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下通貨緊縮形成的經濟背景特徵
對美國歷史上出現的通貨緊縮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形成通貨緊縮的經濟背景有如下幾個特點:
與戰爭時期急劇通貨膨脹的影響有關
有些通貨緊縮初始階段與戰爭時期急劇的通貨膨脹的影響有關。如1780-1791年出現通貨緊縮之前,美國獨立戰爭爆發;1812年6月英國與美國宣戰,導致1812-1814年間物價迅速上漲,而1815年戰爭結束以後,英國商品開始大量傾銷美國市場,價格開始下降,引起了1815-1833年長達18年的通貨緊縮;1864-1896年的通貨緊縮與1861年爆發的美國內戰引起政府開支急劇上升關係極大;1920-1922年的通貨緊縮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起,一戰期間需求增加拉動了美國經濟快速增長,而貨幣發行量增長更快,從而引起戰爭期間的價格水平急劇上升。為抑制通貨膨脹,美聯儲不斷提高再貼現率,實行金融緊縮政策,結果貨幣供應量大幅下降,導致了物價水平下跌。
外資的流入引起經濟成長過快或經濟過度繁榮
有些通貨緊縮是因為外資的流入引起經濟成長過快或經濟過度繁榮,而一旦外資停止流入,通貨緊縮就無法避免。如1837-1849年出現的通貨緊縮起因於1834-1836年期間的經濟繁榮。當時以同樣處於經濟繁榮時期的英國為主的歐洲國家的資本源源流入美國,促成美國建立大批新工業企業、新的銀行和證券交易所。同時,美國進口商向英國銀行大量貸款,後因各種原因,美國貿易陷於停頓,外資的流入停止,造成貨幣存量大幅度下降,引起物價迅速下跌。1857-1861年的通貨緊縮也與外資流入迅速下降相關。
新經濟下的通貨緊縮,是在世界經濟走向全球化、信息化的經濟環境下形成的。首先,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中,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貿易壁壘被取消,每個國家都能自由出口有相對優勢的商品和服務,而從國外進口價格相對低廉的商品和服務。這樣,勢必加劇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的競爭程度,價格競爭也就在所難免。其次,新經濟的最大特點就是不管傳統產業,還是新興行業,都將走向信息化。傳統汽車業、傳統電器業、傳統銀行業、交通旅遊業以及農業等都正在或即將進行信息化革命。而新興行業如虛擬企業、網路銀行等本身就是信息化經濟的產物。
新經濟下引起通貨緊縮的具體因素
通過分析發現,美國歷史上出現的通貨緊縮通常起因於以下幾個因素:
戰爭
戰爭是造成價格波動的一個重要因素。戰爭一方面引起需求急劇上升,促使價格迅速上漲;另一方面,戰爭時期由於許多地方的貿易往來被封鎖,造成商品的實際供應短缺而出現供不應求,引起價格上升。一旦戰爭結束,價格因需求減少和貿易的恢復而回落到戰前的水平,即出現通貨緊縮,儘管它們有時存在很長的時滯。
貨幣政策失誤
貨幣政策失誤引起貨幣供應量減少是造成通貨緊縮的直接原因。1839-1843年、1929-1933年發生的兩次通貨緊縮,貨幣存量分別減少34%和27%.
