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石雕

通江石雕

通江石雕是指通江縣民勝鎮民間雕刻大師曾玉平的傳統石雕技藝。 民勝鎮位於通江縣城西部,距縣城20公里,是大山區的低山區,是通江石雕技藝的中心地帶。 “通江石雕”有著悠遠的歷史和深厚的民間基礎。

概況

通江石雕是指通江縣民勝鎮民間雕刻大師曾玉平的傳統石雕技藝。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作品。通江縣位於川陝邊界的米倉山南麓,西接

通江石雕通江石雕
巴州、南江,西北抵廣元,東靠達州、萬源,南臨平昌,北壤陝西南鄭,屬於北高南低的大山區。民勝鎮位於通江縣城西部,距縣城20公里,是大山區的低山區,是通江石雕技藝的中心地帶。

歷史

“通江石雕”有著悠遠的歷史和深厚的民間基礎。據《通江縣誌》記載:通江古屬巴國,秦屬巴郡,西漢稱宕渠,西魏置縣,唐宋稱壁州。據《蜀中名勝記》載:“壁州神廟石刻,在今通江縣北有元光三年制書”。境內石雕鼎盛於唐,今位於通江縣城西門的國家級文保單位——千佛崖摩崖造像,被譽為“國之瑰寶”。這些雕塑者均來自民間,其雕刻技藝在民間以師承方式代代傳承和發展。曾玉平師承莊園匠屈文禮,由此能上溯到清末的趙廉金。

特點

通江石雕從用料上可分為花崗石雕、大理石雕、白綿石雕、青綿石雕、漢白玉石雕等;從藝術形式上可分為圓雕、浮雕、透雕;從題材上看可分為三大類,一是吉祥圖案石雕,二是戲劇人物、古代英雄、神話傳說和日常生活題材的石雕,三是辟邪納福的吉祥物與祥瑞動物;從流派上看,應屬於中國幾大流派之一的四川廣元白花石雕的分支。其雕刻從選料、開山、取石到雕刻、著色、成像,每一個步驟都有既定的歌謠和儀式,特別是對佛像、神像的雕刻、著色、裝髒、開光、點像、迎神、安位等更有秘而不宣的獨特的訣術歌謠和儀式。
雕刻沒有圖紙藍本,都是師傅口傳心授。取料後在石料上畫出大致輪廓,然後按心中的形象進行雕刻,成像後據物像的特點著色。其作品眾多,如德陽東佛山公園的“滾龍抱柱”、“日出東山白玉環藝雕塑”,蒼溪嘉陵江橋頭的橋欄浮雕,眉山三蘇祠的“三蘇像”,松潘、平武的紅軍長征雕塑,什邡市的羅漢堂雕像,北京頤和園的拱形圓門圖案、小橋流水圖案、皇家院落和莊園圖案的浮雕,台灣大批量的石硯等。1992年曾玉平被評為石雕技師。
通江石雕集民間繪畫、雕塑、工藝、建造、宗教、民俗等多種元素於一體。其風格真誠、敦厚、淳樸;色彩對比強烈,造型大膽、誇張、變形且飽滿、勻稱;形式與內容結合緊密,追求形似和神似的統一;不少主題與祖先崇拜、圖騰崇拜、鬼神崇拜、生殖崇拜等原始文化密不可分;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使通江石雕突破了形體外在輪廓的限制和二維空間的限制,表現手法為多視點、多層次。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

傳人

曾玉平是其師唯一的嫡傳弟子,完整掌握了技藝。由於石雕技藝要求藝人具有多方面的素養,加上學習周期長,勞動強度大,年輕人一方面不願意學,一方面學不好,因而後繼乏人,亟待搶救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