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和農村基本情況
一、自然概況(一)地理位置
通化市位於吉林省東南部,長白山西南麓。地理坐標為東徑125015'—126044',北緯40052'—43002'。東與我省白山市相連,南與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隔江相望,西與遼寧省新賓縣和桓仁縣接壤,北與我省吉林市和遼源市毗鄰。全市東西寬108公里,南北長238公里,幅員15195平方公里。
(二)行政區域
通化地域遼闊,山川秀美,江河橫溢,林海茫茫,素有人參之鄉、中藥之鄉、林海之鄉、魚米之鄉之美稱,並以其醫藥城、葡萄酒城和鋼鐵城之盛譽而聞名於天下。全市現轄7個縣(市、區)、78個鄉鎮、986個村、5880個自然屯。總人口23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20萬人,農村總戶數33.1萬戶,農村主要勞動力61萬人。
(三)地理地貌
通化市的地理地貌為“七山半水兩分田,半分道路與莊園”。其中,耕地面積451.1萬畝(300733公頃) ,占全市總面積的19.8%,包括水田131.1萬畝(87400公頃),旱田320萬畝(213333公頃);園地30萬畝(20000公頃),占全市總面積的1.3%;林地1494.9萬畝(996600公頃),占全市總面積的65.6%;天然草場167.1萬畝(111400公頃),占全市總面積的7.3%;水域面積72.9萬畝(48600公頃),占全市總面積的3.2%;其它用地63.2萬畝(42171公頃),占全市總面積的2.8%。
二、農業資源狀況
(一)農業自然資源狀況
1、氣候資源。通化地處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雨水充足,雨熱同期。全年日照時數2284—2589小時,年平均氣溫為4.0—6.4℃,≥10℃活動積溫1900—3200℃,年平均降水量680—973毫米,其中,5—9月份農作物生育期間的日照時數1000—1192小時,平均氣溫15—25℃,≥10℃活動積溫2214—2948℃,年平均降水量554—700毫米,無霜期110—149天。
2、水資源。通化市位於松花江—輝發河和鴨綠江—渾江兩大流域中游。全市50公里以上江河12條,主要有渾江、鴨綠江、輝發河、一統河、三統河、大沙河、哈泥河等,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00條,全市水資源蘊藏總量57.7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蘊藏量49.87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蘊藏總量7.89億立方米,各占全市水資源蘊藏總量的86.3%和13.7%。水資源開發利用量10.51億立方米,占全市水資源蘊藏總量的18.2%。其中,地表水開發利用量8.54億立方米,占全市地表水資源蘊藏量的17.1%;地下水開發利用量1.97億立方米,占全市地下水資源蘊藏量的25.0%。
3、土地資源。通化市的農用土地資源481.1萬畝。主要分布在北部松花江—輝發河流域和南部鴨綠江—渾江流域。由於各地海拔梯度大、地勢變遷和形成複雜,所以土壤類型多,表土養分高,適合多種植物生長發育。但熟悉土層較薄,中低產田面積較大。全市共有10個土類,25個亞類、47個土屬、121個土種。其中,面積較大的有灰棕壤、白漿土、沖積土、水稻土四個土類,總面積138.3萬公頃,占全市土壤總面積的88.8%。其中,耕地22.7萬公頃,占耕地面積的45%。耕地少,林地資源豐富,土壤類型多是通化市土地資源的一大特點。
4、生物資源。通化是“關東三寶”主產地之一。全市現已查明的野生經濟植物148科976種,野生經濟動物40種,魚類資源60種,優質特用糧食作物18種,特產經濟作物44種,蔬菜37種。
5、森林植被資源。通化市的植被分為針闊葉混交林、次生闊葉林、疏林草甸沼澤植被三個類型。其中,針闊葉混交林主要分布在東部和北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區,以闊葉樹為主,森林茂密,森林覆蓋率高;次生闊葉林,主要分布在海拔400—500米的低山丘陵區,主要樹種有蒙古櫟、白樺、黑樺、黃樺、山楊等;疏林草甸沼澤主要分布在各河流沿岸和山間谷地,多數為耕地或殘存滋生雜草地。
(二)農業基礎條件
