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襄

冒襄

冒襄(1611年4月27日-1693年12月31日),字辟疆,號巢民,一號朴庵,又號朴巢,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南直隸揚州府泰州如皋縣(今江蘇如皋)人。康熙三十二年,卒,年八十有三,私謚潛孝先生。冒襄一生著述頗豐,傳世的有《先世前征錄》、《朴巢詩文集》、《岕茶匯抄》、《水繪園詩文集》、《影梅庵憶語》、《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師友詩文同人集》等。其中《影梅庵憶語》洋洋四千言,回憶了他和董小宛纏綿悱惻的愛情生活,是我國憶語體文字的鼻祖。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冒襄 冒襄

冒襄,字辟疆,南直隸揚州府泰州如皋縣人,生於明萬曆三十九年三月十五日(1611年4月27日)。冒襄出生在一個世代仕宦之家,幼年隨祖父在任所讀書,14歲就刊刻詩集《香儷園偶存》,文苑巨擘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期望他“點綴盛明一代詩文之景運”。撰《巢民詩集》8卷,《文集》6卷,《影梅庵憶語》1卷,另輯《同人集》12冊。明清時期,如皋城裡的冒氏家族人才輩出,是當地的名門望族,也是一個文化世家。 當時的明王朝已成潰亂之勢,東北在清兵的鐵蹄之下,川陝湖廣是“流寇”馳騁的戰場,而江浙一帶的士大夫依然過著宴安鴆毒、驕奢淫逸的生活。秦淮河畔,妓家所居的河房開宴沿賓,樽酒不空,歌姬的翡翠鴛鴦與書生的烏巾紫裘相交錯,文採風流,盛於一時。辟疆也沾染了一般豪貴子弟的浪漫風習。一方面,他年少氣盛,顧盼自雄,主持清議,矯激抗俗,喜談經世大務,懷抱著報效國家的壯志;另一方面,又留戀青溪白石之勝,名姬駿馬之游,過著腦滿腸肥的公子哥兒的生活。

《清史稿》 冒襄傳

冒襄,字辟疆,別號巢民,如皋人。父起宗,明副使。襄十歲能詩,董其昌為作序。崇禎壬午副榜貢生,當授推官,會亂作,遂不出。與桐城方以智、宜興陳貞慧、商丘侯方域,並稱“四公子”。襄少年負盛氣,才特高,尤能傾動人。嘗置酒桃葉渡,會六君子諸孤,一時名士鹹集。酒酣,輒發狂悲歌,訾詈懷寧阮大鋮,大鋮故奄黨也。時金陵歌舞諸部,以懷寧為冠,歌詞皆出大鋮。大鋮欲自結諸社人,令歌者來,襄與客且罵且稱善,大鋮聞之益恨。甲申黨獄興,襄賴救僅免。家故有園池亭館之勝,歸益喜客,招致無虛日,家自此中落,怡然不悔也。襄既隱居不出,名益盛。督撫以監軍薦,御史以人才薦,皆以親老辭。康熙中,復以山林隱逸及博學鴻詞薦,亦不就。著述甚富,行世者,有先世前徽錄,六十年師友詩文同人集,朴巢詩文集,水繪園詩文集。書法絕妙,喜作擘“白大”字,人皆藏弆珍之。康熙三十二年十二月五日(1693年12月31日),卒,年八十有三。私謚潛孝先生。

懷才不遇

冒襄坐像 冒襄坐像

冒襄在1627年-1642年間,六次去南京鄉試,六次落第,僅兩次中副榜,連舉人也未撈到。他深感懷才不遇。明代自萬曆以來已江河日下,特別是太監弄權,朝綱傾頹,已達登峰造極。面對這種危亡局勢,一般在正義感的知識分子怎不憂心如焚呢?1636年,冒襄與張明弼結盟,參加復社,同陳貞慧、方以智、侯朝宗過從甚密,人稱“四公子”。他們年齡相仿,意氣相投,或結伴同遊,或詩酒唱和,或抨擊閹黨,或議論朝政,希望改革政治,挽救國家危亡。1639年由吳應箕起草、冒襄等復社140餘人具名的《留都防亂公揭》 ,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使得阮大鋮之流如過街老鼠。

