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迪德格里戰役(喬治亞文:???????? ??????,讀音:didgoris brdzola),在歷史上是喬治亞軍隊與塞爾柱突厥人進行的大規模決戰。某種意義上,這一戰可視為十字軍東征運動中的一部分。其實,塞爾柱突厥人在西北亞稱王稱霸,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早在1071年時,當時中東最強的基督教國家拜占庭帝國就和塞爾柱突厥人展開過激烈戰鬥,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曼齊刻爾特戰役。戰役的結果是拜占庭帝國遭到慘敗,被迫撤出中東。從此之後塞爾柱突厥人就在西北亞稱雄。而這種情況之下,高加索地區便首當其衝遭到了突厥人的威脅。事實是,從11世紀末葉以來,高加索地區的幾個國家和以塞爾柱突厥人為首的穆斯林勢力互相交戰不斷。雙方互有勝負,不過總的來說,還是穆斯林更占據優勢。
不過,從1096年開始,情況發生了一個詭異的變化:因為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打出了收復聖地的旗號,號召西歐各個國家都組織力量,向中東的穆斯林勢力展開攻勢,奪回聖地耶路撒冷,於是就展開了基督教世界與穆斯林世界長達近兩百年的拉鋸戰。在這種大環境下,不僅是原先東方基督教世界的老大哥拜占庭,遙遠的高加索地區也受到了這種氣息的波及。
此外,11世紀上半葉的塞爾柱帝國正處於力量上升期,擁有著十分強大的軍事力量。進一步的目標自然就是與塞爾柱近在咫尺的高加索。頓時,高加索地帶上戰雲密布,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決戰已在所難免。
戰爭的爆發
喬治亞英主
首先敲響決戰戰鼓的,是喬治亞的國王大衛四世。史載大衛四世出生於公元1073年,當他16歲即位之時,喬治亞正處於內外交困以及自然災害肆虐之下。而面對如此困境,他對調整國家政策,以學生姿態虛心學習於拜占庭帝國這樣的先進文明國家;對外則積極擴軍備戰。只過去數十年,喬治亞王國已經顯現出一副經濟文化繁榮景象。此外大衛四世最重點進行的擴軍計畫也有長足進步,至1121年以前,喬治亞王國已經擁有一支四萬人的軍事力量。如此兵力在當時的基督教各國中已經算是頗具規模了。毫無疑問,編組這樣一支軍隊,就是為了應付與突厥人的決戰。宣戰
對於喬治亞等高加索國家而言,突厥人和他們之間有著說不清的怨仇。因為突厥人不但常常攻略高加索諸國家和民族的領土,還對高加索地區的喬治亞和亞美尼亞人徵收大量的稅收。比如喬治亞王國其實在很長時間內為保證國家獨立,就要常年向塞爾柱突厥人交納貢稅。在大衛四世統治喬治亞的時代,喬治亞於1097年停止向塞爾柱突厥人交納貢稅。並且與塞爾柱突厥人的軍事對峙狀態也已經持續了許多年。只不過真正意義上的全面戰爭,便是由喬治亞國王大衛四世在1120年挑起的。1120年,大衛四世率領喬治亞軍對進入喬治亞西部的塞爾柱突厥軍隊展開襲擊。彼時突厥軍輕視喬治亞軍隊,正在大肆劫掠。遭到喬治亞軍隊的突然襲擊,幾乎全軍覆沒。而大衛四世則乘勢攻入鄰國希爾凡,奪取了夸巴拉(今亞塞拜然的蓋貝萊),為東進取得一個跳板。而在1120年冬季至1121年春以前,喬治亞軍更是左右開弓,同時向東面和西南面進擊,肅清了在南高加索地區的幾乎所有突厥人殖民點。此刻喬治亞進攻態勢強勁,攻占了南高加索的許多穆斯林領地並威脅到了南高加索的各大穆斯林商路。甚至包圍了被穆斯林占據的喬治亞舊都提比里西。
