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逝水年華(第一卷)

《追憶逝水年華》正是普魯斯特在生命的最後十五年,在這種常人幾乎無法想像的境況中寫成的。 』普魯斯特的這句話,有一種悲壯的美。 父母相繼去世後,他痛感「幸福的歲月是逝去的歲月」,開始寫作《追憶逝水年華》。

內容介紹

如果要巴黎人選一本代表法國文學的書,毫無疑問會是《追憶逝水年華》。這部作品法文原版於二十世紀初分批出版,中文版雖有南京譯林譯本,不過該譯本由 14 人分譯。現時報出版邀請大陸法文知名譯者周克希全心投入重譯鉅著,令人期待。《追憶逝水年華》第一卷《去斯萬家那邊》1913年在法國出版。經過時間粹煉,它已經是二十世紀世界小說的極品,影響至為深遠。不過這部小說,並非一般人以為的回憶錄。敘事者的一生並不傳奇,小說重點也不在起伏的情節,即使全書瀰漫著二十世紀初巴黎沙龍的氣息、貴族的風華、少年情感初萌的青澀,這些精采的題材也只是《追憶逝水年華》的外殼,全書的核心實為「過去如何可能重現」的問題,這不僅是人生問題,亦是文學問題、哲學問題。透過閱讀,我們參與了敘事者成為一位作家及這部作品誕生的過程。(這部小說正是法國史上第一部以小說的醞釀和寫作過程為主題的小說。)文學創作在這裡是重尋逝去時間的重要途徑,而這正是普魯斯特耗時十多年為現代文學所邁出的重要一步。
程抱一:「由於自己也作過一點翻譯,乃常想到,作為好翻譯家,掌握、諳曉他國語言和文化固屬必要,對自己的語言和文化修養深刻亦不可缺。此外尚應間具的品質該是:對文學的謙遜服務態度,對作品的敏銳理解,對作者風格能夠領會到親蜜如己的地步。
我和周克希先生僅只會見一次,然而是一次酣暢的長談,當午後清光逐步浸入夜色時,我確切感到,以上所述諸條件似乎在他身上均可覓到,更有甚者:我得知周先生曾是數學研究中之高材,他在工作過程中會保持謹嚴、慎重、細緻入微的苛求,自不待言了。
分手之際,他留給我他所譯《追憶逝水年華》曾經發表過的一些片斷。當晚入睡以前細讀了一遍。除了在字面上有少數切磋外,我享受了一番妥貼達意,甚或巧遇故知的情趣。慶幸中國讀者從此得以進入普魯斯特天地,盡情徜徉其間矣。」──法蘭西學院院士、著名法籍華裔作家
紀德:「我在普魯斯特的風格中尋找不到缺點。我尋找在風格中占主導地位的優點,也沒有找到。他有的不是這樣那樣的優點,而是無所不備的一切優點......他的風格靈動活潑,令人驚歎。任何另一種風格和他的風格相比,都顯得黯然失色、矯揉造作、缺乏生氣。」──著名作家
周克希〈譯序〉:「普魯斯特的風格並非單一的一種風格,無論敘事狀物還是人物的對話,他都有著不同的處理。曾經被人詬病為「臃腫冗長」的長句,在他的筆下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異常精彩的,因?他確實有那麼些紛至遝來、極豐贍的思想要表達,確實有那麼些錯綜複雜、相當微妙的關係和因由要交代,而這一切,也只有他的筆才能寫得如此從容,如此美妙。
普魯斯特自小患有哮喘病,隨著年歲的增長,病情愈來愈嚴重。從三十五歲起,他幾乎足不出戶地過著自我幽禁的生活。《追憶逝水年華》正是普魯斯特在生命的最後十五年,在這種常人幾乎無法想像的境況中寫成的。『幸福的歲月是失去的歲月,人們期待著痛苦以便工作。』普魯斯特的這句話,有一種悲壯的美。」

作者介紹

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7-1922.11)
出生在巴黎一個藝術氣氛濃郁的家庭,但從小就因哮喘病而被「逐出了童年時代的伊甸園」。他的氣質內向而敏感,對母親的依戀,對文學的傾心,?以後的創作埋下了種子。他青年時代經常出入上流社會沙龍,在熟悉日後作品中人物的同時,看穿了這個社會的虛幻。父母相繼去世後,他痛感「幸福的歲月是逝去的歲月」,開始寫作《追憶逝水年華》。在生命的最後十四年中寫成的這部巨著,猶如枝葉常青的參天大樹,屹立於文學之林的最高處。他藉助於不由自主的回憶(無意識聯想),將逝去歲月的點點滴滴重現在讀者眼前,使時間在藝術中得以永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