1、農田水利設施。全市現有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10座,小型水庫314座,塘壩4080座。總集水面積4913平方公里,總庫容7.57億立方米。現有灌區177處,大口井107眼,機電井1778眼,排灌站610座。總設計灌溉面積130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03.01萬畝,實際灌溉面積105.96萬畝。現有節水灌溉面積7萬畝,占總設計灌溉面積的5.4%。
2、農機裝備。全市農機總動力125萬千瓦,拖拉機保有量5.88萬台,其中,大型拖拉機928台,中型拖拉機2537台,小型拖拉機55737台;農用運輸車13351輛;配套機具11.92萬台(套),其中,耕整機械88579台,種植機械16881台,機具比1:2。機械化年田間作業面積累計700萬畝。其中,機耕面積360萬畝,機播面積124萬畝,機插秧面積31.9萬畝,機收面積32.8萬畝。主要農作物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47.3%。
3、農村信息網路建設。通化市的農村信息服務網路建設起步於2000年,經過連續9年的工作,全市現已建成比較完整的市、縣(市、區)、鄉鎮、村四級農村信息網路體系。全市現有農業信息服務站(點)816個。其中,市級農業信息平台1個,縣級農業信息平台7個,鄉(鎮)農業信息服務站78個,村級農業信息服務網點730個;專(兼)職農村信息員1486人,獲農業部頒發的信息員資格證的175人,註冊“農村供求信息全國聯播”會員1270人。並開通了“農業專家熱線”(12582)、“新農村熱線”(12316)及農科簡訊發射平台。2008年,全市通過“一站通”免費發布供求信息1371條,成交368條,成交額3.1億元。
4、農業科技隊伍建設。全市現有農業科研單位3個,農業教育機構9個,農業(農機、特產)技術推廣機構89個,其他事業單位130個。現有農業科技人員2304人,其中,研究員、農技推廣研究員48人,高級農藝(工程、經濟)師、高級講師、副研究員254人,農藝(工程、經濟)師、講師、助理研究員690人。現有農村實用人才50395人。其中,社會化服務人才6431人,占12.8%;農民技術員2706人,占5.4%;科技示範戶7341人,占14.6%;民營服務業人才1514人,占3.0%;鄉村幹部骨幹2436人,占4.8%;能工巧匠24934人,占49.5%;土專家、田秀才和經紀人5033人,占9.9%。“十五”以來,全市每年推廣農業實用技術35項,共獲農業科研成果34項,農業技術推廣成果55項。
5、農資投入水平。全市每年投入糧食春耕生產資金6.5億元左右。其中,農民自籌2.3億元左右,銀行貸款4.2億元左右。投入種子12000噸。其中,水稻生產用種1930噸,玉米生產用種6300噸,大豆生產用種2940噸,其它作物種子830噸。投入化肥51000噸(折純),農藥1700噸,投入農膜25005噸。施用有機肥1300萬立方米,畝均3.42立方米。每年投入園藝特產業春耕生產資金17715萬元,化肥13430噸,農膜1514噸,農藥540噸,種子9486噸,種苗1518萬株。
三、農業和農村發展狀況
(一)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30年來,通化市的農業和農村經濟歷經土地家庭承包、基本滿足溫飽、擴大生產總量、調整最佳化結構、實施產業推進五個發展階段。到2008年,全市農業總產值97.5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126.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127元,分別比1980年增長22.6倍、43.6倍和30.9倍,年均分別遞增11.9%、14.5%和13.2%。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自“八五”中期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以來,全市逐步形成了以綠優稻米、中藥材、葡萄酒、林特產品、畜禽產品和優質特用旱糧加工轉化6個產業化經濟集群。全市現有農產品加工業戶870戶,農產品加工能力達到210萬噸,實際年加工量165萬噸,產值130億元,銷售收入121億元,上繳稅金8.4億元,獲取利潤9.6億元。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126戶,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5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41戶,市級龍頭企業80戶。全市共建立種植業基地250萬畝 (16.67萬公頃),養殖業規模1億頭(只),帶動農戶17萬戶,占全市農戶總數的51.5%。
