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目
逆旅
拼音
nì lǚ
基本解釋
[hotel;inn] 客舍;旅店。
宿於逆旅。——《莊子·山水》
寓逆旅。——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引證解釋
1、客舍;旅館。
《左傳·僖公二年》:“今 虢 為不道,保於逆旅。” 杜預 註:“逆旅,客舍也。”
唐 李白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
唐 劉長卿 《早春贈別趙居士還江左時長卿下第歸嵩陽舊居》詩:“逆旅鄉夢頻,春風客心醉。”
宋呂勝己《滿江紅》憶昔西來詞.自註:“有一故人當道,甚憐無辜,津送之意甚勤,逆旅不至於狼狽者,故人之恩也。”
郁達夫 《東梓關》:“一時重複身入了舟車逆旅的中間,反覺得是回到了熟習的故鄉來的樣子。”
2、旅居。常用以喻人生匆遽短促。
晉 陶潛 《自祭文》:“ 陶子 將辭逆旅之館,永歸於本宅。”
蘇軾《臨江仙:送錢穆父》: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宋 葉適 《剡溪舟中》詩:“自傷憔悴少筋骨,半生逆旅長太息。”
明 何景明 《宗哲初至夜集》詩:“聚散古今同逆旅,莫看風景倍悽然。”
清 陳夢雷 《西郊雜詠》之九:“人生寄一世,奄忽如逆旅。”
當代 魏院生《七律.題盧雪兒踏青圖》:“跌宕人生聊此趣,幻然逆旅坐成塵。”
3、對抗現政權的叛軍。
明 王世貞 《中官考二》:“又與少保 于謙 、 王文 等圖為不軌,糾合逆旅,迎立外藩。”
相關文化
常見的文言中皆為此義。但也例外,如在道家經典中,“旅歸”常指人的生命,這是個比喻,比喻生是暫時的,就像旅途反歸家鄉;而道是永恆的,就像自己家。道家認為天地萬物不過是一氣之轉變,氣聚而生,氣散而死。故《尸子》引《老萊子》說:“人生天地之間,寄也。寄者,同歸也。古者謂死人為歸人,其生也存,其死也亡,人生也少矣,而歲往之亦速矣。” ;列子說:“死之與生,一往一反,故死於是者,安知不生於彼” ;《莊子》說:“生死修短,豈能強求?予惡乎知悅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有的學者認為這些是佛教的輪迴思想。實際上,這種說法旨在論證道家的生死齊一,屬於“齊物”思想,與《莊子·知北游篇》所說的“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相似,而與佛教的輪迴思想絕不相同。佛家輪迴說的基礎與生化說不同,他以因果為理論基礎。而道家生化說則屬於純粹的萬物生化論,不帶有任何宗教色彩。雖然從表面上看二者存在相似之處,但實際並不相同。
“逆旅”,是我國古代對旅館的別稱。我國古代大部頭的小說集《太平廣記》中提到許多故事,便是在逆旅中發生的。例如該書24卷,就提到唐朝陳留郡的逆旅中,在開元時期,著名的文人蕭穎士,遇到了一位327歲的老翁,跟他談當年和穎士八世祖交往的事。《廣記》卷16又有一個故事,說到周隋兩朝代名門大族的後代杜子春,在一家波斯人開的客店裡,巧遇一位策杖老者,使他轉貧為富,重振了家業。為了報答這位老者,杜子春在發財後大興慈善事業,在揚州蓋了旅舍100多間,專門收容孤兒寡婦。
上述的事,距今已1000多年了,說明我國旅店事業在很早就很興旺,至少公元六、七世紀時,各城市“逆旅”已經很普遍。
逆旅發展到戰國後期,至少在秦國,已經為數甚多。商民數眾,影響到了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所以引出了商鞅的《廢逆旅令》,認為取消旅店便可以奸人不生,人民一心務農,天下太平了。這當然是逆時代潮流的行為,行不通的。但反過來卻說明了當時旅館業的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