企業不良債務增加
企業不良債務增加是造成通貨緊縮的又一因素。例如美國1837-1849年、1929-1933年發生的通貨緊縮都與政府及企業欠債太多有關。1837-1849年的通貨緊縮是一次典型的生產過剩危機,突出地表現為運河、道路、鐵路等基本建設的過量投入,導致借債過多,經濟失衡。當繁榮的泡沫被戳穿以後,許多私人和地方政府與企業陷入還債困境導致整個經濟的急劇收縮。
新經濟下,導致通貨緊縮的因素有:
(1)成本下降。高新技術的運用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網際網路的開通,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深,也將使成本降低。經濟全球化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產生通貨緊縮效應:使資源在全球範圍內得到有效配置,促使成本下降;生產從高成本地區向低成本地區轉移,產生了貿易創造效應,為價格的下跌創造了條件;關稅降低和非關稅壁壘的解除,使進出口商品和服務價格下降。
(2)供給增加。高科技、新技術的運用使生產能力大大提高,進而造成供給大量增加;全球實行市場經濟制度,導致全球供給增加。
(3)生產能力過剩,迫使企業降價。美國從1995-1998年製造業、採礦業和公用事業的生產能力以每年5.25%的速度增長,超過生產每年增長4.75%的速度。在生產能力大量過剩的情況下,企業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本身的生產能力,生產不會減少,從而產品出現供過於求,因而存在降價壓力。
(4)政府支出減少,致使投資和消費需求縮減,總需求下降,總供給相對增加,促成商品和服務價格下降。
(5)政府管制放鬆,競爭加強,引起價格下降。
新經濟下通貨緊縮造成的影響
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一樣,對整個經濟的發展、對投資者、對消費者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新經濟引起的全球性通貨緊縮也將會對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不過,新經濟條件下的通貨緊縮將是“好”的通貨緊縮和“壞”的通貨緊縮相併存。對於美國及新經濟發展較快的國家和地區來說,一方面由於高新技術的開發和運用,提高了各個行業的生產率,使產出增加的同時大大降低了各種成本,提高了產品的競爭力,所引起的這種性質的通貨緊縮將伴隨著經濟持續增長,為“好”的通貨緊縮。另一方面,在這些國家中,舊技術、舊產品仍然在經濟活動中占據一定的地位,其生產部門的投資領域不斷縮小,生產率也很難提高,從而將導致舊產品大量過剩。這種過剩又進一步引起企業普遍開工不足和就業減少,進而導致收入水平不斷下降,造成人們生活水平降低。這種性質的通貨緊縮為“壞”的通貨緊縮。而對於新經濟發展較慢或還未出現新經濟的國家和地區,也將出現“壞”的通貨緊縮。這些國家出現通貨緊縮不是起因於新技術的運用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是由於控制不當,盲目地“製造”產品,很少創新出新產品,使產品的競爭力大大下降,繼而造成出口下降和經常項目逆差以及資本外流而引起的。由於新經濟引起的通貨緊縮是“好”的通貨緊縮與“壞”的通貨緊縮相併存,所以與歷史上的通貨緊縮相比,所造成的影響也將有較大的不同。
對物價波動幅度大小產生的影響
歷史上出現的通貨緊縮,其物價下跌幅度一般都比較大,因而對經濟發展影響較大。如美國1865—1896年連續32年的通貨緊縮,全部商品批發價格指數平均每年物價跌幅為3.1%,總跌幅達到了65.3%;1929-1933年消費物價指數平均每年跌幅為6.7%,1933年與1929年相比,下降幅度達24.6%.
新經濟下的通貨緊縮物價變化幅度較小,經濟將處於相對平穩狀態。處於新經濟時期的經濟,信息技術革命促進了經濟波動幅度的減少。首先,信息技術革命以新供給創造了新需求,又以新需求推動了新供給,促進了社會總供求的良性互動,推動了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從而延長了經濟擴張期,減少了經濟波動幅度。其次,信息技術革命縮短了供求之間的距離,使商品和服務的買與賣之間的脫節得以克服,使庫存得以減少,甚或實現了零庫存。這可以避免生產過剩或供給不足,有利於縮小整個經濟的波動。最後,信息技術革命推動了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和升級,使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從而增強了經濟結構自身的穩定性。因為服務不像有形商品,它不能儲存,因而消費者對服務的購買不會提前和推遲。企業也無法儲存服務,因而企業在生產服務或購買服務時,不會出現像有形商品一樣的存貨。這樣,無論經濟發生怎樣的變化,企業都不會與生產有形商品一樣,因存貨的變化而被迫減少或增加產量。而且相比較而言服務業的資本密集性不高,而在經濟不景氣時,企業最先削減的是投資,製造商投資的大幅度波動在經濟周期中往往起到重要作用。新經濟的經濟結構已經發生了兩個大的變化,一是由製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的服務業轉移;二是由第二產業里的建築業及製造業向高新技術產業轉移。因而,在新經濟下將是以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經濟,這對經濟的穩定是積極的,新經濟下的通貨緊縮物價下跌幅度將變得較小。