逃難生活

冒襄 冒襄

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農民軍攻入北京,明亡;隨後,清兵入關,建立大清國。南京的明朝舊臣建立了弘光政權。閹黨餘孽阮大鋮投靠馬士英,當上了南明的兵部尚書兼副都御史,他要報復復社諸君子。正巧冒襄因風聞高傑將駐防如皋,舉家逃往南京。在南京,阮大鋮對冒襄遊說不成後,便派遣錦衣衛逮捕了他,直至第二年,馬、阮逃離南京,始得脫離牢獄之災。還有一種說法是:他連夜逃往揚州,靠了史可法的蔭庇,才躲掉了這場災難。 公元1645年6月,如城抗清英雄陳君悅組織義兵抗拒清廷官吏。冒襄再次舉家逃往浙江鹽官。從夏至冬,輾轉顛沛,在馬鞍山“遇大兵,殺掠奇慘”,“僕婢殺掠者幾二十口,生平所蓄玩物及衣具,靡孑遺矣”。這一切在他思想上產生了激烈的變化,第二年他從鹽官回歸故里隱居。

不仕滿清

清兵平定全國後,降清的復社成員陳名夏曾從北京寫信給他,信中轉達了當權人物誇他是“天際朱霞,人中白鶴”,要“特薦”他。但冒襄以痼疾“堅辭”。康熙年間,清廷開“博學鴻儒科”,下詔征“山林隱逸”。冒襄也屬應徵之列,但他視之如敝履,堅辭不赴。這些都充分表現了他以明朝遺民自居,淡泊明志,決不仕清的心態和節操。與此同時,他緬懷亡友,收養東林、復社和江南抗清志士的遺孤。如在水繪園內增建碧落廬,以紀念明亡時絕食而死的好友戴建,即其一例。隨著歲月的流逝,冒襄已是垂垂暮年,生活窮困潦倒,只能靠賣字度日。他自述道:“獻歲八十,十年來火焚刃接,慘極古今!墓田丙舍,豪豪盡踞,以致四世一家,不能團聚。兩子罄竭,亦不能供犬馬之養;乃鬻宅移居,陋巷獨處,仍手不釋卷,笑傲自娛。每夜燈下寫蠅頭小楷數千,朝易米酒。”表達了他不事二姓的遺民心態,這一點是冒襄一生中最為閃光的地方。

文學著作

冒襄一生著述頗豐,傳世的有《先世前征錄》、《朴巢詩文集》、《水繪園詩文集》、《影梅庵憶語》、《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師友詩文同人集》等。其中《影梅庵憶語》洋洋四千言,回憶了他和董小宛纏綿悱惻的愛情生活,是我國憶語體文字的鼻祖。

書畫藝術

冒襄《湖北歸來圖》、《樵唱驚開圖》、《山光水色圖》《松壽圖》,現為金陵天渡樓收藏。

冒襄書畫作品-金陵天渡樓收藏系列 冒襄書畫作品-金陵天渡樓收藏系列


人物軼事

冒襄 冒襄

冒辟疆(1611-1693年),明萬曆三十九年三月十五日生,名襄,小名繩繩,字辟疆,號巢民,一號朴庵,又號朴巢,晚年自號醉茶老人,私謚潛孝先生。江蘇如皋人,現如城水繪園系冒氏故居。明末清初文學家,時與桐城方以智、宜興陳貞慧和商丘侯朝宗並稱“明末四公子”,享年83歲。

冒辟疆一生反清復明,著述頗豐,大節已有一代偉人毛澤東定論。據中央文獻出版社《毛澤東和他的秘書田家英》一書載,1942年1月8日,田家英在延安《解放日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從侯方域說起》的文章,毛澤東閱後很是賞識,特地找田談話說:“所謂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在民族氣節的要算冒辟疆,冒辟疆是比較著重實際的,清兵入關後,他就隱居山林,不事清朝,全節而終。”但冒氏和他的前輩唐伯虎等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一樣,個性風流倜儻,不拘小節,時有“東南秀影”和“人如好女”之名,其婚姻和情愛生活也是極具傳奇色彩的,這在當時來說亦無可厚非。據筆者考證,冒辟疆一生除“露水夫妻”外,有文獻可考的就有10多位女性與他有過情愛關係。(周高潮/文)

