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辨名政論
《史記》商鞅見孝公,以為鞅說之以帝王道,公曰“安得待數十百年”;以伯說之,欲而未能;以強國之術說之,而公甚歡也。似雲強國非帝王之道,又若雲帝王之道必成於數十百年。余愈恐後之為政者,舍強國富人,而別求帝王之道,則潰潰然無指歸矣,請榷而論之。且君道無定名,便國利人,則君之道也。然予所謂鞅之政,必可以強國富人也,而鞅之《傳》曰:“令不十年而人大悅,家給而人足,怯私鬥而勇公戰。”予則不知皇帝王伯,舍此何為君道也?且帝如軒轅、虞舜乎,斬蚩尤而格有苗,是不欲強其國歟?王如夏啟、周文乎,滅有扈而伐有崇,是不欲強其國歟?伯如齊桓、晉文乎,修內政而蒐被廬,是不欲強其國歟?況秦之患者六國,若不先富其人而強其國,又可以高枕無為而成君道歟?況皇帝王伯,同位而異名者也,孰謂皇帝之名優乎哉,王伯之名劣乎哉?君人者當務乎道適時,不務乎名飾位也。故舍名而就時者日昌,舍時而就名者日亡。宋襄之亡,慕伯之名而失時者;徐偃之亡,慕仁之名而失時者;魯隱之亡,慕讓之名而失時者。若使秦居六國之衡,不先富人強國,而別求皇帝王伯之道,予謂就帝王之名而失時者,又安得君於天下乎?嗚呼!天地不分於皇人、帝人、王人、伯人,政利於人皆君也。秦始可以弱其國而有天下,皇矣乎?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又曰:“既庶矣,繼曰富之。”若此,則夫子之政,亦先強國富人也。庸可謂夫子之道,非帝王之道歟?又曰:“如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若如此,又不可謂帝王之道必成於數十百年也。或曰:“子云‘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百年亦可勝殘去殺矣’,如此,則帝王之道,久而成者也。”予又不知其然矣。且堯之有道乎?生丹朱焉。舜之有道乎?生商均焉。則堯之道,宜成於朱也;舜之道,宜成乎均也。又何堯、舜之道,末成於身,而不成於朱、均之世也?且危邦之人思治,甚於飢人之思食也,若以數十百年之道導危邦,是猶強柔嘉之食,遠其期而給飢人,邦危人飢,此何以安之乎?飽之乎?予故曰政有富生人強國家,皆安得不謂之君道也,不知皇帝王伯之名升降也,又不知數十百年而成何待也。
作者簡介
牛僧孺(780--848),字思黯,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貞元二十一年(805)登進士第,元和三年(808)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對策第一,授伊闕尉。以對策直言時政,久不調。後除河南尉,遷監察御史,歷禮部、考功員外郎、庫部郎中知制誥、御史中丞、戶部侍郎。長慶三年拜相。寶曆初,出為武昌軍節度使。大和四年,復相;六年,出鎮淮南。開成二年,為東都留守,征拜左僕射,復出鎮襄州,累進司徒。會昌中,李德裕用事。罷為太子少師,復留守東都。三貶為循州長史。宣宗即位,量移衡、汝二州長史,復遷太子少師。卒。僧孺與令狐楚、李家閔突厚,史稱“牛黨”,與李德裕黨交惡,史稱“牛李黨爭”。著有《玄怪錄》(一作《幽怪錄》)十卷。今存殘本。《全唐詩》存詩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