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文化
在明末清初,台兒莊運河古城兩岸漁鼓藝人在演唱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潤色、提高,演變為今天的運河大鼓。現在在運河古城經常進行演出。
2007年運河大鼓入選為山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資文化遺產名錄。
運河大鼓已經歷四百多年的發展歷史。說起運河大鼓,要追蹤到“郝祖”、“丘祖”。
郝祖名郝大通,元朝人,與丘處機等同拜重陽王真人為師,修煉於宇海之嵛山,丘處機被漁鼓藝人尊為“丘祖”,號稱“丘祖龍門派”;郝大通被大鼓藝人敬為郝祖,自稱“郝祖華山派”。因此,有“大鼓自漁鼓發展、變化而來”的說法,當地大鼓藝人都能說漁鼓,說明兩者是同根相連的。據傳,在明末清初,台兒莊運河兩岸漁鼓藝人在漁鼓演唱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潤色、提高,演變為今天的運河大鼓,如丘祖龍門派柴門傳人、澗頭集鎮老藝人孫業穩已是第18代傳人;又如郝祖華山派沙門傳人都洪陽已是第19代傳人。
明末至民國年間,台兒莊地區窮山惡水,十年九澇,貧苦農民四處流浪,為了謀生,一部分人就拜師學習大鼓,出師後四處乞討、演唱。演唱範圍南到南京以北、淮南、淮北,北到新泰市,東到連雲港東海縣,西到微山湖以西。在台兒莊地區,四十歲以上的青年男女都能哼上兩句大鼓腔,因此,運河大鼓在台兒莊地區流傳甚廣。
運河大鼓流派較多,主要有郝祖華山派、丘祖龍門派、石門派、海清派。郝祖華山派包括張門、楊門、沙門;丘祖龍門派包括高門、藍門、柴門、炅門;不屬於四大派別的還有新、門門、王門、於門、陳門、韓三門等。
新中國成立後,運河大鼓發展較快,1951年至1953年,蘭陵縣成立曲藝協會(當時台兒莊區屬蘭陵縣),會員達200多人,會員按等級分發“演出證”、“臨時演出證”和介紹信,按月繳會費。1957年至1966年,棗莊市成立曲藝協會。1967年至1968年,台兒莊成立說新唱新三人小組,著名評詞藝術家羅耀任組長。1979年10月,台兒莊區成立曲藝隊,人員近百,下設曲藝、柳琴、雜技幾個大組,大組下設若干小組,曲藝人經業務考核,分三等發給“演員證”、“演出證”和臨時介紹信。曲藝隊每季度一次例會、換證、開信、繳費,半年一次總結、評比、獎勵先進,一年一次會員提高交流技藝。由藝人籌資,區文化館於1980年興建200平方米,可容納400人的曲藝廳,起名“百花廳”,曲藝隊年均演出萬場,聽眾一百萬人次,年創收10萬多元。
台兒莊鼓詞藝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創作了一大批謳歌新中國的新曲目,曲藝隊長羅耀創作演出的評詞新書目較多,影響較大,主要有:《平原游擊隊·李向陽》、《國恨家仇·姜玉清》、《敵後武工隊·汪霞》、《血淚仇·黃蘭英》、《倒反天津市·薛里紅》、《烈火金鋼·肖飛》、《橋龍彪》、《上海1047特務案》等;老藝人王子祥創作演出的新評書《保定府》、《鐵道游擊隊外傳》;王昌前的《燕山風霜》;董現仲的《十蘭鬧瀋陽》;都洪陽的《貸款疑案》等,都有一定的影響。其中羅耀演說的《倒反天津市·薛里紅》,連續十二年,一千八百多場,聽眾達五十餘萬人次。
演奏方式
