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璧書院

清乾隆十年(1745)知縣張天如率邑紳彭華翥等倡建於望湘門之東,取莊子“以日月為連璧”之義,故名。 嘉慶十八、九年(1813-1814)邑紳議移建,“以基地構訟”未果。 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校士館,次年改高等國小堂。

簡介

連璧書院 位於湖南湘鄉(今屬婁底)。清乾隆十年(1745)知縣張天如率邑紳彭華翥等倡建於望湘門之東,取莊子“以日月為連璧”之義,故名。每年僅支“學田修金20兩,師生住齋者少”。嘉慶十八、九年(1813-1814)邑紳議移建,“以基地構訟”未果。二十一年知縣李世經重修。道光四年(1824)知縣胡鈞率邑紳遷建於觀化門左側,有門堂、齋舍、藏書樓、大成殿等,“規模之大乃更十倍”於前。九年山長謝琇、二十三年邑人李仁棠、鹹豐二年(1852)劉象履、七年李竹航、同治三年(1864)顏次豪等或捐田,或增修,計有學田251畝,錢284.5千文,藏書萬餘冊,圖書卷首皆加朱印,印上首橫刊“連璧書院”,下豎刊“隱瞞撕毀、永絕書香”。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校士館,次年改高等國小堂。舊址今為婁底市一中。尚存碑刻11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