工作,分期分批對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進行培訓,繼續搞好農村黨員幹部遠程教育。加強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發揮活動場所綜合功能。擴大黨內基層民主,加強共青團、婦聯和民兵等民眾組織建設,充分發揮橋樑紐帶作用。
(二)完善基層民主管理制度
堅持民主管村,建立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進一步健全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切實保障村民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強化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制度,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完善一事一議制度,健全農民自主籌資籌勞機制辦法,引導農民自主開展農村公益性設施建設。
(三)推進基層法制建設
堅持依法治村,深入開展平安達州建設和普法宣傳教育活動,增強農民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使廣大農民知法、守法、用法,用法律武器保護合法權益,提高農民整體法律素質。加強人民調解工作,及時化解矛盾,促進社會和諧。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強化治安防範,從嚴查處黃賭毒,消除黑惡勢力,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提高農村治安管理水平。紮實開展村民自治模範縣(市、區)、平安鄉(鎮)、村社和民主法治示範村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和諧村組、和諧家庭和遵紀守法戶評選活動,構建新型和諧農村。
八、組織保障措施
按照“堅持科學發展、構建和諧達州”要求,著力建立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體制機制,增強內在動力,凝聚發展合力,強化組織保障措施,又好又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建立高效協調工作機制
建立黨委領導、政府主導、農民主體、部門幫扶和社會參與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機制。市、縣(市、區)、鄉(鎮)黨委、政府要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領“三農”工作,黨政一把手負總責,加強領導,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負責對全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統籌協調、規劃指導、組織推進、督促檢查和考核考評。
(二)建立促進發展動力機制
深化城鄉經濟社會管理體制改革,深入推進規範化服務型政府建設。積極穩妥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推進城鄉戶籍制度改革,打破城鄉分割二元結構。改革勞動就業管理體制,建立城鄉統一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就業制度。穩定農村土地承包制度,積極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新機制,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探索創辦村鎮銀行等資金合作組織,推行銀政、銀企和銀保合作,形成商業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小額信貸和政策性保險等互為補充農村金融體系。加快建立統籌城鄉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和社會保障等體制機制,形成以城市為龍頭、城鄉優勢互補、分工合作和一、二、三次產業聯動的經濟發展新格局。
(三)建立穩步增長投入機制
建立健全財政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投入穩定增長長效機制,認真落實“三個高於”財政支農政策,市、縣(市、區)當年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於上年,預算內資金用於農村建設比重要高於上年,其中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資金要高於上年。政府土地出讓收益主要用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市、縣(市、區)財政新增教育、文化、衛生、計畫生育和廣播電視等事業經費用於鄉(鎮)部分,重點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傾斜。認真落實中央各項惠農補貼政策。