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以佛攝儒研究

二、古代以佛攝儒的初成期 三、太虛的以佛攝儒思想 四、印光的以佛攝儒思想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巴蜀書社; 第1版 (2002年9月1日)
叢書名: 儒道釋博士論文叢書
精裝: 310頁
開本: 32開
ISBN: 7806593977
條形碼: 9787806593974
尺寸: 20 x 13.8 x 2 cm
重量: 299 g

作者簡介

李遠傑,哲學博士,副編審,現供職於出版社,1968年2月生。1988年畢業於西南師範大學,獲法學學士學位。同年考入南開大學哲學系攻讀碩士學位,1991年獲哲學碩士學位。1997年考入四川大學宗教所攻讀博士學位,2000年7月獲博士學位。

內容簡介

佛儒會通是中國傳統文化蔚為大觀的一特有現象。近現代中國面對西學的強力衝擊,佛儒結成了聯盟的態勢,佛儒關系具有了新時代內涵。本論文在疏理中國古代以佛攝儒的思想淵源以及考察佛法觀念的現代更新基礎上,結合近現代中國社會文化嬗變的特殊背景,分析了近現代以佛攝儒的歷史成因與推動力。對近現代佛教各宗派的代表人物楊文會、歐陽漸、太虛、印光、印順、王恩洋以及虛雲、諦閒、圓瑛、袁煥仙等的以佛攝儒思想進行了歸納提煉、分析整理,探討了近現代以佛攝儒的主流特色,比較了現代以佛攝儒對古代思想的繼承與拓新,並對近現代以佛攝儒運動對現代新儒家及中土文化的影響進行了反思。

媒體評論


從印度請來的佛教,面對中國豐厚發達的本土文化,從其入華之初起,便本著“契理契機”的原則,努力協調自己與本土文化尤其是長期為中國文化軸心的儒學之關係。儒佛關係的協調,成為佛教在華立足紮根的關鍵,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大政治問題。佛教一方面以溫順的姿態,順應、和會高居統治地位,根底極其深厚的儒學,論證儒佛一致,跡異而用同,佛之五戒即是儒之五常,儒佛本為一體,相輔相成。在順應儒學、適應中國文化傳統中,佛學在一定程度上逐漸儒學化,從而使佛教在儒家人士的排斥聲中紮下深根,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之一。另一方面,佛教又從“一切法即是佛法”的理念出發,以高屋建瓴的姿態,評判佛儒,以佛攝儒,援儒輔佛,力圖將中國人樂於接受的儒學精義納入佛學的龐大體系,爭取在多元文化競爭中獲得更加主動的地位。佛教以其精深博大、超邁脫俗的獨特內容,予本土儒、道二家之學以深刻影響,使儒學、道教佛教化,促成了宋明新儒學和金元新道教的創生。
19世紀末期以來,中國社會在西方文化的強烈衝撞下,進入一個大變革、大動盪的時代。儒學的文化統治地位隨清王朝的被推翻而崩潰,作為封建文化的堡壘,它首當其衝,成為革命者的批判對象,在“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聲中,其神聖性喪失殆盡。然而,儒學畢竟源遠流長,內合適應中華民族心理的獨特內容,成為中國人起碼在短期內難以擯棄的文化基因,滲透在當時一般幼讀儒典、蒙受儒學浸潤的中國知識分子的肌體中,在社會上仍然有很大影響。儒佛關係進入前所未有的新時期,擺脫了儒教長期壓制的佛教,獲得了千載難逢的振興良機。一批熱心弘法、期望“佛學救國”的佛教人士,掀起了一場佛教復興運動。在這場運動的影響下,從20世紀初至30年代,佛學在知識界蔚為顯學,並再度成為催生新儒學的主要思想因素。這場佛教復興運動中湧現的風雲人物,一般都自幼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對儒學中的積極因素持肯定態度,他們從世界文化大“判教”、東西文化圓融一體的高度,以一種新的姿態融攝儒學,以佛攝儒,成為近現代佛教的一個顯著特點,也是近現代中國思想文化的一個不容忽視的方面。對這一問題,學術界尚乏專門研究,李遠傑的博士論文《近現代以佛攝儒研究》,填補了這一空白。
李遠傑同志讀完南開大學哲學碩士後,在出版社任編輯工作,為人好學深思,勤於筆耕,發表過多篇中國哲學方面的論文,對佛學情有獨鍾。在四川大學宗教學所三年攻博期間,他對
佛教思想和佛教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有了較為正確的把握,對中國近現代佛教尤多思考。他的這篇論文,從近現代中國多元文化競爭、佛教復興的複雜背景和中國儒佛關係的歷史脈絡著眼,觀察佛教中的以佛攝儒現象,採取一般與個別、史料引用與評述相結合的方法,主要通過楊文會、太虛、歐陽漸、印光、印順、王恩洋、袁煥仙等有關代表人物以佛攝儒思想的分析,對百餘年來的以佛攝儒現象作了系統深入的研究。文章對以佛攝儒之淵源的追溯,對近現代以佛攝儒的歷史文化原因的分析,對各家以佛攝儒思想的同異之辨別,對近現代以佛攝儒特色的總結,都有理有據,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儘管文章還未能包羅盡現代所有的以佛攝儒之說,有待於作進一步的補充研究,但已經從整體上準確把握了近現代以佛攝儒運動的基本狀況,揭示了其實質,對其在中國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作了公允評價,是一篇有價值的學術論文。
以佛攝儒,是中國佛教圓融性格的突出表現。圓融精神,為中國佛教的傳統之一,它使中國佛教具有十分開放的文化心態,不但以佛攝儒,而且以佛攝西方文化,以佛攝科學,以佛圓融全球文化。在全球經濟文化日趨一體化的21世紀,中國佛教的這種圓融精神,對於促進東西方文化的融合、整合,促進世界和平,很有價值。西方學者湯因比等認為:大乘佛教最有資格成為把全人類聯結為一體的紐帶。認真研究中國佛教的圓融傳統,繼承其積極因素,對於佛教乃至整個社會文化的建設,都會有所啟迪。從這一角度看,李遠傑博士的這篇論文,不無參考價值、現實意義。
陳 兵
2002年3月於四川大學竹林村

目錄


導 言
一、問題的提出與論題的意義
二、研究之任務與方法
第一篇 中國古代以佛攝儒思想
一、古代以佛攝儒的探索期
二、古代以佛攝儒的初成期
三、古代以佛攝儒的成熟期
四、結 語
第二篇 近現代以佛攝儒社會文化背景
一、近現代社會的嬗變與傳統文化的衰落
二、近現代佛教之復興
三、佛教的革新與近現代特質
四、結 語
第三篇 現代以佛攝儒主要內容與特色
一、楊仁山的以佛攝儒思想
二、歐陽漸的以佛攝儒思想
三、太虛的以佛攝儒思想
四、印光的以佛攝儒思想
五、王恩洋的以佛攝儒思想
六、印順的以佛攝儒思想
七、以佛攝儒蔚然成風
(一)虛雲、諦閒、圓瑛的以佛攝儒思想
(二)袁煥仙、南懷瑾的融合佛儒思想
(三)佛學新銳新思想及現代新儒家的崛起
八、結語:現代以佛攝儒的總特色
(一)現代以佛攝儒對古代的繼承
(二)現代以佛攝儒對古代的突破更新
(三)現代以佛攝儒思想的演進與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