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包圍城市[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創立的革命道路]

農村包圍城市[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創立的革命道路]

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來的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總戰略。其基本內容是,中國民主革命首先在敵人統治力量比較薄弱的農村,發動農民武裝起義,建立人民軍隊,建立革命根據地,把武裝鬥爭、土地革命、建立政權結合起來,使之建成支持長期革命戰爭的戰略基地。依託根據地積累發展革命力量,隨著革命戰爭、人民武裝和根據地的發展,逐步造成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態勢,最後奪取全國勝利。

基本信息

理論體系

農村包圍城市[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創立的革命道路] 農村包圍城市[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創立的革命道路]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的這條革命道路,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戰爭史上僅有的,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暴力革命的學說:

1、創立了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戰爭首先把主要戰略方向指向農村的理論和鬥爭藝術。

2、成功地解決了依託根據地積累、發展革命力量的問題。隨著根據地的發展、擴建,革命力量不斷得以發展、壯大。

3、解決了以農民為主體發展革命軍隊、進行革命戰爭的問題。解放了的廣大翻身農民,為保衛自己的利益,踴躍參軍、支前。中國革命戰爭,實質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戰爭。

4、成功地解決了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發展的問題。

農村包圍城市[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創立的革命道路] 農村包圍城市[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創立的革命道路]

那么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原因是什麼呢?

1、中國特色的城鄉關係,即中國的城市不能完全統治農村,廣大的人力物力在農村。

2、農村可以離開城市而相對獨立存在。

3、地方性農業經濟占主導地位,沒有形成統一的資本主義經濟。

4、統治集團的不統一和矛盾衝突,為農村革命提供機遇。

5、已經有了新的政黨和革命的軍隊和人民,有了戰勝敵人的基本力量。

6、總之,是由中國的具體國情所決定的。

形成過程

從1927年10月到1930年1月,毛澤東在總結井岡山和其他革命根據地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先後撰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從理論上對中國革命的一些基本問題作了深刻論述,其中核心內容是關於農村革命根據地紅色政權存在與發展的原因和條件以及關於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標誌著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論的基本形成。

1930年9月中旬,攻打長沙失利,紅一方面軍總前委書記兼總政委毛澤東率前委機關30人、警衛連130人,從長沙白田鋪出發,傍晚到達株洲。毛澤東、古柏駐紮在港口街一竹器店、朱德、彭德懷駐紮在恆和藥號和志新昌布店。毛澤東等當晚在中正街(現解放街)“協豐長“綢布店召開了總前委擴大會議,做出“撤回江西、進攻吉安”的正確決策,扭轉了中國革命又一次嚴重危機。此為共產黨第一次確立放棄攻打城市,優先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方針。

1936年到1939年,毛澤東先後發表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新階段》、《戰爭和戰略問題》、《〈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等理論著作,從中國革命的基本規律、特點和主要形式,從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方面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理論,標誌著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論的成熟。

1.

從1927年10月到1930年1月,毛澤東在總結井岡山和其他革命根據地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先後撰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從理論上對中國革命的一些基本問題作了深刻論述,其中核心內容是關於農村革命根據地紅色政權存在與發展的原因和條件以及關於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標誌著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論的基本形成。

2.

1930年9月中旬,攻打長沙失利,紅一方面軍總前委書記兼總政委毛澤東率前委機關30人、警衛連130人,從長沙白田鋪出發,傍晚到達株洲。毛澤東、古柏駐紮在港口街一竹器店、朱德、彭德懷駐紮在恆和藥號和志新昌布店。毛澤東等當晚在中正街(現解放街)“協豐長“綢布店召開了總前委擴大會議,做出“撤回江西、進攻吉安”的正確決策,扭轉了中國革命又一次嚴重危機。此為共產黨第一次確立放棄攻打城市,優先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方針。

3.