綜合運用稅收槓桿、財政貼息、以獎代補、農業保險和財政擔保等多種方式,引導農村集體、企業和農民積極參與農村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採取渠道不亂、性質不變、用途不改、各建其賬、各記其功、互相配合和統籌安排等辦法,對土地整理、以工代賑、農村扶貧、水利建設、退耕還林、中低產田土改造和農村公路建設等項目資金進行整合,集中投入重點產業、重點區域和薄弱環節,充分發揮支農資金集聚效應。加強銀企、銀政合作,充分發揮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和投資管理組織等投融資作用,積極利用政策性銀行貸款,爭取世行、亞行國際金融組織和政府貸款。廣泛動員社會資本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創造性,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富饒美好家園。
(四)建立分類指導推進機制
根據地形、地貌、地理和資源等不同情況,按照城鎮郊區村、淺丘平壩村和深丘山區村等區域類別,實行分類指導、梯次推進。城鎮郊區村以城鎮化、工業化為重點,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全面小康型新農村;淺丘平壩村以產業化、專業化為重點,實行區域化整體推進,建設生活寬裕型新農村;深丘山區村以生態化、特色化為重點,加快資源開發轉化,建設生態家園型新農村。在建設步驟上,分階段逐步推進,建設一批,完善一批,提升一批。“十一五”期間為示範建設階段。全市重點抓好“1733”示範工程,即抓好1個新農村建設示範區(通川區)、7個示範鎮建設,每年重點抓好30個市級示範建設村和30個完善提高村(上年的30個市級示範村作為次年市級完善提高村),其餘村從制定規劃、發展生產入手,逐年推動,形成梯次。到2010年,全市10%以上村初步達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要求。2011—2020年為加速推進階段。到2020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全市30%以上村初步達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要求。2021—2050年為鞏固提升階段。到2050年,90%以上村基本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
(五)建立獎懲並重評價機制
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各級各部門和領導幹部目標考核重要內容,納入對縣(市、區)黨委、政府綜合目標考核,納入各級黨委、政府重要督辦事項,加強監督檢查。要制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單項目標管理辦法,實行一月一統計,一季度一督查通報,半年一次推進會,一年一考核獎懲。各級黨委、政府要確立目標任務,落實工作責任,細化工作方案,主動接受人大、政協和社會對實施情況的監督,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順利推進。
(六)建立社會參與幫扶機制
建立社會力量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激勵、引導和協調機制。各級各部門要精心部署,廣泛發動宣傳,大力營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良好環境,引導社會各界積極投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極拓寬社會各界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途徑,充分利用政策導向和市場調節手段,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引導人才、技術和資金流向農村,形成人人關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極獻計獻策和主動貢獻力量的濃厚氛圍。“十一五”期間,在全市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四個“二幫扶”活動,即200名市、縣(市、區)黨委、人大、政府、政協領導定點聯繫200個村,200個市、縣(市、區)級部門結對幫扶200個村,200個企業結對支持200個村,2萬名機關幹部和社會各界人士結對幫扶2萬農戶。
深遠意義
本《綱要》的貫徹實施,關係達州改革發展穩定大局,關係全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實現。各縣(市、區)要根據《綱要》,結合實際,研究制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行動計畫,切實履行職責。市級有關部門要制定相關配套檔案,大力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市上下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紮實穩步有效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各項任務落到實處,真正成為惠及廣大農民民眾的民心工程,促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