蘇元芳

冒辟疆19歲成婚,明崇禎二年(1629年),娶中書舍人蘇文韓的三女兒蘇元芳(“芳”亦作“貞”)為妻,後生二男一女。蘇氏為荊(湖北)人,據傳長冒兩歲,為冒氏祖父冒夢齡任江西會昌縣令時與蘇文韓訂下的“娃娃親”,當時冒氏才3歲。蘇氏能畫,有畫作存世。

王節

與冒辟疆最早發生“婚外情”的是秦淮歌妓王節。崇禎三年秋天,20歲的冒辟疆首次到南京秦淮河畔的國子監參加鄉試。十里秦淮南岸武定橋和鈔庫街之間的舊院,與貢院隔河相對,這裡南曲名妓雲集,是當時舉子們最喜歡去的地方。冒氏在這裡首先結交了“有姿色”名噪秦淮的“王家三胞胎”中的二妹王節娘。這段艷跡在冒氏的文友錫山黃傳祖《奉祝辟疆盟兄暨蘇夫人四十》一詞中曾有提及:“金陵握手錢郎席,王姬勸琖淹遙夕”,詞中的“王姬”即指王節。據余懷《板橋雜記》載,王氏後來從揚州顧不盈和王恆之。

李湘真

冒辟疆在與王節交往的同時,又結交了秦淮河桃葉渡上的另一位南曲名妓。李湘真,字雪衣,南曲中稱她為十生、李十娘。她長得娉婷娟好,肌膚如雪,人很慧巧,特別是一雙眼睛靈動有神,“既含睇兮又宜笑”,為另一版本的“秦淮八艷”中人。據載:冒氏在金陵時,在李十娘的“寒秀齋”淹留最久,是“冒公子的紅顏知己”。十娘平日自重聲價,常常稱病,不自妝飾。鴇母憐惜她,順從她的意願,亦時常婉言謝客。而對冒辟疆這樣的知己,十娘則是歡情自接,嬉怡妄倦。自崇禎三年至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冒辟疆先後6次赴金陵鄉試,都與李姬有交往,還向她學唱崑腔。崇禎十二年鄉試之前,學使倪三蘭出了30道時文題,讓考生在入闈前交稿。冒辟疆白天忙於應酬,利用午夜與十娘同寢之時,每日打一腹稿,一個月間,竟完成了30篇時文,社友們交口稱讚,十娘也非常欣賞。50多年後,冒氏在《和書雲先生已巳夏寓桃葉渡口即事感懷原韻》一詞中回憶自己年青時的“秦淮風流”往事時說:“寒秀齋深遠黛樓,十年酣臥此芳游。媚行煙視花難想,艷坐香熏月亦愁。朱雀銷魂迷歲祀,青溪絕代盡荒丘。名嬴薄倖忘前夢,何處從君說起頭。”

陳圓圓

據冒辟疆的詞友陳維崧(字其年)在《婦人集》中記載,崇禎十四年春天,冒氏途經蘇州,經同鄉許直推薦慕名去閶門外的橫塘寓所尋訪梨園名伶陳圓圓,陳為之演唱弋腔曲劇《紅梅》,冒在《影梅庵憶語》中贊道”咿呀啁哳之調,乃出之陳姬身回,如雲出岫,如珠在盤,令人慾仙欲死。“ 離別時冒牽陳姬之衣,訂下當年八月再見之約,當年秋天冒氏攜母馬恭人路過西湖”訊陳姬,則已為竇霍豪家掠去,聞之慘然。”後至閶門,失而復得再見陳圓圓,當面與圓圓訂下了“嫁娶之約”並相約來年擇日迎娶。可是到了第二年二月,冒再去訪陳時,發現陳十日前再次被當朝強權勢竇霍門下客強擄而去。冒悵惘無極,因為急父母之難而辜負陳圓圓,隨後返鄉。後陳被掠去京城欲獻給崇禎帝爭寵未果,隨後被當時的明遼東總兵吳三桂納為小妾。李自成進京後,陳又被李的大將劉宗敏掠去,惹得吳三桂“沖桂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否則“冒董姻緣”就要改成“冒陳姻緣”了。陳圓圓(1615?-1681年),名沅,字畹芬,常州武進(亦說為蘇州崑山)人,晚年入道門,法名寂靜,字玉庵,卒於雲南。圓圓本姓邢,因家貧從小被賣給陳家戲班,改姓陳,寓居南京秦淮,當時已是“聲甲天下之聲,色甲天下之色”的金陵名姬,與董小宛同為“秦淮八艷”之一。