(三)糧食生產現狀
2008年,全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430萬畝。其中,糧食作物375.3萬畝,經濟作物55.4萬畝。全市共種植水稻131萬畝,玉米202.9萬畝,大豆30.63萬畝,薯類8.2萬畝,其他雜糧雜豆生產2.57萬畝。全市優質特用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99.8萬畝,其中,優質水稻129.7萬畝,優質特用玉米133.3萬畝,優質大豆30.5萬畝,脫毒薯類6.3萬畝。全市糧食總產量37.8億斤。其中,水稻12.9 億斤,玉米23.5億斤,大豆0.8億斤,其他糧食作物0.6億斤。
(四)園藝特產業發展現狀
通化市農業的基本特點是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越,地理地貌複雜,產品珍稀優特,農業以其特色化、優質化、綠色化而著稱。改革開放以來,農業優勢特色產業持續發展,人參、中藥材、釀造型葡萄、食用菌、梅花鹿、林蛙、經濟毛皮動物等一批具有通化特色的名優新稀產品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生產加工水平不斷提升。2008年,全市園藝特產業和多種經營總產值達到60.5億元,比1978年增長了6.5倍,年均遞增10%。其中,園藝特產種植業產值35億元,特色養殖業產值2.5億元,特產加工業產值23億元。全市現有園藝特產業播種面積110萬畝(其中,耕地55.4萬畝,林草灘地54.6萬畝),其中,蔬菜30萬畝(其中,棚膜4.5萬畝),果品25萬畝(其中,釀造型葡萄5萬畝),人參19萬畝(其中,園參830萬平方米,西洋參260萬平方米,林下參17萬畝),中小藥材27萬畝,瓜類7.2萬畝,菸葉5萬畝;回捕林蛙0.7億隻,產油10公斤;養鹿1.88萬隻,產茸1萬公斤;養殖經濟毛皮動物50萬隻;養蜂5萬箱。
(五)綠色有機農業發展現狀
通化市資源豐富,環境優越,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的條件得天獨厚。全市自2000年以來,依託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業。截至2008年底,全市綠色、有機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總數達到226個,有效使用綠色有機食品標誌的產品累計達到96個,其中,大米產品34個,酒類產品23個,參產品5個,果仁產品5個,家禽系列產品5個,玉米系列產品3個,綠色肥料2個,蜂系列產品9個,水產品9個,食用菌產品1個。經認證無公害農產品累計達到130個,其中蔬菜產品97個,水果產品10個,水產品5個,大米產品3個,玉米系列產品4個,生豬產品1個,食用菌產品7個,中藥材系列產品3個。全市“三品”基地面積95.68萬畝,其中綠色有機基地面積81.7萬畝,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面積13.98萬畝。
(六)新農村建設狀況
自2006年實施新農村建設以來,全市根據各地自然、地理、人文、經濟等條件,積極探索,創建出具有通化特色的軍民共建型、生態立村型、自力更生型、市場強村型、舊村改造型、依託企業型、旅遊興業型、城鄉結合型、勞務富村型、產業拉動型10個建設模式。全市現有推進縣2個,推進(試點)鎮12個,推進(試點)村423個,占全市行政村總數的42.9%。2008年,各級推進(試點)村累計啟動產業項目1486個,完成投資11.9億元;推進(試點)村糧食總產量 20億斤,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 69.94億元,各占全市生產總量的52.9%和55.6%。農民人均純收入5444 元,比全市平均高出6.2%。各類農村實用人才32634名,占全市農村實用人才總數的64.8%。各級推進(試點)村累計投資25億元,啟動基礎建設項目1950個,公益事業項目1528個。啟動農村清潔文明工程,綠化美化淨化村屯,清潔文明工程達標村540個,占全市行政村總數的54.8%。同時,加強農村科教文衛、低保救助、安居工程等重大民生工程,抓好村級組織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新農村建設走在全省前列。
主要職責