對GDP的增長產生的影響
美國歷史上出現的通貨緊縮都導致生產的明顯下降、對外貿易大幅度縮減和失業增加,因而,GDP的增長受到極大阻礙,有些還呈現明顯下降;據國民經濟研究局和商務部提供的數據,1920-1921年美國GDP下降了6.7%;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使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水平大約後退到1908-1909年,其中美國退到1905-1906年。
新經濟條件下,通貨緊縮使經濟增速放慢,但GDP增長受到的影響程度將會減少。有數據表明,近幾年美國的實際GDP增長率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例如,1996年到2002年的實際GDP增長率分別為:3.6、4.4、4.3、4.1、3.8、0.3、2.4.新經濟下,由於技術革命、經濟全球化、全球市場化導致全球市場出現通貨緊縮壓力,經濟成長速度將放緩,GDP的增長速度也將放慢,但放慢程度變小,1998年到2001年美國和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實際GDP都繼續增長,全球實際GDP增長率分別為2.6、3.4、4.7、4.2.新經濟下的低通脹或通貨緊縮,GDP能夠保持繼續增長, 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在起作用:
(1)股票市場的財富效應拉動了消費需求,對企業增加產量產生帶動效應。
(2)高新技術在傳統產業中的運用,提高了生產率,產品價格雖然下降,但企業利潤並未降低,因而通貨緊縮不會造成傳統產業產量大幅度減少。
(3)風險投資帶來高利潤,促成企業投資進一步增加。
(4)新經濟中,服務業的產值占G.DP的比重較大,且增長較快。而服務形態的“產”與“銷”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一般對服務的需求本身波動較小,所以,以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增長率的波動幅度較小。即使出現通貨緊縮,GDP中的這一部分產值也不會發生太大波動。
(5)電子商務進入到傳統產業,降低了傳統產業的銷售成本和管理成本,增加了銷售額。公司的資本投資取決於銷售額以及資本成本和其他因素,銷售額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公司增加投資,同樣對GDP的增長起到推動作用。
(6)新經濟是高新技術產業和信息技術產業占主導的經濟,而這些產業在推動經濟成長的同時,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且遠遠超過它所毀掉的工作。從而可以使失業率保持在低水平,這對促進經濟的增長產生積極作用。
對就業產生的影響
美國歷史上發生的通貨緊縮,對就業都產生了消極影響。在幾次影響較大的通貨緊縮中,美國的失業人數或失業率都非常高。例如1921-1922年、1929—1933年、1938-1940年這三次通貨緊縮都造成美國工人大量失業。1921年秋,美國的失業人數達到575萬,工人失業率由1920年的7.2%猛增到23.1%;1929-1933年,美國失業人數從150萬增加到1300多萬,約占民用勞動力的1/4,包括半失業者共有1700萬,失業率高達1/3;1938年,美國加工工業的開工率降至64.9%,失業率高達19%,失業人數再次超過1000萬。
新經濟下的通貨緊縮,對就業的影響有消極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新經濟對人們的影響首先表現在就業上,一方面使大量的企業減員增效,另一方面又創造著更多的高科技含量和工資更高的新工作崗位。在新經濟下,“好”的通貨緊縮使失業率降低,“壞”的通貨緊縮使失業率上升。但總的來說,失業串不會太高。在“好”的通貨緊縮情況下,由於新的投資領域不斷開發出來,新的就業機會將會不斷出現。在“壞”的通貨緊縮情況下,由於舊技術和舊產品的投資領域不斷縮小以及許多企業因競爭激烈而破產,將會導致這些企業的普遍開工不足和就業減少。美國20世紀90年代的新經濟出現了經濟高增長和低失業、低通脹並存的現象,它使傳統的菲力普斯曲線出現失靈。在新經濟下,這條曲線發生了新的變化,美國1992-2002年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相互關係的菲力普斯曲線,隨著通貨膨脹率的降低,失業率不是上升,而是下降了。這說明,新經濟下的低通脹或通貨緊縮將不會造成大量失業,而且,失業率可以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
例如,美國1996年到2002年的失業率分別是:5.4、4.9、4.5、4.2、4.0、4.8、5.8,日本1996年到2002年的失業率分別是:4.7、4.7、5.0、5.4、5.5,德國1999年到2002年的失業率分別是:8.4、7.8、7.9、8.6,英國1998年到2001年的失業率分別是:6.3、6.0、5.5、5.1.這說明,新經濟下,雖然有些國家經濟陷入通貨緊縮或者面臨通貨緊縮壓力,但由於以下幾方面的原因,失業率都維持在較低的比率,並且呈現下降趨勢。(1)新一代創業者的高新技術創新,創造了一大批新興產業,改造了傳統產業,開闢了新的經濟成長和就業增長空間。
