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路[湛江市逸仙路]

逸仙路[湛江市逸仙路]
逸仙路[湛江市逸仙路]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廣東湛江市霞山區逸仙路北起解放東路,東止湛江水道,建於清末。法占初期最早鋪設的道路,又名“貝當街”,街名取自法國貝當政府。回歸後改現名,1966年曾稱紅旗路,1980年復現名。逸仙路又稱“枇杷街”。

歷史

60年代的逸仙路 60年代的逸仙路

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的中山路和霞山區的逸仙路,是為了紀念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而命的街道,是霞赤兩地商業最繁華的地段,路名與市民相安無恙。文革期間,一些無知的人,不知孫中山還有別名孫逸仙,望文生義,歪曲逸仙是安逸的神仙;一些極左的人,雖知其意,卻認為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不值紀念,他們把逸仙路作為封資修毒草剷除。那時,紅旗是革命的象徵,逸仙路硬被披上左的色彩,改名為“紅旗路”。

“紅旗路”定名剛公布,又受至非議和圍攻,認為紅旗應該永遠高舉,不能作為路名踐踏,指責改名者是別有用心抵毀革命。負責改名的機構無所適從,心驚膽戰。文革後雨過天晴,1981年1月湛江市六屆人大一次會議作出決定,更改和恢復市區在文革期間被改的道路名稱,逸仙路重見天日,恢復原來面目。

旅遊

1943年,日本人占領湛江。曲指算來,法國人在湛江停留了整整45年,並在市區 留下不少法國建築遺蹟。另外,當地還有本地的居民(主要是當時的地主和資本家)修建,用於生活或商業用途的建築。

按照修建時間的順序可以分為三種:法國殖民前中期修建的仿法建築;二戰時香港淪陷期間,許多外國僑民和香港當地富人在廣州灣避難時,修建的一批建築物;抗戰後到解放前(國民黨統治時期),法國人撤離廣州灣以後,當地的居民在修建房屋時加入的一些“ 廣州灣”時期的元素,如窗花、柱子的修飾,地中海式的騎樓建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