歷屆達州新農村文化藝術展演
第一屆
首屆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展演活動於2011年11月18至20日在四川達州舉行。活動由中國民眾文化學會,四川省文化廳,中共達州市委、達州市人民政府主辦;四川省民眾文化學會、中共達州市委宣傳部、達州市文化和廣播影視局承辦;省、市相關部門共同協辦,活動主題為“和諧大舞台·幸福新農村”。首屆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展演由山水實景文藝演出、廣場民眾文化活動、優秀劇目集中演展、全國農民攝影大展、新農村題材電影展映、新農村題材圖書展銷、達州市民族民間文化展示和特色農產品展覽7大版塊構成。來自北京、山東、四川、20餘個省市500多名文藝工作者參加了此次展演活動。
第二屆
第二屆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展演活動2012年9月20日至21日在四川達州市隆重舉行。活動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四川省人民政府主辦,由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中共四川省委農工委、中國民眾文化學會、四川省文化廳、四川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中共達州市委、達州市人民政府承辦。
活動的主題是:唱響“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偉大祖國好、各族人民好”主旋律,搭建和諧大舞台,建設幸福新農村。活動以“立足達州、面向全省、放眼全國”為工作基調,突出“離鄉土最近才有生命力,離農民最近才有親和力,離農村最近才有感染力”的理念,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新視野地集中展現在全國新農村文化建設中取得的新業績、新成就、新氣象,用全新的藝術形式生動演繹在全國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湧現的新人、新事、新風尚。活動由開幕式暨首場文藝演出、紅色文化專場演出、分會場文藝演出、閉幕式暨頒獎文藝演出、全國新農村文化建設座談會、歡樂鄉村行—縣(市、區)廣場民眾文化演出活動、新農村印象·全國版畫作品邀請展、達州市特色農產品展等8大版塊精心構成。
第三屆
第三屆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展演活動於2013年10月27日至28日在四川達州隆重舉行。活動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四川省人民政府主辦,由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中共四川省委農工委、四川省農業廳、四川省文化廳、四川省文聯和中共達州市委、達州市人民政府承辦。
活動的主要內容是:唱響一個主題、突出三大特色、展示四大板塊。
唱響一個主題:就是唱響“實現偉大中國夢、謳歌幸福新農村”的主題。活動以鄉村文化為主體,以億萬農民為主角,歌頌農民自己,專門為農民朋友精心打造。活動通過藝術特有的形式、內涵和感染力,激發農民朋友創業實幹圓夢的力量和激情,為推動新農村建設、探索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讓更多的農民圓夢,注入文化理念,築牢思想基礎。
突出三大特色:一是突出鄉村文化特點。以文化的形態、藝術的形式,深刻反映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巨大變化,反映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特色、新趨勢;深入展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展示自然美和人性美的純樸性,生動體現社會主義文化的民眾性、傳承性、區域性和融合性。二是突出巴人文化特色。活動展示了巴人文化的深邃厚重,巴人性格的驍勇剛毅和重情尚義,巴人情懷的自強不息和開放包容。三是突出紅色文化特質。達州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徐向前、李先念、王維舟、許世友等曾在這裡浴血奮戰。孕育了張愛萍、陳伯鈞、魏傳統、向守志等50多位共和國名將。活動濃重展示達州紅色文化的光輝燦爛,老區人民特有的精氣神。
展示四大板塊:整個活動由3場文藝巡演、5場歡樂鄉村行—分會場文藝演出、全國新農村文化建設和文藝創作講座、新農村印象·全國攝影展等4大版塊精心構成。聚集了來自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41個富有鄉土氣息、民族特色、地域風情的新農村文藝節目,和達州本土文藝節目同台展演、集中巡演。
第四屆
由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中共四川省委農工委、四川省文化廳主辦的四川省首屆農民藝術節暨民間藝術節,以及由中國文聯、四川省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四屆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展演,於2014年10月10日至12日在四川省達州市同期舉行。
