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模式

通城模式即湖北通城“回歸經濟”模式,通城“回歸經濟”模式是在國家大力發展縣域經濟,鼓勵自主創業的大背景下,結合通城縣實際情況創新出來的一種吸引外出經商辦廠的通城人回歸創業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 2005年,新華社《半月談》雜誌以“通城模式:用感情尋找發展機遇”為題,把通城“回歸經濟”總結為湖北省縣域經濟發展的三種模式之一。

簡介

通城,偏居湖北最南端,與江西、湖南為鄰,山高路遠,人多地少,要礦產沒礦產,要糧食沒糧食,1995年才摘掉貧困縣的帽子 。

前些年,通城人也曾大搞招商引資,費很大勁兒把老闆請來了,可找不到他們青睞的“香餑餑”,人家看看之後走了。通城這副牌該怎么打?通城人開始重新認識自己。

早在解放前,通城就是“長工之鄉”;改革開放之初,通城人曾因挑著擔子賣茶葉在湖北掀起過“茶葉風暴”;上世紀80年代,十幾名街道女工創辦的玉立砂帶廠,銷售網路遍布全國中等以上城市;到2003年底,全縣有10萬人外出打工經商,占全縣勞動力的60%以上。縣委書記陳樹林調查發現,通城外出務工經商人員中,已湧現一批大大小小的老闆,資產過千萬的有100多人,資產百萬以上的有1100多位。他豁然開朗:感情就是通城惟一的資源優勢,“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把他們引回來創業!縣委縣政府開始啟動“回歸工程”。

猶如文弱書生被打通了任督二脈,一夜間成為武林奇人。通城的“回歸工程”很快花開滿園,在湖北的縣域經濟發展中脫穎而出。近兩年,通城縣共引進項目287個,引進資金11.3億元,其中回鄉創業人員470多人,興辦各類企業243個,引進資金8.2億元,經濟發展徹底擺脫了前幾年的低速徘徊局面。

濃厚的鄉土情結

為了發展地方經濟,通城縣縣委、縣政府在20世紀90年代末便明確提出了實施“回歸工程”的戰略目標,採取“以情感人謀回歸、外派打工促回歸、依託回歸帶回歸、全民動員引回歸”的舉措,把“回歸工程”與帶動全民創業有機結合,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提升服務水平,大力支持和鼓勵有能力的各類人員,謀求發展機遇,爭取發展空間,大力營造“民眾創家業,能人創企業,幹部創事業”的全民創業大環境。在地理條件、政策環境、資源優勢趨同的情況下,投資人的感情傾向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在投資的地域性選擇上,這種鄉土情結的趨向就將不自覺的發揮影響 。

政府的政策支持

為發展本地經濟,通城縣政府採取了許多措施,大力發展回歸經濟,其主要作法是以鄉情親情為紐帶,通過每年召開同鄉會、聯誼會等方式,宣傳家鄉引資政策,推介招商引資項目,制定出台了“土地全送、規費全免、稅收全獎、服務全程”等優惠政策,建設一流工業園區“築巢引鳳”。每年,縣委、縣政府拿出300萬元獎勵有突出貢獻的回歸企業納稅大戶,還給予回歸企業融資項目、人才、物流、機制保障等,千方百計抓好勞動用工、勞動關係協調、職業技能培訓等服務,為農民工回歸企業營造發展空間。多年來,通城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都會走出去,拜訪在外打拚創業的通城籍老闆;大年三十,還要設宴款待回鄉創業精英。此外,縣裡還想方設法解決老闆親屬的困難,解除老闆的後顧之憂,並播放宣傳片,讓他們感受家鄉發展的脈搏,父老親情的召喚。

回歸經濟的主體

通城縣回歸經濟主體主要被劃分為以下四類人群,一是本地的外出創業者群體,他們在外地獲得了一定的成就,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實力,並有了投資家鄉的能力和欲望。二是外出打工者群體。這個群體雖然沒有第一種人那樣具備相當雄厚的財力,但是他們通過多年的闖蕩,獲得了部分的資金積累,而且掌握了一定的技術,只要本地有適合他們發展的平台,他們回鄉創業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三是家鄉在當地的和有血緣關係的群體。有些人可能本人並不是當地人,但是只要他的祖籍或者有親戚在當地,也可以作為爭取的對象,這樣的人和當地有千絲萬縷的感情聯繫。四是第二故鄉在當地的人士。即在本地從事過創業或者是工作過的群體,這些人對自己曾經奮鬥過的地方也會具備相當感情,也可以作為積極爭取的對象。要實現投資人的經濟回歸,重點是要做好與回歸主體之間的感情聯絡,發掘投資主體與當地的情感淵源。

回歸經濟的方式

1.資金回歸。資金回歸可以看成是回歸經濟的最初級的形式。外出創業人員通過捐款、集資等方式來支持家鄉建設,這些項目一般都集中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上,如為教育、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募捐。這種資助性質的回流是回歸經濟發展的較低層面,帶有無償捐助的特點,也不要求當地政府給予相應的回報。帶回的款項可以緩解家庭生活的困境,創造一個相對較為最佳化的生存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帶動當地消費,不過這樣的資金是處於完全消耗狀態的貨幣,並不形成保值增值,因而該方式對家鄉經濟建設的促進作用是有限的。