如此一來,塞爾柱突厥方面必須正視一個問題:眼下的喬治亞王國實力已經到達了一個相當高的高度。假使放任其繼續在高加索擴張勢力,則不日喬治亞將能夠統一高加索。屆時高加索再不會有突厥人的立足之處。總而言之,若想占有高加索地區,必須要打敗且消滅喬治亞。
反之一樣,對於喬治亞而言,塞爾柱突厥人即是自己最大的威脅,對於喬治亞人而言,高加索是自己唯一的家。塞爾柱突厥人的威脅擺在眼前,這是關乎喬治亞生死存亡的大敵。若是要讓喬治亞真正獨立,讓高加索成為正統基督教的土地,就必須完全擊潰“異教”的突厥人。
突厥總動員和戰略豪賭
在1120年至1121年初的一系列軍事行動中,塞爾柱突厥人實際已經發現,現在站在自己對面的喬治亞實力已經遠非昔日能夠比擬,甚至可以說有足以一舉扳倒塞爾柱帝國的不俗力量。這樣一來,首要一個問題便已經解決:若非舉國動員,要想打敗這個已經強盛起來的喬治亞,根本不可能。所以塞爾柱突厥方面立刻在有限的時間內動員了自己全部可動員的軍事力量,以期在適當的時間向喬治亞獻上一份“大禮”。與喬治亞決一死戰。回到喬治亞,大衛四世其實也在積極籌備與塞爾柱突厥人的總決戰。大衛四世並不是像瘋狗一樣亂咬。作為喬治亞國王的他最清楚塞爾柱帝國之可怖。他十分清楚,塞爾柱帝國是一台沉睡的戰爭機器。一旦被自己打醒,注定會釋放出全部的潛能來與自己對抗。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他從即位之初就開始的一系列軍事改革,正是為了應對未來與塞爾柱突厥之決戰。
最終,雙方同時選擇了野外決戰的途徑來解決問題。對於塞爾柱突厥人而言,喬治亞軍既然已經很具威脅,則如果能在主力會戰中一次性消滅其軍事力量則最好不過,日後也會省去非常大量的麻煩。而喬治亞國王大衛也抱著以主力決戰解決問題的想法。對本國軍事實力十分自信的他甚至擔心塞爾柱突厥不出動全部軍事力量來與他進行戰略決戰,而不是突厥軍是否會過多以至於一口吃不下。
雙方選定的決戰地點,是喬治亞境內的迪德格里峰(在今喬治亞東部,海拔1647米)附近的平坦原野。這裡的地形同時適合交戰雙方的發揮。這次塞爾柱和喬治亞彼此都是乾坤一擲,以無數士兵的生命為賭注。將自己國家的命運為籌碼全部押上了迪德格里峰這個賭桌。一場惡戰即將拉開序幕。
雙方兵力
塞爾柱突厥
由於這一次戰役塞爾柱突厥方面傾舉國之力而來,因此所有的基督教史書上都大幅渲染這次會戰突厥方面的軍力。古喬治亞和古亞美尼亞的基督教文獻中提到的突厥軍兵力數量都空前驚人。13世紀奇里乞亞的亞美尼亞王國時代的歷史學家森帕德記錄突厥軍為四十餘萬,另一位亞美尼亞裔歷史學家艾迪沙的馬太(此人生活於12世紀上半葉,據說曾參加過這次會戰)的記錄則達到六十萬。而數字最大的記錄更是超過了八十萬。現代的喬治亞史學家在經過了考察之後,認為這次戰役突厥方面的兵力約為25至40萬人(一般以三十五萬為主流)。其中開戰時或有十萬至二十萬的部隊在戰場上。
喬治亞
相對於塞爾柱突厥方面的大軍壓境,喬治亞方面的兵力比較精確:55600人,這五萬多的人部隊由四個部分組成:喬治亞兵四萬人,欽察兵一萬五千人,阿蘭兵五百人,以及可視作打醬油的一百名“法蘭克人”十字軍騎士。這是大衛四世能夠拿出來的喬治亞王國最主要的戰鬥力。決戰戰況
這次大會戰的具體戰況十分值得一說:8月12日真正到來的時候,喬治亞國王大衛四世在觀察了戰場的整體局勢之後,認定:儘管目前的兵力狀況就不占優勢,但大衛四世仍然決定主動進攻。不過,縱使大衛四世再對自己的兵法及智略而自信,如此懸殊的兵力差不是輕易能夠在戰場上直接轉換過來的。數十萬敵人大軍擺在眼前,正面直接迎戰與自殺無異。所以,要想擊敗突厥軍,必須使用一套足夠有用的計策。於是,老奸巨猾的大衛四世施展了一套妙計:
“停戰使者”
據12世紀的伊斯蘭史學家伊本·艾西爾的描述,他提到在決戰前夕,喬治亞國王大衛四世派出了一些精銳戰鬥人員,化裝為外交使節團,前往突厥營地商討停火。這種技術的確能夠讓大部分的敵人都在短時間內喪失敵意。於是,突厥人的在看到了喬治亞方面的“停戰使者”來到營地的時候,竟不加臻別就讓他們直接進入營地了。又是“停戰使者”。其實早在491年前,頡利可汗領軍的東突厥就是被大唐的李靖將軍使用如此手法給一擊擊潰的(貞觀四年的對突厥戰爭中,大唐的鴻臚卿唐儉出使東突厥勸誘頡利可汗歸附而導致突厥無防備,故李靖率精騎萬人一舉破之)。而如今跨越時空,相同的招術在同一個民族身上再度奏效,似乎只能用巧合來形容了。
毫無疑問,突厥人被喬治亞的煙霧彈一放,立刻絕大部分人就失去了戒備。就在此時,注視著這一切的大衛四世則悄悄亮出了屠刀:就在他的“停戰使者”們進入突厥營地的時候,他帶著他的主力部隊慢慢地從戰場的兩翼展開。雖然兵力占明顯劣勢,不過眼下的局面卻使他敢於大膽地將自己的陣形排列成鉗形包抄的陣勢,唯一目的在是:屆時發動總攻時,儘可能擴大打擊面並少讓突厥人跑掉。因為他打這一戰的目的就十分明顯是重在一戰之內吃掉塞爾柱突厥的全部軍事力量而不是僅僅獲勝。
就在大衛四世將部隊陣形排列完畢的時刻,一如大衛四世所計畫和安排的那般,突厥營地中果然出了動靜:就當突厥人被自己派去的那些“停戰使者”們悉數脫去了外交人員的衣服,露出了銀光閃閃的盔甲,拔出寶劍,在所有突厥人都完全還沒有反映過來的瞬間便一齊撲向了突厥人的指揮部。於汪洋一般浩瀚不見首尾的突厥大軍當中愣是生生劈出一溜血胡同,直取突厥軍的指揮官團隊。
這正是大衛四世所需要達到的效果:殺不殺得死對方多少指揮官且不說,最關鍵的一點在於:讓突厥軍因指揮部遭到突然襲擊而喪失調度功能,令突厥人的整個指揮系統徹底癱瘓!
毋庸置疑,這套計策是最為致命的。因為在營地中突然遭到敵人襲擊且被直取指揮部,因而導致了突厥軍全面陷入了指揮空洞。在這種情況下,全沒有防備到喬治亞軍會出現哪怕是自己的陣地前方——更何況是直接在自己的營盤中直接出現了敵人的突厥軍立刻全部陷入了混亂當中,甚至沒有人想到組織隊伍迎戰。此般混亂不堪的突厥軍等於是向喬治亞軍直接露出了自己的心腹。大衛四世就是等待著這個關鍵時機,於是他調動部隊,開始了正式的攻擊。他將自己的兩翼部隊按攻擊波段分為了數個佇列,由他的兒子德米特里率領,按照之前排布好的陣形,由兩翼方面直接向亂成一團的突厥軍發起了總進攻。
波段衝鋒和留作誘餌的包圍缺口
喬治亞軍的總攻正式開始,在德米特里的率領下,喬治亞軍按照批次向突厥軍展開了波段式的猛烈進攻,同時對突厥軍的兩翼均施加壓力,不斷縮小包圍圈。而就在德米特里率軍直衝突厥軍陣列,不搞個突厥人血肉模糊不罷休的時刻,大衛四世約束著部隊始終不要完全收攏整個包圍圈,而是留出一個缺口,要大到足以令突厥軍能夠試圖從這裡突破出去。這個決定會讓許多人感到不解,不是本來打這一戰大衛四世的計畫就是儘可能吃掉整個突厥軍而不是只為了獲勝,否則為什麼開戰時擺出鉗形包圍的陣形?其實精通兵力大衛四世雙所有人都清楚當前的局勢,突厥軍雖然處於混亂,不過到底來說,無論突厥人數量是二十萬、四十萬還是六十萬,總之哪個數量不是擺著嚇唬人的。大衛四世精明就精明在這個點上,他的這套戰術完全符合古書上所描述“圍師必缺”的標準。他知道,如果自己被優勢沖昏頭腦,直接將敵人逃生的口子給封上,則立刻會把混亂中的這么多突厥軍在瞬間之內全部打醒:一旦讓突厥人看見他們的逃生之路已經被對手徹底封斷,則可以想像他們接下來的反應一定是爆發全部力量,個個以一當百,拚死奮戰,至死方休——在知道自己逃生無望的情況下對手只可能會搏命求生。屆時以數十萬突厥兵對付自己區區五萬多人,一人一刀就能把自己和所有部下剁成肉包子餡。