董小宛

崇禎十五年十二月十五日,冒辟疆早前結識的陳圓圓的“姊妹”、原南京秦淮河上的南曲名妓董小宛從蘇州來到如城從良,開始冒氏將她安頓在“水繪園艷月樓”內闢為“別室”,第二年四月正式立為“如夫人”。這一年,小宛20歲,冒氏33歲。董小宛,名白,字宛君,一字青蓮,明天啟四年(1624年)生於南京(亦說為蘇州半塘街),“秦淮八艷”或“金陵八艷”之一,飲“針神曲聖”之譽,躋身“中國古代十大名廚”之列。據冒氏本人《影梅庵憶語》稱:她與冒氏在亂世中相伴9年,歿於清順治八年正月初二日,享年28歲,葬於如城南郊“影梅庵”側。但後世存疑較大,很可能在1645年(順治二年)在離亂之中死於清兵之手,時年22歲。董小宛一生無嗣。“冒董姻緣”是舊時才子佳人結合的典型,後世劇本和民間傳聞較多,至今不衰,茲不贅述。

冒襄半身像 冒襄半身像

董小宛(公元1624-1651年) ,名白,又字青蓮,南京人,因父母離異生活貧困而淪落青樓。她16歲時,已是芳名鵲起,與柳如是、李香君等同為“秦淮八艷”。1639年鄉試落第的冒襄與小宛偶爾在蘇州半塘相遇。她對冒襄一見傾心,連稱:“異人!異人!”雖然她多次向冒襄表示過傾慕,均未得到他的首肯。因為冒襄早已屬意吳門名妓陳圓圓,並於1641年“訂嫁娶之約”。次年冒襄第六次鄉試途經蘇州,重重訪陳圓圓時,已是人去樓空,加上科場失意,情緒沮喪到了極點。就在這年冬天,在柳如是的斡旋下,由錢謙益出面給小宛贖身,然後從半塘僱船送到如皋。次年春,冒董結成伉儷。小宛才藝出眾,能詩善畫,尤其擅長撫琴。今水明樓內的古琴,就是她當年心繫之物。

冒辟疆最早從方以智那裡聽說秦淮佳麗之中有位才色雙絕的董小宛。吳應箕、侯方域也都向辟疆嘖嘖稱道小宛。而小宛時時在名流宴集間,聽人講說冒辟疆,知道復社中有這樣一位負氣節而又風流自喜的高名才子。 崇禎十二年鄉試落第,冒辟疆聽說小宛住在半塘,便多次訪尋,小宛卻逗留在太湖洞庭山。蘇州歌姬沙九畹、楊漪炤名氣與小宛相當,辟疆便每天來往與沙、楊之間。在離開蘇州前,辟疆又前往董家,小宛醉臥在家,與辟疆相會於曲欄花下。辟疆見小宛秋波流轉,神韻天然,只是薄醉未消,懶慢不發一言。

崇禎十五年春,小宛從黃山歸來,母親去世,自己又受田弘遇搶奪佳麗的驚嚇,患了重病,閉門不出。辟疆到時小宛已奄奄一息。小宛支撐著起身,牽著他的手說:“我十八天來昏沉沉如在夢中。今天一見到君,便覺神怡氣旺。”她吩咐家人具辦酒菜,與辟疆在床前對飲。辟疆好幾次要告別,小宛都苦留辟疆。在與冒辟疆的戀愛嫁娶中,董小宛處處主動,煥發出嚮往自由、尋覓真情的個性光彩;而冒辟疆事事舉步躊躇,顯露出一個大家公子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格弱點。