2.技術回歸。即外出創業者、務工者在學到了較為先進的技術後將技術帶回家鄉進行產業移植,促進當地的科技水平的提高。這種回歸方式從短期看效果並不十分明顯,技術儲備轉化為經濟成果需要一定的外在條件,同時也要求地方政府在資金和政策上予以扶持,給予技術回歸者以足夠的耐心,幫助他們解決融資和市場開拓早期的困難,以便形成本地優勢產業。麗爾家日用品有限公司經理黎堯文,1993年從通城南下東莞,以打工仔的身份,進入東莞一家台資企業,掌握了企業生產工藝流程和市場行銷方法。“別人可以當老闆,自己怎么不能當?”在積累了一筆可觀的財富後,2001年,他在北京正式掛牌成立自己的銷售公司。幾年下來,銷售網路遍布全國,並成功打人歐美、中東等市場,年出口額達1000餘萬元。現又在通城投資8000萬元興建生產線。

3.人才回歸。人才回歸是回歸經濟發展到了較高層次的產物。這裡所說的人才是指那種能起領頭羊作用的人物。人才對本地經濟所產生的推動作用要遠遠大於資金回歸和技術回歸。縣裡在積極引導通城籍在外成功人士回鄉創業的同時,突出“貢獻回歸”、“能人回歸”;突出關聯招商、重點區域招商和提升檔次招商,著重引進一批與該縣現代四大支柱產業配套的、互補的項目和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大項目以及“三高一低”(高附加值、高效益、高技術含量和低消耗)項目;突出完善招商引資考核激勵機制,激活動力,推動鄉鎮、單位招商,並帶動全民招商。從以情招商到以商招商,以“理”招商,求“實”招商,“立體”招商,通城人又在推進新一輪“回歸”。川流發電機項目總投入10億元,是通城籍老闆徐明海從台灣引進的高科技項目,國家發改委曾授意將該廠建在上海或者武漢,但該項目的發起人徐明海卻心有所屬:要建設該項目,必須是在通城,因為這裡是他的故鄉。如今,該項目已正式與通城縣政府簽訂投資協定。

4.價值回歸。在回歸經濟的幾種方式當中,層次最高的應該屬價值回歸,也就是外出創業者將發達地區的發展理念帶回家鄉,並在家鄉形成一種新的發展氛圍和思路。資金、技術、人才都是可以複製的,不太長的時間裡就可以發揮效應,唯獨價值觀的生成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在農村中流傳了幾千年的傳統觀念是有很強生命力的,它將不自覺地影響人 們的生活方式,許多外出務工者之所以外出,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解決生計問題、住房建築問題、小孩上學問題、老人贍養問題,很少有創業觀念。當獲得一定的資金後,多數人偏向於回到家鄉養老或繼續從事農業生產活動,而不是繼續實現個人價值,將自身資源重新整合,追求更深層次的發展。

回歸經濟的影響

(一)促進本地經濟發展,增強地方經濟實力

農民工回鄉創辦、領辦企業,吸引了資金、項目、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地區集中和就地最佳化配置,有力地推動了小城鎮建設,為縣域經濟大發展注入了勃勃生機和持久活力。湖北通城縣回鄉創業農民工達到4500人,占該縣外出務工經商總人數的4.2%.2004-2006年,共引進“回歸”項目386個,占招商引資項目總數的93.5%,“回歸”資金8億元;引進項目136個,到位資金1.5億元,其中90%以上來自“回歸”項目。在通城縣,大批“回歸”的項目已初步匯聚形成塗附磨具、雲母絕緣材料、製藥和電子信息基礎材料四大特色產業,其產值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75%。

(二)有利於解決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

回歸企業的發展壯大,拓寬了縣內就業空間,外出務工農民回歸創業,往往是先進入勞動密集型行業,創辦的企業一般用工量大、就業門檻低,因而吸納了大批專業技能相對較低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促進了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據調查,務工農民回鄉創業每興辦一個企業平均可以帶動15人就業,回歸創業企業已成為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的重要載體。近幾年,每年企業規模擴大和新辦企業新增就業崗位3000個以上。由於農民工就業地點的變化,他們離自己的土地更近了,相關企業可以採用放假的方式使得民工能夠在農忙時節回鄉從事農業生產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農村出現的土地利用率不高、田地拋荒的問題。湖北通城縣的300多家回歸企業,吸納勞動力就業達2萬多人。農民工返鄉創業,帶來的不僅僅是個人的財富增長,更重要的是讓消費群體就地就業,有效的擴張本地消費,拉動了經濟成長,形成良性循環。

(三)有利於鄉村社會現代化進程

鄉村社會現代化是一個百年難解的難題,從現有的辦法來看,要實現鄉村社會的現代化,不外乎兩種解決手段。一種是加快農村社會城市化進程,讓農民離開土地成為城市居民,不過從中國的現實情況出發,要讓七八億人成為城市居民是不太現實的,現有的城市沒有辦法吸納如此多的人口,還會對城市公共服務構成巨大挑戰;另外一種則是把農民留在土地上,在農村實現工業化。上述兩種辦法都離不開一點,就是要大力發展農村的工業。要將農民留在土地上,必須要讓他們在農村也能夠獲得和城市近似的收益,擁有相似的生存環境和各種城市生活所帶來的便利,這樣才能有效遏制農民入城的衝動。回歸經濟事實上是把工業、手工業從城市搬到了農村,實現現代產業的橫向移植,有助於農村實現現代化。

(四)促進農村文明和諧發展

通城縣外出務工農民回歸創業不僅帶回了資金、項目、技術、信息和市場,同時也帶回了都市文明和現代觀念。他們在家鄉創業興業,影響和帶動了一大批農民,加快了農民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的更新,促進了農民生活方式的進步,從根本上帶動了整個農村文明程度的提高。

通城縣的回歸經濟發展模式是經過實踐檢驗的成功模式,外出務工農民回歸創業是促進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緩解省內企業用工難問題的重要途徑,是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步伐,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著力點,是落實十七大提出的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發展戰略。通城縣這種回歸經濟發展模式對中西部縣域經濟發展有著很好的借鑑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