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菜[周浚安導演微電影]

送菜[周浚安導演微電影]
送菜[周浚安導演微電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微電影《送菜》是四川作家周浚安的影視處女作,雖然生澀稚嫩,卻彰顯了他在文藝創作上的巨大潛力,引發網友廣泛評議,多家媒體爭相報導,獲得影視紅星劉詩詩等人關注,多家影視公司力邀合作。2008年,周浚安赴鎮雄縣頂崗實習,有感於山區學生求學之艱辛,開始關注留守兒童。回鄉工作以後,周浚安靈魂觸動,寫下留守兒童教育小說《送菜》,發表於《鶴都晚刊》,引起很大反響。2012年,擅長話劇表演的周浚安,在一個窮鄉僻壤里,沒有經費,沒有演員,沒有場地,甚至連攝像機也沒有,但他卻硬是舉債而為,自己編寫劇本,自己創作歌詞,自己編輯製作,幾乎憑一己之力創造了一個專業團隊才能打造的奇蹟,完成了這部作品。

原著小說

送菜[周浚安導演微電影] 送菜[周浚安導演微電影]

小說《送菜》完成於2010年4月,回鄉工作後,周浚安一直心繫雲南山裡的學生,其間因與同事聊天,談到農村娃娃愛給老師送菜,他靈感觸發,加之到最偏遠的村級國小監考,再次目睹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回校後一發不可收拾,寫下了這篇留守兒童教育小說。

小說以兒童的視角,敘述了一位懷揣教育理想的女大學生,來到大山里頂崗實習,由最初的不適應到最後與學生難分難捨的故事,表現了山里孩子的淳樸、老師的善良崇高,以及他們之間濃厚而純真的師生情。小說筆法細膩,通過語言、動作等細節,昭示出了城裡來的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神秘感;在娓娓道來中,通過起伏的情節,展示出了老師的善良和學生知錯就改的純真本性,以及山里人對知識的渴求;小說語言清新樸實,讀之令人如處容靈幽谷,隱隱有山風撲面之感,足可謂大山之子的原生態寫作。

留守兒童微電影

2012年,周浚安耗半年之功,歷經艱難曲折,在家鄉創作出留守兒童微電影《送菜》,引起全社會廣泛關注,周浚安文藝之路踏入新的里程。此部影片源起於2008年,周浚安奔赴鎮雄縣坡頭鎮頂崗實習,與留守在山裡的孩子有了親密接觸,此後留守兒童的成長一直系在他心頭。回鄉工作後,與同事無意間的一次聊天,使他靈感受到觸發,寫下了一篇同名小說,發表在《鶴都晚刊》上,引起了很大反響。經過幾年時間的發酵,周浚安決定將之改編,並拍成影片與大家見面。

送菜[周浚安導演微電影] 送菜[周浚安導演微電影]

在騰訊網播後,立即引發廣泛評議,獲得影視紅星劉詩詩等人關注,攝影大師宋大明等人讚賞,主題曲《山裡的我》一度闖入中央電視台的視野,周浚安由此被譽為“西部最有潛力的新生代導演之一”、“關注留守兒童生活的良知青年”、 “山區教育的忠實記錄者”、“最具潛力的青年作家”,《鶴都晚刊》《宣漢電視台》《達州晚報》《成都商報》《鳳凰網》等多家媒體爭相報導,雲南華天傳媒等數家影視公司力邀合作。

影片改變了小說固有的視角,以頂崗實習老師王淑婭的視角切入,講述了她由不適應到捨不得,以及學生們以純真之心一步步與老師走近的故事。在藝術主題上,影片承襲了小說原作核心,細緻地描繪了同學們在送菜問題上的糾結,在展現山區教育狀況的同時,也展現出孩子們的憨厚純樸,以及強烈的求知慾望。語言上,周浚安大力引入本土元素,充分發揮方言土語的張力,使得整部影片充滿了山鄉泥土的氣息,再通過城鄉文化的碰撞,增添了不少色彩。