市農業委員會是市政府管理農業的行政職能部門,主要職責是:(一)貫徹執行國家、省、市關於農業工作的方針、政策;負責農業執法檢查、監督;研究、制定全市農業發展戰略、總體規劃、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年度生產計畫、措施,並組織實施:綜合協調全市農業生產、流通、分配、農業投入與勞動管理;研究提出農業體制改革意見,並在市政府領導下組織實施。
(二)研究制定全市發展優質高效農業規劃;負責全市糧食和特產業的結構調整、資源配置與開發、產業間綜合平衡和農業生產的組織、調度。
(三)參與研究制定和調整全市農產品和農資價格、農村信貸、農村稅收和財政補貼政策;運用經濟調節手段調控市場,引導生產。
(四)組織全市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和鄉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的建設;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組織農村承包契約、財務管理和審計;負責減輕農民負擔工作的監督管理、農村收益分配和農業生產效益評價;協調農村內部各種經濟利益關係。
(五)組織全市農業科研課題攻關、農業科研成果的鑑定、農業技術普及推廣、農業高新技術的引進與開發;歸口管理所屬科研單位;負責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的建設及農業經濟與科技信息的採集、整理、發布。
(六)研究制定全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目標和措施,提出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的發展方向和指導措施;研究提出農資年度和中長期需求計畫,組織協調農(特)產品加工與流通,促進農業產前、產中、產後一體化;負責全市管理許可權內農業主管產業建設項目的立項、審批和報審;指導、檢查、監督農業區域開發工作;參與主要農產品進出口工作。
(七)負責全市農墾企業發展規劃、業務指導及巨觀管理;負責全市農村能源工作規劃和組織實施;負責全市農業資源包括宜農用地、灘涂、濕地、農村可再生性能源、農業生物物種資源的調查、區劃、保護、開發、綜合利用和保護管理。
(八)負責全市各類農科教人員的管理和教育培訓;指導全市中等農業教育、農業廣播電視教育、農業實用技術教育和“綠色證書”教育工作。
(九)組織實施農業各主管產業產品及綠色食品的質量監督、認證;負責化肥、農藥、種子(栽)等農業投入品的質量檢測、鑑定、登記、認證和監督管理;負責全市範圍內農業植物的保護和危險性作物病蟲草害的檢疫和防治。
(十)負責農機修造、農機供油和維修網路建設等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新機具引進、研製、示範推廣,農機安全監理,巨觀指導主管產業機械使用和維修管理。
(十一)負責全市農業外向型經濟開發、勞務輸出、外事往來的組織實施;負責全市農業經濟諮詢和農(特)產品流通的某些組織工作。
(十二)負責局屬事業單位法人資格、權利、義務認定,企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財務、勞資、人事及其群團組織的管理和監督;會同有關部門組織農業勞模、農業系統模範工作者的評選、表彰和管理,農業系統技術職稱的評審管理;負責主管產業的行業管理;指導行業學、協會工作。
(十三)負責局系統黨建工作和紀檢工作;承擔局系統基層領導班子建設;負責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承擔局系統老幹部、工會、共青團工作。
(十四)完成市委、市政府臨時交辦的其他工作。
內設機構與直屬單位
通化市農機工程研究設計院通化市農業機械管理站
通化市農機監理所
通化市農機技術推廣站
通化市農業機械化學校
通化市農村經濟管理局
通化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通化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通化市特產站
通化市植物保護站
通化市種子管理站
通化市種子公司
通化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通化市蠶業工作站
通化市園藝研究所
通化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通化市農業信息中心
通化市綠色食品辦公室
通化市農業環境保護與農村能源管理站
農業機械化管理科
農墾特產科
科教信息科
農業科(農業產業化工作辦公室)
黨委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