(2)新經濟發展較快的國家因出口擴張為勞動者增加了就業機會。出口擴張是增加就業機會的重要因素,這是由於出口部門及相關部門吸納了大量的勞動力。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20世紀80年代末期,與出口部門相關的產業吸納的勞動力人數在800萬以下,1998年達到1500萬,2000年超過1600萬。
(3)信息技術產業的迅速發展,是新經濟下保持低失業率的主要因素。信息技術產業的產業鏈很長,其相關產品的生產可以分解出許多更細的、獨立的新行業。如計算機行業就可以分解出許多新的行業:計算機硬體業、軟體業;單個計算機生產行業、計算機網際網路行業;由網際網路又發展出電子商務行業等。這些新分出來的獨立行業,產生了許多就業崗位和就業機會,如前面提到的美國商務部報告指出,1.994-1998年信息技術產業就業人數增加了30%,從400萬增加到520萬,到2006年,美國工人有一半將受僱於信息產業或者是信息技術的使用者。
對進出口貿易產生的影響
美國歷史上出現的幾次較大的通貨緊縮,都造成美國對外貿易額大幅度縮減。例如,在歷史上出現的幾次通貨緊縮期間,1826年進、出口分別下降了12%和22%,1837年進、出口貿易分別下降了62%和12%,1873年進、出口貿易分別下降了36%和10%,1882-1885年進、出口貿易分別下降了22%和13.4%.這些年份的進出口貿易下降幅度都超過了10%,尤其是1921—1922年發生的通貨緊縮,致使進出口貿易下降了一半強。 造成美國進出口貿易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1)外貿依存度大且單一。例如,1815-1833年、1837-1849年發生的通貨緊縮,就與美國對英國的外貿依存度大而且單一有關。當時,美國經濟在許多方面都依附於英國一個國家,美國出口的棉花和糧食主要供應給英國,而美國又是英國棉紡織品和其他製成品的主要出口市場。美國修建運河、道路、鐵路等基本建設所需資金靠大量舉債籌集,貸款的大部分是從英國借來的。一旦英國發生經濟危機,美國的經濟也就收縮了。(2)許多重要產品的生產量大幅度縮減。在通貨緊縮期間,鋼產量、煤產量、生鐵產量、石油產量和機車產量都大大降低。如1882-1885年危機期間,機車的生產量下降了64.9%,煤、生鐵、鋼和石油產量分別下降了7.5%、12.5%、10.7%、28.3%.1894-1895年,鋼、生鐵、路軌和機車產量分別下降了18%、28%、47%和70%.1921年危機期間,生鐵和鋼產量分別下降了74%和77%.
(3)商業破產事件太多。在危機的衝擊下,企業破產、信用機構和銀行倒閉數猛增,對美國的貿易都產生較大影響。
(4)由於股票行市下跌,引起外國資本和黃金外流,企業投資缺乏資金,生產受到阻礙,也影響到美國的對外貿易。
新經濟下,由於經濟全球化和全球市場化,使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進出口貿易得到迅速擴張。1998年到2001年發達經濟實體的進口增長率分別為5.7、7.6、10.3、7.9,出口增長率分別為3.9、4.8、9.9、7.6.開發中國家的進口增長率分別為0.3、無記錄、10.0、9.0,出口增長率分別為3.7、3.5、8.8、7.1.這表明,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進、出口量年增長率呈上升的趨勢。美國1996年到2002年的出口增長率分別為8.2、12.3、2.1、3.4、9.7、-5.4、-1.6,進口增長率分別為8.6、13.7、11.8、10.9、13.2、-2.9、3.7.雖然2001年美國的進出口貿易量都出現負增長,但2002年又出現回升。這些數據表明,雖然全球市場面臨通貨緊縮壓力,但對新經濟發展較快的國家和地區其進出口貿易往來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在起作用:
(1)新經濟以經濟全球化為背景,每個國家和地區都與世界上其他許多國家和地區進行貿易往來,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危機都不會使另一個國家的進出口下降幅度太大。因而,新經濟發展較快的國家,其進出口貿易將維持在較穩定狀態。
(2)新經濟發展較快的國家出口的產品,其競爭力相對來說比較強。由於高新技術的運用,提高了單位勞動生產率,降低了單位勞動成本,因而使這些國家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有了極大提高。
(3)新經濟下,放鬆出口管制的措施極大地促進了與之相關的部門的產品出口。在新經濟下,放鬆各種管制的同時,也大幅度削減多項出口管制,放寬了對科技產品,尤其是計算機與電訊設備的出口限制,從而提高了這些部門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4)一般而言,通貨緊縮預期使消費和投資支出減少,因而國內需求減少,從而影響到該國的進口。在新經濟引起的通貨緊縮下,這種情況將有所減緩。因為新經濟中,一方面是“壞”的通貨緊縮使舊技術、舊產品部門的就業人員失業和投資減少,另一方面又是“好”的通貨緊縮在不斷增加新的投資領域和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特別是創造出工資更高的新工作崗位。這樣,通貨緊縮對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的負面影響程度將降低,因而對該國的進口影響程度也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