唱響一個主題
唱響“實現偉大中國夢·謳歌美麗新農村”的主題。作為擁有9億農民人口的農業大國、文化大國,要實現偉大中國夢,必須圓好農民夢。“一展兩節”,是以鄉村文化為主體,以億萬農民為主角,專門為農民朋友精心打造、展現農民幸福生活的藝術盛會。活動力求通過藝術特有的形式、內涵和感染力,展示農村新變化、謳歌農業新發展、讚頌農民新創造,感悟、激發農民朋友創業、實幹、圓夢的力量和激情,為推動美麗、幸福新農村建設,探索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讓更多的農民實現“城市夢”,注入文化要素,築牢思想基礎。
展示四大板塊
按照活動策劃和創意,此次活動19項內容分為“演、展、講、培”四大版塊。
“演”,即9場文藝大賽及展演,包括2場綜藝演出、4場“群星獎”比賽、歡樂鄉村行—分會場文藝演出、“民間絕活我來秀”——農民達人秀、新農村龍舟大賽。
“展”,即5項三農風采展覽,包括“留住精彩”——民眾萬人攝影體驗活動展、“畫話巴蜀”——農村風情書畫展、“慈善捐贈”——關愛農民工留守兒童·藝術品徵集義賣、“守望家園”——農民“文化手藝”廣場匯、中國·達州第五屆秦巴地區商品交易會。
“講”,即3場農村講壇,包括“農村書壇”——“三農”文化徵文比賽暨田園講壇進農家、四川省傳統文化論壇、長篇小說《鄉村志》作品研討會。
“培”,即2個系列的藝術培訓,包括“圓夢藝術”——農民工及子女免費學藝、“情系農民工·關愛留守學生(兒童)系列文化活動等。
活動內容豐富多彩,節目形式多彩斑斕,有聲樂、舞蹈、器樂、小品、情景劇等,聚集了來自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四川省各市(州)和五大洲富有鄉土氣息、民族特色、地域風情的新農村文藝節目,和達州本土文藝節目同台展演、集中巡演。
活動主要特點
第一,親民樂民、為民惠民。此次活動堅持辦會為人民,辦會靠人民,辦會成果由人民共享,辦會成效由人民檢驗的宗旨。內容上緊貼百姓生活,鄉土氣息濃厚,很接地氣。形式上更加親民惠民,創新推出達人秀、免費學藝、手藝廣場匯、攝影體驗等老百姓能參與、可互動的項目,擴大老百姓和中外遊客的參與面。繼續向困難民眾、外來務工人員、老幹部、老職工、老模範、社區工作者以及戰鬥在達州各條戰線的代表等特殊群體代表贈票,彰顯“親民、為民、樂民、惠民”的內涵,真正凸顯了服務農民、依靠農民、普惠農民的人文關懷。
第二,特色鮮明、文化交融。達州廣大農村傳承了許多在漫長歷史進程中創造的多姿多彩、充滿鄉土氣息的民俗民間文化藝術,這些源於農村的文化,從內容到韻致都個性鮮明,風格各異,一直就“活”在農民的日常生活中。這次“一展兩節”的活動將通過眾多的精品力作鮮明展示巴文化和蜀文化的厚重雄偉和豪邁大氣,展示巴蜀人民性格的誠信尚義和驍勇剛毅,展示巴蜀兒女情懷的自強不息和開放包容。同時,更加關注文化的交融、交流,不僅充分挖掘達州本土文化,而且融合世界各地、全國各民族文化,聚集了來自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四川省各市(州)富有鄉土氣息、民族特色的新農村文藝節目,還邀請了五大洲的部分優秀節目參演,實現了農村文化、民間藝術交流的區域互動、全國互動、全球互動。
第三,內容豐富、多姿多彩。此次活動將以畫卷的氣勢展示改革開放30年的巨變;以詩意的敘述描繪新農村的時代風貌;以豐富翔實的內容體現農民農村文化建設成就,以原生態的表演揭開民俗民間藝術的神秘面紗。“一展兩節”有激情四溢的綜藝演出;優雅動聽的川東民歌;攝人魂魄的農民達人秀;巧奪天工的工藝精品展覽;理論前沿的學術論壇;萬千風情的書畫攝影展;扣人心弦的“群星獎”評選;奉獻愛心的藝術品徵集義賣。本次活動的創作源頭均來源於田間、地頭、山坡、蘆葦、家園,創作的內容和表現的形式時時流露出真實而清新的鄉土韻味,深入展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展示自然美和人性美的純樸性,生動體現社會主義文化的民眾性、傳承性、區域性和融合性。
第四,主體突出、參與廣泛。本次活動參與範圍廣泛,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積極參與的同時,四川省內各市(州)、省直文化單位、部分高等院校打造了大批精品力作參加展演、展覽、比賽、研討活動。此次活動,充分發揮了農民參與互動的主體性作用,注重現場可互動和百姓能參與,更加強調原生態的呈現,使此次活動中西結合、動靜結合、老少皆宜,使全國各地城鄉民眾都能感受農村文化、民間藝術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有很多演員自身就是農民,他們整合組建業餘文藝隊伍,利用休息時間,自編自導自演文藝節目,參與展演,以充分展示自身的藝術才華,直觀表達對幸福美好生活無限追求的情懷。
第五,形式新穎、注重效益。此次活動還安排了一系列經貿合作項目。中國·達州第五屆秦巴地區商品交易會將作為“一展兩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同步舉行。主要開展農特產品、家居建材、房產、汽車、五金機電、小商品、美食等包裝、推介、展銷、洽談和交流合作活動。展會展場總面積總計30餘萬平方米,主場館總面積5000餘平方米,設定了秦巴地區農特產品主題展館、7個縣(市、區)展館和近百個標準展位。共邀請到秦巴地區10市(區、縣)及全國各地參展商、採購商2000餘戶參展參會。我們還創新搭建啟動了中國·達州第五屆秦巴地區商品交易會線上展會,實體展會與線上展會同步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