冒襄 冒襄

小宛入冒氏之門後,與冒家上下相處極其和諧。馬恭人(辟疆母)和蘇元芳(辟疆妻)特別喜歡小宛,而小宛也很恭敬順從。閒暇時,小宛與辟疆常坐在畫苑書房中,潑墨揮毫,賞花品茗,評論山水,鑑別金石。小宛初進冒家,見董其昌仿鍾繇筆意為辟疆書寫的《月賦》,非常喜愛,著意臨摹。接著到處找鍾繇的字帖。後來覺得鍾繇的字型稍稍偏瘦,又看到他的《戎輅表》將她推崇的關羽稱為賊將,便廢鍾帖而改學曹娥碑,每天幾千字,從不錯漏。小宛曾替辟疆給親戚朋友書寫小楷扇面,也為蘇元芳登記柴米油鹽的用項及銀錢出入。小宛畫的小叢寒樹,筆墨楚楚動人。15歲時作品《彩蝶圖》現收藏在無錫市博物館,上有她的題詞,到如皋後,她保持著對繪畫的特殊愛好,時時展玩新得長卷小軸或家中舊藏。後來逃難途中,仍把書畫藏品捆載起來,隨身帶走。小宛最令人心折的,是把瑣碎的日常生活過得浪漫美麗,饒有情致。小宛天性淡泊,不嗜好肥美甘甜的食物。用一小壺芥茶溫淘米飯,再佐以一兩碟水菜香豉,就是她的一餐。辟疆卻喜歡甜食、海味和臘制熏制的食品。小宛為他製作的美食鮮潔可口,花樣繁多。她不僅在中間加上適量的食鹽和酸梅調味,還採漬初放的有色有香的花蕊,將花汁滲融到香露中。這樣制出的花露入口噴鼻,世上少有。其中最鮮美的是秋海棠露。海棠本無香味,而小宛做的秋海棠露獨獨是露凝香發。酒後,用白瓷杯盛出幾十種花露,不要說用口品嘗,單那五色浮動,奇香四溢,就足以消渴解酲。小宛醃製的鹹菜能使黃者如蠟,綠者如翠。各色野菜一經她手都有一種異香絕味。她做的火肉有松柏之味,風魚有麂鹿之味,醉蛤如桃花,松蝦如龍鬚,油鯧如鱘魚,烘兔酥雞如餅餌,一匕一臠,妙不可言。小宛經常研究食譜,看到哪裡有奇異的風味就去訪求它的製作方法。人們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她的發明,因此,它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和“東坡肉”相映成趣。小宛還善於製作糖點,她在秦淮時曾用芝麻、炒麵、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為原料製成酥糖,切成長五分、寬三分、厚一分的方塊,這種酥糖外黃內酥,甜而不膩,人們稱為“董糖”,的揚州名點灌香董糖(也叫寸金董糖)、卷酥董糖(也叫芝麻酥糖)和如皋水明樓牌董糖都是名揚海內的土特產。

歌妓都能豪飲。崇禎十五年,鑾江汪汝為在江口梅花亭宴請辟疆和小宛。也許是洶湧的長江白浪激發起小宛的豪情逸致,她“轟飲巨叵羅,觴政明肅,一時在座諸妓,皆頹唐潰逸”。這種情景辟疆只見過一次。因為小宛見辟疆飲酒很少,量不勝蕉葉,也就不怎么喝。在喝茶方面,小宛和辟疆都愛喝芥片。這種芥片煮好後有一股嬰兒肉香。煮茶當然是小宛的拿手好戲。他們常常是一人一壺,在花前月下默默相對,細細品嘗茶的色香性情。

月色如水,最為小宛所傾心。夏夜納涼,小宛喜歡與辟疆的兩個小孩背誦唐人詠月及流螢、紈扇詩。為領略月色之美,她常隨著月亮的升沉移動几榻。半夜回到室內,她仍要推開窗戶,讓月光徘徊於枕簟之間。月亮西去,她又捲起簾櫳,倚窗而望,戀戀不捨,反覆迴環地念誦李賀的詩句“月漉漉,波煙玉”。小宛曾對辟疆說:“我書寫謝莊的《月賦》,見古人厭晨歡,樂宵宴。這是因為夜之時逸,月之氣靜,碧海青天,霜縞冰靜,比起赤日紅塵,兩者有仙凡之別。人生攘攘,至夜不休。有的人在月亮出來以前,已呼呼大睡,沒有福氣消受桂華露影。我和你一年四季當中,都愛領略這皎潔月色,仙路禪關也就在靜中打通。”小宛就是這樣在自然平實的日常生活中領略精微雅致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脫和清澄的詩意人生。

