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可教的涵義與方式

道德可教的涵義與方式

人性是道德的基礎。人性有卓越之表現,但也是自利的,甚或有作惡之傾向。道德及其教育的目的是抑惡揚善,是關乎人的“好生活”問題,規範是使人過上好生活的必要基礎。但好生活的標準具有時代性和社會性。學校道德教育是否有效必須回答三個問題:一是我們是否建立起和需要建立什麼樣的現代性道德;二是道德自身可教嗎,或者說道德可教的內涵是什麼。三是道德教育方式的轉變問題。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道德可教的涵義與方式》圍繞道德可教這一核心問題,從三個層面作出探索,即道德內容上是否可教,內容的選擇安排無疑也是道德可教的重要內涵之一或前提條件;道德可教究竟是在什麼意義上說的;由道德可教的特有內涵決定的道德教育方式如何轉變。

作者簡介

潘希武,男,1969年生,江西人。1997年於湖北社科院獲政治學碩士學位,2006年於北京師範大學獲教育學博士學位,2006—2008年於華東師範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先後從事中學英語教師和部隊院校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2008年至今於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從事教育理論研究與教育政策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哲學、道德教育及比較教育研究。發表論文30多篇,其中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7篇,被管理學和文學及民族學等學科引用。主持國家、省、市教育規劃課題4項。出版專著1部,參編著作一部。多次主持和參與深圳市重大教育政策研究工作。研究成果曾獲深圳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圖書目錄

第一章問題的提出/1
第二章道德及其教育的內涵/13
一、人性的多元兩重性/13
二、道德的內在悖論
三、教育的兩重性質
四、道德教育的兩重目標/43
五、道德的起源與分類/49
第三章現代性道德與道德教育的現代性問題/55
一、現代性思想家的現代道德設計/55
二、中國社會的現代性問題/61
三、道德教育的現代性境遇與問題/67
第四章道德可教的三重意蘊及其低效性存在/77
一、美德可教的隱微教誨
二、道德品性可教:習慣養成性/96
三、道德規範可教:經驗建構性
四、道德的非理性特徵及其教育的低效性
第五章學校道德教育的消極進路與作用
一、走向立法教化式的消極進路/134
二、學校道德教育的功能作用轉變/l46
第六章學校道德教育的方式轉變/155
一、道德理解與建構中的道德場景建設
二、重構道德理解與建構中的言語和行為交往世界/l65
結論/173
參考文獻/17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