此故大衛四世就必須在混戰之中,還給突厥人“善意”地留下一個看似可行的逃生通道。因此,當突厥軍慌不擇路地選擇逃生通道的時候,一定會毫不猶豫的從喬治亞軍留下的這個口子上逃出。屆時喬治亞軍便能按照對方的狀況來考慮自己進一步的戰術活動。
這樣一來,在繼續了三個小時的交戰之後,如大衛四世所希望的那樣,突厥軍開始從混亂轉向恐慌。而當突厥軍在遭到對方猛攻的時候,卻發現在敵陣的中間竟然就有一條能夠突破戰場的缺口,於是,所有的突厥軍都立刻一齊向著那條缺口擁去,以期能夠找到一個足夠安全的地方進行重組。剎那間,數十萬突厥軍就如同洪水一般衝出了喬治亞軍刻意為他們安排的那個缺口,向戰場外側擁去。
山谷前的決勝局
大衛四世沒有在這種情況下發動追擊或是命令部隊儘速堵上缺口,而是任由突厥軍一起朝著戰場的外側奔跑而去。在他看來,當前的戰況還遠沒有到他真正滿意的地步。其實,大衛四世真正是想從士氣和指揮方面打擊對手。先是第一波冒充停戰使者的敢死隊突襲敵陣,令敵人指揮出現空洞並同時陷入混亂,再是不斷發動高強度突擊令敵恐慌。而現在所以讓突厥軍大搖大擺地從自己的陣地上走過,在於從這個缺口一直往前走,最終會來到一個狹窄的山谷。大衛四世所在這次戰鬥中需要達到的是對突厥軍的士氣進行連續的打擊。讓對手在希望和絕望之間不斷徘徊。所以早在喬治亞軍正在向突厥軍發動密集衝鋒的時候,他就悄悄將一些精銳的步兵調動到了山谷口。偃旗息鼓,一俟突厥步騎來到山谷口,就向突厥軍展開攻擊,務必要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所以,當眾突厥軍上氣不接下氣地跑出好長一大段路,以為已經安全了的時候,迎面便看到了那座山谷——隨後便直撞上喬治亞軍那寒光閃爍的長槍。頓時谷口血肉橫飛,無數突厥軍撞進喬治亞軍的長槍陣中,人馬俱碎。而當看到前面的道路受阻而無法正常通行的時刻,卻有相當數量的突厥軍難得的保持著鎮定,他們立刻下馬,並攀爬上山谷兩側的山壁,試圖通過高處優勢,向駐守在谷口的喬治亞軍發射弓箭。
不過突厥軍沒有機會了,就在他們登上了山壁試圖射擊喬治亞軍的時候,突然四周殺聲震天,塵土蔽日。大批騎兵從兩側山壁的頂端直衝殺下來,如暴風般撕開突厥軍的整個陣形!
這就是大衛四世留到最後才使用出的王牌——喬治亞騎兵。其實大衛四世早從即位開始,就一直注重於騎兵建設。到迪德格里戰役爆發的時候,喬治亞軍隊已經有了相當數量的騎兵部隊。而真正到了這次大決戰的時候,他從偽“停戰使者”,到波段式衝鋒,再是谷口伏兵,都是為了最後的臨門一腳做準備。他看出了當前突厥軍最後展現出的鎮靜,其實是敵方整體崩潰前的迴光返照,如果不在現在施展決定性攻擊,可能就再沒法找到現在這樣的好機會。所以,他抓準時機,在這最終的關頭出動了騎兵這個殺手鐧,但求一擊致命。
而當喬治亞騎兵直衝向下面的突厥軍時,所有突厥軍立刻全都懵了:喬治亞竟然也有……騎兵!?於是大批剛剛攀爬上山坡的突厥軍被喬治亞騎兵一陣猛衝,竟被生生趕下了山坡,重新被逼回到了山谷前方。
喬治亞騎兵追擊
