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迎恩橋
揚州漕河路延伸工程中,發掘出宋大城北門瓮城遺址,使得鳳凰橋街中段石橋凸現於老街一側。該橋雖小,其貌不揚,但名氣頗大,即迎恩橋,一般人呼之為鳳凰橋。據王振世《揚州覽勝錄》“迎恩橋”記載:
迎恩橋俗名鳳凰橋,出北門直北二里即至,東距高橋亦二里,東西跨草河,……舊有過橋亭,雕檐峻宇,出沒雲霞,上可結駟,下可方舟。清高宗南巡,臨幸北郊,此橋為翠華所經之路。各官商於橋前建迎恩亭迎鑾於此,故名曰迎恩橋。今橋猶存,形制非舊,迎橋亭已毀。
對照清末《揚州府治城圖》,迎恩橋西南近處有一橋方是鳳凰橋,跨小迎恩河東西,又稱小迎恩橋,因兩橋相近,被人統稱為鳳凰橋。由迎恩橋直行而西,即邗上農桑,杏花村舍故址。
李斗《揚州畫舫錄》卷一“草河錄”(上)記有辛未年(1751)乾隆南巡揚州,地方士紳“華祝迎恩”盛況:
自高橋至硯池之市河故道,辛未浚深,兩岸設檔點景,名其景曰“華祝迎恩”,故又謂之迎恩河。
自高橋起至迎恩亭止,兩岸排列檔子(以板牆蒲包堆砌);淮南北三十總商分工派段,恭設香亭,奏樂演戲,迎鑾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