因受客觀條件制約,對於置景,導演只能儘量尊重原作,不得已時則加以改造,因景設戲。在演員方面,周浚安儘量遵循本色出演原則,讓學生演學生,讓家長演家長,實在無奈,也只得“以戰養戰”,故雖無一人是專業人士,但也都將角色演繹得原汁原味。在鏡頭語言的運用上,他揚長避短,依舊走樸實路線,故雖為初學,且幾無花樣,精剪後更加流暢自然,清新潔淨。只不過,因為設備等原因,影片在表達上依然略嫌稚嫩。不過,這並不影響其整體視效,一些獨特的角度,一些精準的細節,已經讓他完成了這次創作的使命。

送菜[周浚安導演微電影] 送菜[周浚安導演微電影]

插曲《宣漢縣鳳鳴鄉中心校校歌》是周浚安感懷母校之作。2009年,立志建設家鄉的周浚安與同事趙峰合作,原創出了歌曲 《致鳳鳴中心校》,後來這首歌被定為校歌,並改名為《奮進報師恩》,收入《宣漢縣中國小校歌》一書,在全鄉學校推廣教唱,成為該校重大活動必唱歌曲,影響了一屆屆的鳳鳴學子。

此歌格調高雅,積極向上,鼓舞了鳳鳴鄉全體師生,為該鄉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一大成就。詞作為周浚安嘔心瀝血之作,囊括古今,以攝影的手法,將鳳鳴鄉中心校的歷史再現了出來,並棒喝當今學子“何以報師恩”,繼而激勵鳴鼓後生應當“矢志蔚為柱天石”,立意高遠,胸襟博大。詞作語言古樸典雅,泛著濃郁的書香氣息,反映出“竹林書院”厚重的歷史底蘊,讓歌者愈歌愈有味,聽者愈聽愈回味。曲作者趙峰也是絞盡了腦汁,最終以進行曲類型完成,旋律深入淺出,情感高昂,將詞作精神表現無疑,每一聽之,便讓人不由得熱血沸騰。

送菜[周浚安導演微電影] 送菜[周浚安導演微電影]

主題曲《山裡的我》緣起於周浚安回鄉工作以後,文藝夢想一直受到阻滯,他雖努力不懈,卻始終被困在大山里,沖不出去。其情其景,讓他又不得不想到自己的學生,留守在家中的孩子們。2011年3月,周浚安靈思迸發,托一留守失學孩童之口,寫下了哽在心中良久的話,即是此歌的歌詞。其後,他與師傅趙峰合作,助其完成了曲作,使歌曲初具雛形。微電影籌拍期間,因為主題意象上的切合,周浚安決定 選其為主題曲。2012年9月,耗時半年多,幾經曲折,這首由達州音樂人楊鑫編曲製作、達州歌手莎莎演唱的歌曲終於完成,隨著影片一道闖入公眾生活。其後,此歌在民間廣為流傳,並引起了中央電視台綜藝頻道製作人關注。

歌詞寫的是在閉塞與貧瘠的大山中,一位終日與山坡、黃牛為伴的失學兒童,看到其他同齡人得到老師的細心呵護,不禁也心生嚮往,甚至想飛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然而卻因自己身世的卑微,不得不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徘徊,後來只有自我激勵,就算身處荒野之地,就算無法登堂入室通向理想,他也要自強不息,決心唱出自己的精彩。語言樸實無華,用詞卻極是精準,將一個不甘於現狀的山區兒童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也表達出了詞人類式的情感,引起了聽者的共鳴。歌中,蒼茫的青山何嘗不是大家生活中的重重阻隔?人們又何嘗不是這位小孩,總是在嚮往中矛盾著,糾結著,掙扎著?

曲作充分詮釋了詞作的主題,並吸入了大山深處的空靈之氣,在清新空曠的曲調中,仿佛一個妙齡兒童,背著背簍,在晨風中,站在崖邊的巨石上,一邊看著在不遠處吃草的老黃牛,一邊朝著大山唱著屬於自己的歌謠。曲者還採用童聲伴唱,烘托歌曲氣氛,使得這幅圖畫更加清晰。如此清新的唱法,似與沉重的主題並無關係,然而卻正是因此,來自肺腑的聲音從一個淳樸兒童之口唱出,才更加具有藝術魅力,因其淳樸,才更加真實,因其真實,也才更加動人心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