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民國時期屬杜潯鎮過洋保。新中國初期屬第七區(杜潯區)過洋鄉,1958年9月屬杜潯公社過洋大隊,即杜潯鎮過洋村。村共轄過洋、後嶺、後埔頂、後尾寮、下林、交口、凹仔墟、新社、鳳過山、徑口、龍潭11社。共有950戶,4016人,其中,過洋362戶,1574人;後嶺65戶,284人;後埔頂47戶,195人;後尾寮48戶,192人;下林54戶,220人;交口37戶,173人;凹仔墟160戶,661人;新社25戶,118人;徑口96戶,419人;鳳過山41戶,192人;龍潭11戶,68人。
過洋、後嶺、後埔頂、後寮尾、下林、交口、凹仔墟、新社8社為洪姓聚居地,祖先來自清代正陽保(今近城村)。鳳過山、徑口2社為黃姓聚居地,其中,徑口社黃姓祖先來自徐坎村宜隆;鳳過山黃姓祖先來自舊鎮。龍潭為蔡姓聚居地,祖先來自縣城南門外。
農業資源
全村有耕地3100畝,其中水田2261畝,農地839畝,有大片山地。耕地以種水稻為主,雜糧為次。改革開放以來大力開山種果,已種植荔枝3800畝,年產100萬斤;龍眼500畝,年產14萬斤;枇杷300畝,年產1萬斤;楊梅1000畝,年產30萬斤;桃李1000畝,年產10萬斤。
基礎設施
各社皆通電照明(地處邊遠山嶇的龍潭、新社二自然村(老區基點村),1999年9月29日通電)。全村已安裝電話機620部。有機車700輛。
村道(土路)寬6米左右,長13公里,連通各自然村,並與路邊、後因連線。
老鼠穴水庫,建成於1956年5月,庫容100萬立方米,由縣主持建成,灌溉過洋一帶農田(現狀不容樂觀);村建石陂5座,水田旱澇保收。大部分自然村水利灌溉設施都以年久失修。
過洋國小,原利用祠堂為校舍,1990年建新校舍。校園面積6472平方米,教學樓一座,建築面積2251平方米。在新社、龍潭、後嶺各設一個分班,全校共有19個教學班,學生622人,教師21人。
名勝古蹟
龍興寺,在過洋社,祀佛,始建於元代,明宏治十四年重建,近有簡建。尚存弘治十四年雷州知府趙渾及萬曆二十四年戶部左侍郎盧維禎所撰《重興龍興禪寺碑記》各一通,及重建龍興寺的正岡和尚墓塔一座,具有文物價值。
鹿坑岩,在後嶺,祀如來佛及觀音菩薩,始建於清康熙年間,近來重新修建。尚存康熙年間桐鄉知縣蔡可遠所撰《鹿坑岩院湯道士記》石碑一通。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下鄭廟,在鳳過山,祀“輔勝將軍”李伯瑤(陳元光的部將),近有重修,香火頗旺。
龍跡亭,在新社(後井水庫邊),始建於清順治年間,原祀觀音菩薩,稱大士亭,後坍廢,近來重建祀佛,稱“小西天”,尚存順治年間《建大士亭碑》一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萬靈祠一座。
當地名人
洪仲仁,杜潯公社黨委常委。
洪文義,中國人民銀行漳浦支行行長。
洪育章,漳浦農村信用聯社主任。
洪育君,沙西鎮黨委統委。
洪互助,舊鎮鎮黨委統委。
洪校定,漳浦縣農行副行長。
洪友厘,漳浦縣財政科副科長。
洪木林,廈門海滄區邊防大隊副大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