戰鬥到了這個份上,突厥軍是徹底沒有翻盤的希望了。在經歷了喬治亞軍接連不斷的沉重打擊之後,被折騰地七葷八素的突厥軍這下徹底崩潰。所有的突厥軍現在都只開始做一件事情——跑。到了這個地步,也許有人會問:既然整場戰鬥中都是喬治亞的總指揮大衛四世在發揮,那么突厥方面的總指揮伊爾扎梓到哪裡去了?他在喬治亞軍敢死隊對指揮部的襲擊中喪生了嗎?並沒有。因為當化裝成停戰使者的喬治亞軍在解除偽裝對突厥軍指揮部展開攻擊的時候,這位聽到風聲的塞爾柱可汗的第一反應並不是令人詢問情況或是下令部隊抵抗,而是慌忙奔出營帳,飛身上馬,沒命地向戰場外一路狂奔。據載,當時一起上馬逃離的,還有伊爾扎梓的女婿。於是這個突厥軍的統帥在營地遭到襲擊的時刻,以最快的速度拋棄了自己的整個軍隊自顧逃命。而把幾十萬部下全丟給了磨刀霍霍的喬治亞人。
有這樣一位失職的統帥統領著軍隊,只能說是突厥軍的悲哀,更何況突厥軍的對手是可怕的喬治亞國王大衛四世!大衛四世看到幾十萬突厥大軍無序地自顧逃生,互相踐踏的場景時,電光石火之間,他知道完成自己最終計畫的時候到了:他確實計畫著在決戰中直接吃掉突厥的整個軍事力量,但前提是並不只在戰場上。而要做到他構想的這一點,便在於最後畫龍點睛的一筆:追擊。因此當最後一個突厥兵逃出戰場的那一瞬間,他馬上便下達了命令:騎兵立刻整隊,對敗逃的突厥軍展開追擊。
連打掃戰場的步驟都省了,喬治亞騎兵作為先鋒進行追擊,而大衛四世則帶著其他部隊跟在後頭。史載這次喬治亞軍一連追擊了整整八天。突厥軍幾乎全軍覆滅。屍體覆蓋山野,堵塞河川,前後相連數百里。還有極多的突厥軍沒有走脫,成為了喬治亞軍的俘虜。於是,以迪德格里之戰為決戰的整場喬治亞與塞爾柱突厥戰役以喬治亞方面的全勝而告終。
影響
在迪德格里之戰中,大衛五世成功地使用五萬餘兵力,擊潰了數十萬的突厥大軍。在重創了塞爾柱突厥的軍事實力的同時,也為喬治亞贏得了一個相對安全的國際環境。此外,在塞爾柱帝國的主力被殲滅的情況下,喬治亞便可以在南高加索無所忌憚地擴展領土。在這場關乎喬治亞民族存亡的關鍵性一戰中,發揮最大作用的當屬喬治亞國王大衛四世。他先費精精力創造了一個富強的喬治亞王國,並在戰場上守住了喬治亞的基業。所以,因他的文治武功,他被喬治亞人奉上了“建國者”的稱號。
同時,因為是在迪德格里之戰中成功地挽救了喬治亞的命運,而這一戰便成為了代代喬治亞人民傳頌的壯舉。直至今日,喬治亞人民仍然常常自豪地在世人面前稱頌他們光榮的“不世之勝”(?????? ??????????,讀音:dzlevay sakvirveli)今日的喬治亞亦有專門將這一戰的紀念日作為民族節日慶祝的習慣,稱其為“迪德格里之日”(英文:[the day] of Didgori)。
此外,大衛四世在這次對突厥戰鬥中採取的鉗形包抄戰術,在以後的歲月中也經常被後代的喬治亞國王及將領所採用、效仿。未來喬治亞軍隊在許多重要的戰役中也都使用過這種有效的奇襲、包圍功用兼備的戰術。例如1202年夏季喬治亞女王塔瑪爾抵抗羅姆蘇丹國進攻的巴西安之戰中,喬治亞將軍大衛·索斯蘭便使用同樣的戰術,將八萬軍隊分左、中、右三路包抄進軍,夜襲敵陣,成功擊退突厥三十萬大軍。這就是大衛四世的鉗形戰術思想被後代充分發揮利用的一例。
後續
在迪德格里戰役之後,突厥軍事實力遭到重創,因而也無力固守在南高加索地區的穆斯林領土。於是,喬治亞方面便挾勝威展開了一系列攻勢。在接下來喬治亞展開的對穆斯林的軍事行動中,最具決定性的事件當屬1122年,大衛四世率領軍隊奪取了由穆斯林占據的喬治亞舊都提比里西。這次行動十分具有意義,從此之後,提比里西便一直作為喬治亞和政治和精神中心直到今日。
而塞爾柱突厥方面在進攻喬治亞以與之爭奪南高加索控制權的軍事行動由慘敗告終之後,也無力再對相對偏遠的高加索地區進行戰略干預。因此塞爾柱突厥從某種意義上放棄了南高加索,轉而將全部精力投放到對占據地中海沿岸的十字軍勢力的戰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