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運籌學實際上起源於本世紀初葉的科學管理運動。像F.w.泰羅和F.B吉爾布雷斯夫婦等人首創的時間和動作研究;H·甘特發明的“甘特圖”,及丹麥數學家厄蘭(A.K.Erlang)1917 年對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市電話系統隊問題的研究等,應當看作是最早的“運籌學”。二次世界大戰中,為適戰爭的需要,發展出了現代運籌學的一個最成熟的分支—線性規劃。隨後隨著計算技術的進步和計算機的普及,像非線性規劃、動態規劃、整數規劃圖論、排隊論、對策論、庫存論。模擬等一系列重要分支也逐步發展和完起來。
50 年代和60 年代是運籌學研究和套用的鼎盛時期,但也有一些管理家對運籌學的作用提出懷疑。(詳見本詞條《運籌學方法的不足》部分。
目前,批評者的觀點正促使運籌學家們改進運籌學的方法。計算機模擬技的發展和套用就是向著更加實用方向的一種巨大進步。不過,對於計畫工人員有一點需要提醒注意的是,認為某個問題在本質上就是定性的,在未定量分析的嘗試之前就武斷地認為不可能用數學模型來描述,同樣是有的,甚至是更有害的。
基本步驟
一般來說,採用運籌學方法來編制組織計畫,大致需要經過如下幾個步驟:
提出問題
明確管理問題的目標,找出管理問題的約束條件,設定管理問題的可控變數和參數,手機管理問題的相關資料。
建立模型
把管理問題中的可控變數、參數和目標與約束條件的關係用模型表示出來。
求解
依據管理問題的實際和決策者的要求,明確求解精度,採用各種手段(主要是數學方法,也可以用其他方法)將模型求解,解可以是最優解、次優解、滿意解。複雜模型的求解需要藉助計算機的支持。
解的檢驗
檢查求解步驟和程式是否有誤,檢查解是否反映現實的管理問題。
解的控制
通過控制解的變化過程決定接是否要做一定的變化。
解的運用
依據管理問題的實際,進行合理修改,進而為制定組織計畫提供依據。
編制組織計畫
結合組織的實際,如有必要,可以反覆上述步驟,利用上述求出的有關數據,編制組織計畫。
存在問題
一些管理學家對運籌學的作用提出懷疑。他們對運籌學的批評大多集中在兩個根本的問題上:
(1)在究竟是讓模型適合問題還是讓問題適合模型這一點上,許多運籌學家實際上是在讓管理問題"削足適履"。他們將原始問題加以抽象,直到數學難點或計算難點都被捨去為止,從而使問題的解答失去實際套用價值。
(2)運籌學最終要得到問題的最優解,而從管理實踐的角度來看,由於決策目標通常有多個,且各個目標間又存在衝突,因此,最終的解決方案只能是一種折衷。只要能給出一個近似的、比不用數學方法而單靠經驗和直覺所得出的足夠好的結果來就滿不錯了。管理者實際需要的是這種"滿意解",而不是附加了各種假定條件的"最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