運河大鼓的伴奏樂器是一面大鼓,一副鋼板,左手持鋼板,右手敲鼓。大鼓扁圓,分一圈鼓、二圈鼓、三圈鼓,一般用二圈鼓較多,二圈鼓直徑約40厘米,高約20厘米,兩面蒙牛皮,置於竹竿撐起的鼓架上,一敲咚咚作響,能傳二五里之遠;鋼板形如兩片半月,於食指、中指、無名指之間夾上,指搖手晃,叮噹作響。藝人以坐唱為主,唱到激昂處,也要站起來手舞足蹈一番。
特點
運河大鼓講究字正腔圓,伶牙俐齒,粗獷豪放,激越高昂,其表現金戈鐵馬、攻城掠寨的戰爭場面,龍騰虎躍、南征北戰的動人場景尤其擅長,常常讓聽眾驚心奪魄,記憶猶新。
運河大鼓的唱調整形式多為“三、四、三”10字句為基本句式,上下句字數相等,偶句押韻,唱起來琅琅上口,趕板奪詞,敘述、評論摻插其間。演唱時要求不能出現“一條邊”,即八個字、九個字為一句;“三撐腿”,即三個字唱成四個字,撐嘴拗口;“樓上樓”,即上句里“風”字,下句就不能重複出現。板式講究五鼓三板,即敲五下大鼓,打三下鋼板,三下鋼板插到五個鼓點中間,鋼板、鼓點不能同時響。鼓的板式有“緊急風”、“鳳凰三點頭”、“鳳穿牡丹”等。
行規
運河大鼓各門派行規相似:尊師重義,師徒輩份嚴明,四海一家,無師不能從業立命,每個藝人必須有一個師門,四個師傅,即引進師、代筆師、保領師、授業師(本命師),徒弟入門要做到十字“殺盜淫枉酒,生老病死苦”,大體意思是不幹壞事,潔身自好,經受磨難。徒弟分門裡徒和門外徒,跟師學藝三年,孝師一年者為門裡徒,帶藝投師或從師不滿三年者為門外徒。隨父學藝稱門裡出身,也叫“父子腿”。門裡出身者不能收徒,如同閨女不出嫁不能生子,若想招徒則應別投師門。藝精高徒可以代師收徒稱為弟,師傅幫世亦可代師收徒,曰:墳頭孝祖。藝滿出師要寫大帖,列譜排輩,三祖四師具名,帖壓師手。寫大帖一般要舉行儀式,場面可大可小。
演出場所
運河大鼓演出的主要陣地是農村、礦山和集鎮等,其演出形式主要是地攤說唱,當場集錢,有時也進曲藝廳或小劇場售票演出或包場演出。地攤集錢,一般是半小時為一回,集錢一次聽眾每人交2分、5分、1角不等,多交不限,不交也讓聽。一般每場說六七回,集錢六七次,每場可集錢三五元、十幾元、幾十元不等,每場納地皮稅1元左右。一人說唱,一般要有一兩人幫助集錢,並參加分成。臨時趕來的藝人,不管認識與否,一經“春黃典”(行語)接通,即可當場參加分成,一般可分得一頓飯錢,俗稱“啃板凳腿”。
藝人到農村演出,多是在夏季和冬季農閒季節的晚上開場,每到一村,先找村裡的人頭或熱心人幫助安排吃住,唱完後換家換戶齊錢糧,富裕人家多給點,窮戶少給點或不給也行,一般唱大部頭書,唱個十天、二十天是很正常的。在六七十年代,運河大鼓是運河兩岸廣大勞動民眾主要的娛樂方式。
傳統曲目
運河大鼓演出曲目有幾十種。按歷史順序排列,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有:《春秋戰國》、《孫龐鬥智》、《七國》、《秦始皇兵退六國》、《借吳代楚》、《五嶽春秋》、《姚通征南》、《姚鋼征西》、《西漢》、《東漢》、《劉秀走南陽》等。唐代的有《說唐》、《岳唐》、《隋唐》、《隋唐演義》、《秦英征西》。宋代的有《陳橋兵變》、《日鎖玉龍》、《楊家將》、《薛魁打擂》、《呼延慶打擂》、《金鞭江》等。元代的有《十把穿金扇》等。明代的《五虎英烈》、《狸貓換太子》、《太紅袍》、《海瑞罷官》、《王琦賣豆腐》等。清代的有《關東傳》、《白老鼠告狀》、《九姐大出嫁》等。現代的有《天津暴動》、《敵後武工隊》、《平原游擊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