冒襄 冒襄

小宛和辟疆都喜歡靜坐香閣,細品名香。小宛最珍愛東莞人視為絕品的“女兒香”。小宛使用沉香的方法和俗人不同。俗人是把沉香放在火上燒,煙撲油膩,須臾即滅。不僅體察不到香的性情,而且煙氣沾染上襟袖還帶有焦腥味。小宛採用的是隔紗燃香法,講究品香時的情調。寒夜小室,玉幃四垂,點燃兩三枝紅燭,在幾隻宣德爐內燃沉香,靜參鼻觀,就好像進入了蕊珠眾香深處。

李自成攻占北京,清兵入關南下,江南一帶燃起熊熊戰火。清軍肆虐無忌,冒家險遭塗毒,家產丟得一乾二淨。小宛隨夫一路南逃。順治五年的七夕那天,小宛看見天上的流霞,忽然有了興致,要摹天上流霞製作一對金釧。她叫辟疆寫了“乞巧”和“覆祥”的字樣,鐫摹在金釧上。這對製作精妙的黃跳脫在第二年七月忽然從中斷開。他們又重新做了一對,辟疆寫了“比翼”、“連理”四個字鐫上去。足見董小宛是把這對金釧兒看作愛情的信物。小宛最愛晚菊。有個朋友送給冒辟疆幾盆名為“剪桃紅”的菊花,花繁而厚,葉碧如染,濃條婀娜。小宛見到“剪桃紅”,非常喜愛,特意將花放在床邊。每天晚上,高燒綠燭,用白色屏風圍起三面,放一張小椅子在花間,調整好菊花,讓菊影具有參橫妙麗之態,然後身入花間,使人在菊中,菊與人都在影中,此情此景,淡秀如畫。在董小宛的生命最後時刻,她還叫冒辟疆把“剪桃紅”搬到床前給她看枝葉是否茂盛,可有蟲害。小宛和辟疆曾住嘉興海鹽水繪閣。她在南北湖畔雞籠山上面對暮春淒涼景致,感嘆江河破碎,一家流離,淚葬殘花。據說《紅樓夢》林黛玉葬花即改編自小宛葬花。

日子剛剛安穩不久,冒辟疆又病了兩次。一次是胃病下血,水米不進,董小宛在酷暑中熬藥煎湯,緊伴枕邊照料了六十個晝夜;第二次是背上生疽,疼痛難忍,不能仰臥,小宛就夜夜抱著丈夫,讓他靠在自己身上安寢,自己則坐著睡了整整一百天。 辟疆說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小宛共處的九年中享盡。艱難的生活中,飲食已是難飽,小宛的身體又十分虛弱,加上照顧辟疆連續幾場大病,使得小宛身體頃刻間垮了下來,連續二十多天喝不進一口水。由於體質已極度虧虛,冒家多方請來名醫診治,終難湊效。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正月初二,在冒辟疆通徹心扉的哀哭聲中,小宛仙逝,年僅28歲。臨終之時,她手中緊握著冒辟疆鐫有“比翼”、“連理”四字的那對金釧。 冒家上下恍惚傷痛,葬之於如皋影梅庵。歷代文人多有憑弔。

清道光以後有人妄言小宛當年未死,被洪承疇計取,送入皇宮,以博帝歡,得順治寵愛,辟疆恐懼,謊稱小宛已死,其實董鄂妃即董小宛,全屬虛談。董小宛死時28歲,順治才14歲,小宛與辟疆崇尚氣節,誓死不肯降清。小宛厭惡宮廷的奢侈生活,何況滿漢不通婚,小宛無入宮邀寵之理。順治所忠愛的是棟鄂妃也非董鄂妃。棟鄂妃武臣鄂碩之女。18歲入宮(而小宛19歲嫁辟疆)。棟鄂妃生得美慧異常,且端靜溫柔,寵冠後宮。順治十三年8月冊為賢妃,12月進為貴妃。順治與她形影不離,賦詩作畫,研究佛法。順治十七年棟鄂妃的兒子不滿百日夭折。她悲傷過度,不久也得病死去。順治帝追封她為端敬皇后,罷朝五日,治喪禮儀碑極隆重。至於傳說順治因董小宛之死看破紅塵到五台山出家更是謬傳。

