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9[運-9(1969年)]

運-9[運-9(1969年)]
運-9[運-9(1969年)]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運-9(代號:Y-9,英文:Shaanxi Y-9)運輸機,是中國兩次啟動研製的飛機型號。中國第一次自主研製的大型軍用噴氣式運輸機曾命名運-9,該項目於1969年上馬,後由於多種原因而中止。運-9重新研製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陝西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陝飛)負責,為載重20噸級運輸機。運-9研發成功、裝備中國空軍,改變單靠運-8飛機的歷史。運-9是空警-200、高新6號等的飛機平台。“運-9”的編號最早於2005年北京航展上出現。2014年11月,運-9運輸機作為中國空軍現役裝備出現在第十屆珠海航展。

基本信息

發展沿革

運-9方案模型 運-9方案模型

運-9運輸機,是中國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航空技術研究院603研究所,1969年設計的大型軍用運輸機,運-9又稱為“10號任務”。

1969年7月10日,當時的空軍司令員吳法憲傳達林彪提出“大搞直升機、大搞運輸機”的指示。8月初空軍科研部門提出報告,8月底經空軍黨委和有關負責人審閱後,9月4日空軍司令員吳法憲批准研製大型運輸機,並給出主要技術性能指標:運載兩個加強連(按350人計,每人平均120千克,總計42噸),航程8000千米;航速800千米/小時。

1970年6月10日,六院正式下達院科字253號通知,開始方案論證。603所提出三個方案。1971年停止研製 。

當時運-9型飛機主要是突出機降為主,並具有良好的快裝、快卸貨物的設備。該機航程遠,同時具有在夜間和複雜氣象條件下飛行的能力。軍方要求運-9有較好的起飛著陸性能和地面的機動性和適應性,不但能在正常情況下適應不同跑道的要求,同時具有在土跑道。草地、野戰機場起飛降落的能力 。

技術特點

運-9方案三視線圖 運-9方案三視線圖

運-9飛機為擬裝4台噴氣式發動機的大型運輸機,採用後掠形懸臂式上單翼,翼型為TY-124型,有4度安裝角和2度下反角。機翼由中央翼、左右中外翼和左右外翼組成。中央翼由前、中、後三個大梁,中央肋,4個半肋,4個整肋及兩側與中外翼對接的端肋和上下壁板所組成的硬鋁合金盒段。中央肋兩側的半肋是為了銜接機身長桁,使機身長桁傳力連續。盒段內在中梁和後梁之間裝有6個軟油箱。大梁均為型材、板材的鉚接組合,梁平面垂直於構造水平線。上下壁板各由6塊帶有工字形平行肋條的整體壁板沿展向連線而成。由於裝卸軟油箱和裝配的需要,在中梁前後的上壁兩塊整體壁板沿全中央翼展向是可拆卸的。中央翼在側邊肋處與中央翼對接。機翼和機身的對接靠3個梁接近兩端肋的共6個交點與機身相應加強框連線。每個接頭為LDS的鍛模件。機翼傳至中央翼的彎矩,由中央翼自身平衡。剪力、扭矩及非對稱載荷產生的不平衡彎矩靠6個接頭傳給機身。中外翼為三梁翼箱式硬鋁合金結構。左右中外翼各吊掛一台內側發動機。在內側發動機以內,有一塊3滑軌的前緣襟翼和一塊4滑軌的後緣襟翼。翼箱內全部裝置軟油箱。大梁均為型材、板材的鉚接組合體,梁平面垂直於弦平面。中外翼與外翼梁均不在同一軸線上,在中外翼與外翼對接處轉折。翼肋除吊掛發動機的加強肋為順氣流安置外,其他均垂直子後梁安裝。中外翼上下壁板也採用了帶有工字形平行肋條的整體壁板,以便減輕結構重量。外翼的結構形式和中外翼相似,但結構有所變化。左右外翼上各吊掛一台外側發動機。在內、外側發動機之間有一塊3滑軌的前緣襟翼,外側發動機以外有3塊前緣縫翼(共8個滑軌)。外發動機內側有一塊3滑軌的後緣襟翼,其外側為兩塊副翼。外翼與中外翼不同的是採用了整體油箱,上下壁板均為鉚接結構。中央翼、中外翼和外翼之間的對接採用LY-12硬鋁合金擠壓型材製成的對接梳狀接頭。由30CrMnSiA高強度合金鋼製作的螺栓、螺帽沿翼箱對接面的周緣進行連線 。

襟翼採用雙縫後退式,滑軌為圓弧狀,襟翼後退方向垂直於機翼後梁,襟翼分內外兩塊內襟翼和外襟翼是在機翼第二控制面外分開,襟副翼分離面是參考轟6的比例分開的。

機身為全金屬半硬殼式結構。機身內計105個隔框(包括2個A框),148根長桁和梁及1.5毫米一3.0毫米厚的LY12蒙皮所組成。機身截面形狀除機頭、機尾局部採用二次曲線整流成近似圓截面形狀外,其中大部分為上下兩半圓組成的扁圓形截面。機身由三段組成2-14框為機身前段,即駕駛艙和客艙前段,為氣密段;14-99框是機身中段客貨兩用艙,是中氣密段;99-103框是機身尾段尾炮射擊員艙,為後氣密段。

運9主起落架採用4支柱4輪小車式。4個支柱平均分配於機身軸線兩側,每側兩個支柱前後排列,中間用連同管相聯。起落架後支柱可操縱轉彎約20度,所有4個支柱都側裝於機身地板下的單獨空間內。主起落架16個機輪,前起落架2個機輪,共18個機輪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