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場路徑

進場路徑

進場路徑是指航空器從進場著陸開始下降的點到接地點之間的一段飛行路徑。 終端區進場航班的路徑選擇是指同一方向的進場航班在進場點前或到達進場點後存在多條進場的標準儀表進場程式(STAR)或RNAV進場程式到達IAF點後繼續下降到跑道端,進場航班如何選擇標準儀表進場程式(STAR)或RNAV進場程式進近著陸到跑道的過程。一般情況,進近管制員會根據飛行計畫中的進場程式為進場航班進行路徑決策,有時會根據經驗或知識為進場航班改航,選擇鄰近的新的進場路徑。

定義

進場路徑是指航空器從進場著陸開始下降的點到接地點之間的一段飛行路徑。

相關知識

進場

進場是指脫離航路階段(一般自距離跑道始端20海里處算起)飛向機場的飛行階段。進場階段通常結束於最低下降高度(MDA)或最低下降高(MDH)或決斷高度(DA)或決斷高(DH)處。如果沒有明確規定DH在15m以下,則在班類著陸等級的情況下是指結束於至跑道始端這一點上。如果引導正常,不必進行復飛的話,緊接進場的飛行階段是著陸。

著陸

著陸階段始於MDA、MDH或者DA、 DH,在三類著陸情況下,且沒有明確規定DH是否在15米以下,則起始於跑道始端;著陸階段結束于飛機滑行離開跑道。

進場復飛

進場復飛始於規定的復飛點,一直到必備導航性能(RNP)所定義的空域,一般指跑道的起飛端至不超過24海里的空域範圍。

因此,進場路徑即是進場後引導正常情況下的著陸前的飛行路徑。

簡介

進場航班流量管理的範圍從航班進入擴大的終端區開始直至航班降落到跑道。而在採取合理策略規划進場航班時,進場路徑的選擇不可避免是管制員經常要做出判斷和決策的一個問題,在實際運行中,進場航班往往已經分配了一條標準儀表進場程式(STAR)或RNAV進場程式,但是,到達終端區後,由於實際到達時間的隨機性,會在進入終端區時為航班重新分配標準儀表進場程式(STAR)或RNAV進場程式,來實現更好的進場航班的排序以及資源的均衡,路徑選擇與進場排序是相輔相成的。

進場航班流量管理的目的是使進場航班安全、快速、有序的在目的機場著陸,採取的策略是合理的規划進場航班流。從空間上講,合理的規劃航班流主要是充分的利用終端區內的空域以及跑道資源,在保證安全間隔的情況下,為進場航班安排合理的進場路徑,通過進場路徑的利用減少某一進場路徑擁堵以及調配衝突帶來的延誤,有助於管制員的決策,降低他們的工作負荷,加快進場航班流的安全,有序運行。從時間上講,合理的規劃航班流,也是在安全規範規定的安全間隔下,為進場航班進行合理有序的排序,減少進場延誤以及進場時間,降低管制員的工作負荷,保證進場航班的順暢的運行。

終端區進場航班的路徑選擇是指同一方向的進場航班在進場點前或到達進場點後存在多條進場的標準儀表進場程式(STAR)或RNAV進場程式到達IAF點後繼續下降到跑道端,進場航班如何選擇標準儀表進場程式(STAR)或RNAV進場程式進近著陸到跑道的過程。一般情況,進近管制員會根據飛行計畫中的進場程式為進場航班進行路徑決策,有時會根據經驗或知識為進場航班改航,選擇鄰近的新的進場路徑。

雷達引導進場路徑規劃模型

雷達引導路徑 雷達引導路徑

在繁忙機場終端區,進近管制員通話量大。當飛行流量較大或跑道容量突然減少時,人工計算的效率不高,空中等待時間延長,安全性大大降低。為此,國內外學者對航空器進場最佳化進行了許多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多為降落排序及降落時隙分配,引導航空器以何種路徑飛行能使其按照一定次序安全降落於機場跑道,在以往的研究中並未涉及。基於以上分析,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康瑞提出了需達引導進場路徑規劃模型。模型儘量貼近管制業務,考慮到民用機場進出港航空器機型相對固定,進近性能、尾流等級差異小等因素,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基於歷史飛行軌跡對需達引導進場、進近路徑進行規劃。雷達管制員可利用規劃的路徑指揮航空器降落,將機動飛行位置和時間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從而為雷達引導管制業務提供輔助決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