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善行,無轍跡

道德經·善行,無轍跡

所以善人可以做為惡人們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鑑。 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鑑作用,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大的糊塗。 作者簡介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基本信息

【出處】道德經
【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戰國時期

原文

善行,無轍跡①;善言②,無瑕謫③;善數④,不用籌策⑤;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⑥;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⑦。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⑧。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⑨。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⑩。

譯文

善於行走的,不會留下轍跡;善於言談的,不會發生病疵;善於計數的,用不著竹碼子;善於關閉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開;善於捆縛的,不用繩索而使人不能解開。因此,聖人經常挽救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經常善於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品。這就叫做內藏著的聰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為惡人們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鑑。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鑑作用,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大的糊塗。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注釋

1、撤跡:軌跡,行車時車輪留下的痕跡。
2、善言:指善於採用不言之教。
3、瑕謫:過失、缺點、疵病。
4、數:計算。
5、籌策:古時人們用作計算的器具。
6、關楗:栓梢。古代家戶里的門有關,即栓;有楗,即梢,是木製的。
7、繩約:繩索。約,指用繩捆物。
8、襲明:內藏智慧聰明。襲,覆蓋之意。
9、資:取資、借鑑的意思
10、要妙:精要玄妙,深遠奧秘。

引語

本章是對“自然無為”思想的引申。老子用“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作喻指,說明人只要善於行不言之教,善於處無為之政,符合於自然,不必花費太大的氣力,就有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並且無可挑剔。這一章又發揮了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道理,不從正面“貴其師”,不從反面“愛其資”,做到“雖智大迷”。因而,本章的主導思想,是把自然無為擴展套用到更為廣泛的生活領域之中。

作者簡介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
老子像
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老聃(dān)(約前571~前471),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此地本是封於西周的陳國,今河南鹿邑,安徽渦陽存有爭議)人。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作品出處

《善行,無轍跡》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二十七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