董小宛從名妓到賢妾,清宮有四大疑案,第一個是順治出家,據說順治出家是為了一個漢族女子——董小宛。而董小宛原又本是大名士冒辟疆的小妾,據說冒辟疆因順治從他手中奪走董小宛而悲痛欲絕。說道:“夢幻塵緣,傷心情動,鶯鶯遠去,盼盼樓空。倩女離魂,萍蹤莫問。揚鉤海畔,誰證前盟;把臂林邊,難忘往事。金蓮舞后,玉樹歌余,桃對無蹤,柳枝何處?嗟嗟,萍隨水,水隨風,萍枯水盡;幻即空,空即色,幻滅全靈。能所雙忘,色空並遣;長歌寄意,缺月難圓。” 並寫下了一閡《金人捧露盤詞》,寄託悲思。

冒襄 冒襄

但疑案畢竟是疑案,真實的情況卻與之頗有出入。

蘇州城外有條半塘河,河水清緩;兩岸風景秀麗宜人,在出城不遠的河畔有一座不知名的小山,山上竹林幽幽,靜如世外桃源。山邊原本沒有人家,只有三兩座簡易的亭子,供來此清心的遊人休息。後來這裡築起了一座小樓,樓雖不大,卻修得別致典雅,樓中住著一對母女和幾個傳婢。這母女倆日子似乎過得十分悠閒,每日裡沉醉於山水間,看片石孤雲,流水落花,累了便在院中花亭里彈琴吟詩,品茗對弈,似乎不為生計所累。是誰家的女眷有這份閒情逸意呢?她們本是城內“董家繡莊”的女主人和千金小姐。“董家繡莊”是蘇州小有名氣的一家蘇繡繡莊,因活計做得精細,所以生意一直興隆。董家是蘇繡世家,到這一代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別看刺繡屬於工藝製造行業,可十分接近於繪畫藝術,所以董家還頗有幾分書香氣息。女主人白氏是一個老秀才的獨生女兒,老秀才平生不得志,只好把滿腹經綸傳給了女兒。白氏為董家生了個千金,為寄夫妻融洽之情,取名白,號青蓮,小閨女不但模樣兒俊秀,腦子還十分靈慧,父母視如至寶,悉心教她詩文書畫、針線女紅,一心想調教出一個才德具全的姑娘。

這本是個美滿幸福的家庭,不料天有不測風雲,董白十三歲那年,父親在暑天患上了暴痢,藥不湊效,不久便撒手人寰。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將董白母女打擊得心神憔悴,料理完丈夫的後事,白氏不願在城中的舊宅中繼續住下去,睹物思人,倍感悲傷;於是花了一筆錢,在半塘河濱築下了幽室,帶著女兒隱居其中,過一種與世相隔的恬淡生活,繡莊的事則全委託夥計去掌管。兩年時光在不知不覺中淡淡流走了,此時已是明朝末年。朝廷腐敗,梟雄四起,天下陷入戰亂之中。到了崇禎九年,亂象已迫近蘇州,人們不由得惶惶不安,白氏也打算關閉繡莊的生意,收回資金以備隨時逃難。誰知繡莊夥計一算帳,不但沒有銀兩剩餘,反而在外面欠下了上千兩銀子的帳。分明是夥計從中搗鬼,白氏又無法把握,又氣又急,終於病倒在床。母親倒下,繡莊破產,債務壓頭,生活的重擔猛地壓到了十五歲的董白身上,她仿佛從雲端跌入了冰窖,一時間無法睜開眼睛。

龐大的債務能拖則拖,母親的醫藥費用卻迫在眉睫。從小隨母親隱居世外的董白已養成一副孤高自傲的性格,那裡肯低三下四地向人借貸。一急之下使出下策,答應了別人的引薦,來到南京秦淮河畔的畫舫中賣藝,改名小宛。董小宛秀麗的容貌,超塵脫俗的氣質使她很快就在秦淮河出了名。為生活所迫,她不得不屈意賣笑,但她那清高的脾氣有時不免露了出來,得罪了一些庸俗的客人,然而卻贏得了一些高潔之士的欣賞。董小宛孤芳自賞,自憐自愛,決不肯任憑客人擺布,如此一來,影響了鴇母的進帳,鴇母自然對她冷嘲熱諷,董小宛郁怒之下,一跺腳離開南京,回到了蘇州。可家中母親依然躺在病床上,離不開請醫吃藥,一些債主聽說董小宛回了家,也紛紛上門催債,董小宛無力應付,只好重操舊業,索性將自己賣到半塘的妓院,賣笑、陪酒、陪客人出遊。