1936年到1939年,毛澤東先後發表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新階段》、《戰爭和戰略問題》、《〈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等理論著作,從中國革命的基本規律、特點和主要形式,從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方面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理論,標誌著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論的成熟。

意義

歷史性

1、成功地解決了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發展的問題。隨著根據地的擴大,人民武裝隨之擴大,並由游擊隊向正規軍發展,從而解決了由游擊戰向運動戰、正規戰發展的問題。中國人民和人民軍隊,在中國共產黨、毛澤東的領導下,長期堅持、堅決按照這條革命道路指引的方向,發展根據地和革命戰爭,開展各種革命運動,經過二十多年艱苦卓絕的鬥爭,到 1949年,終於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國的統治,奪取了全國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農村包圍城市[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創立的革命道路] 農村包圍城市[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創立的革命道路]

2、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的革命道路,也是中國革命能夠成功的唯一正確的革命道路。它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關於中國革命戰爭和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經驗總結,它正確地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

3、是毛澤東思想的閃光點,是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打破思想禁錮和教條主義的束縛,將中國的革命實際情況同馬列主義銜接的表現,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就之一。

4、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世界範圍內的共產主義運動開闢了新的道路,並為其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的民主革命提供了榜樣。它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列主義關於武裝奪取政權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典範,標誌著毛澤東思想的形成。

5、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發展道路的理論,貫穿的基本思想是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自己的路,這對於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具有啟迪意義。 並運用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暴力革命的學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的解放鬥爭提供了重要經驗,中國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他們爭取解放的信心和鬥志。

現實性

農村包圍城市[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創立的革命道路] 農村包圍城市[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創立的革命道路]

農村包圍城市表面上看很怪異,實際上卻有很多精妙之處,它在當時促使中國革命的成功,在當今社會同樣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首先是創新意識。農村包圍城市這一理論本身是一種創新。創新意識可以說是社會前進的動力所在。在國家政策上,從一國兩制,三個代表到和諧社會,一系列新理論的提出保證了我國快速健康的發展。

第二便是一切從事物的實際情況出發。注意一下我們國家這些年的發展狀況,我們不得不佩服黨和國家領導人做事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的英明。改革開放幾十年來,我們國家逐漸開放了市場,努力融入世界經濟體制中,使我國企業競爭力增強,經濟高速發展,造就了今天欣欣向榮的局面。以經濟發展為中心,制定出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政策,使得我們國家在一條獨特的道路上快速前進,這是一條以前沒有國家走過的卻適合我國的道路。

第三就是極為重要的農民問題。我國幾千年來都是農業大國,農民一直占我國人口大多數,重視農民才能保證國家的穩定。農村包圍城市就是意識到了農民問題的關鍵性,使中國共產黨贏得了廣泛的民眾基礎,讓農民發揮出其巨大的潛力。國家仍在不余遺力地解決農民問題,科技上雜交水稻的套用使農業增產,政策上又免稅,下鄉扶貧,允許農民進城打工,以使廣大農民能夠富裕起來。但如今很多農民的收入仍然偏低,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已開發國家農業的高科技化應該是我們前進的方向,這將有助於農民問題的解決。

由此可見,農村包圍城市不僅僅在歷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在今天,仍然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各個領域其現實意義將是深刻而久遠的。

毛澤東同志在分析了近代中國的具體實際後,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 的革命發展道路。在從具體實際出發,獨闢蹊徑的中國特色革命方針的指引下,我國取得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偉大勝利。現當代,在當今社會主義中國,這個革命史上偉大的創造對於我們依然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舊社會層面來講,該理論可以更好地指引我們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更好地促進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更好地加快“三農問題”的解決。

借鑑性

農村包圍城市[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創立的革命道路] 農村包圍城市[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創立的革命道路]

農村包圍城市這一戰略原則起源於中國古代兵書中的避實擊虛。著名的圍魏救趙就是出自這一戰略原則。不過,這一戰略原則的意義卻遠遠超出了避實擊虛的範疇。它還包含了保存有生力量、以面制點、戰略轉移和地緣經濟等戰略意義,對今天經濟建設、經營管理有一定指導意義。

1.讓處於劣勢地位的隊伍保持有生力量。處於弱勢地位的競爭者如果只會跟強勢企業進行不自量力的對抗,結果就是覆滅。毛澤東主席形象的稱之為:“叫花子與龍王爺比寶”。

2.改變敵我力量對比。市場競爭的實質是競爭企業之間的力量對比的改變,這是主導企業競爭的標本力量。

3.戰略性轉移。 戰略性轉移即可以轉移到具有發展潛力的成長型市場、也可以轉移到競爭相對不激烈的完全競爭市場、當然也可以開創尚未開發的具有消費潛力和購買力的新興市場,這一切將取決於你所處的具體消費環境和實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