冒襄 冒襄

在半塘,董小宛依然抱定不賣身的初衷,而為了生存,她不得不壓抑住自己的那份清高,把一份毫無實際內容的媚笑賣給客人。倒是有一種客人,既有閒情、閒暇,又有足夠的財力,便能帶上箇中意的青樓女游山逛水,享受自然風情。對陪客出遊,董小宛是最有興趣的,雖說那些能有此雅舉的多是上了年紀的人,可那時董小宛醉心於山水之間,並不覺得白髮雅士有可憎之處。在旖旎風光的襯托下,她也容易涌動柔情,而真心真意地給客人以嬌媚嬌笑。因此,她三番五次地受客人之邀,游太湖、登黃山、泛舟西湖,一去就是十天半月。就在董小宛離開秦淮河不久,卻有一公子慕名到秦淮河去尋訪她,那位公子就是冒辟疆。這冒辟疆出身於官宦之家,雖無功名,卻胸懷大志,富有正義。天啟年間,閹黨魏忠賢陰謀弄權,惑亂朝綱,冒辟疆聯合一批有志之士結社金陵,伸張正義,其中較有名的是“四公子”。“四公子”分別是陳貞慧、方密之、侯方域、冒辟疆,皆年少有才之士。無奈終因勢弱力薄,不但未成氣候,還慘遭閹黨摧折,冒辟疆雖免於難,但前途深受影響,只好暫時寄情于山水聲色之中。

這年的秋天,二十九歲的冒辟疆來南京參加鄉試。說起鄉試,冒辟疆已參加過三次,憑他的才學早該中舉,可在應試作文中,本應循規蹈矩,就經解經,他卻要聯繫時勢,針砭政局,自然違背了主考官的要求,所以屢試屢敗。此次應試他也並不打算改變自己的風格,只看能否遇上個有眼力的主考官,否則就任其落第。與冒辟疆抱著同樣心情來應試的還有他的好友方密之,兩人全不把考試放在心上,見考前有點空暇,便相約往秦淮河去散心。方密之早聽人說起秦淮河來了個冰清玉潔的“冷美人”董小宛,在青樓女子中別樹一格,正合方密之等人的口味,因而與冒辟疆兩人特意前往造訪,不料董小宛卻已睹氣離開了秦淮河。後來鄉試發榜,冒辟疆又一如既往地名落孫山,他沒有失望。只是暗嘆自己生不逢時,收拾了行裝,便轉往蘇州閒遊去也。在蘇州,冒辟疆一邊訪勝探幽,一邊打聽董小宛的下落,得知她已在半塘待客,便又興致勃勃地專程拜訪。偏不湊巧,董小宛已受人之邀游太湖去了。之後又接連去了好幾次,都無緣見到董小宛,直到準備離開蘇州的前夕,沒抱多大希望地來到半塘,卻終於得以與她相晤。這是一個深秋的寒夜,董小宛剛剛參加酒宴歸來,正微帶醉意斜倚在床頭。見來了客人,她想掙扎著起身,無奈酒力未散,坐起來都有些搖晃。冒辟疆見狀忙勸她不必多禮,讓傳婢在小宛床頭擺了個坐凳,便在她身邊坐了下來。冒辟疆自我介紹後,董小宛稱讚說:“早聞‘四公子’大名,心中傾佩已久!”臉上果然露出欣喜的神色。冒辟疆沒想到一個風塵女子竟然對他們這劻扶正義的行為大感興趣,不由得對她肅然起敬,細打量董小宛,素衣淡妝,眉清目爽,果然與一般歡場女子大相逕庭,此時雖醉意朦朧,嬌弱不堪,卻依然思路清晰,談吐不俗,縱談時局,頗有見地。憐惜伊人酒後神倦,冒辟疆坐了不到半個時辰就匆匆離去,就是這半個時辰的交談,已使他對董小宛留下了深刻的映象。

這時冒辟疆已出遊日久,囊中羞澀,不得不按原計畫離開蘇州回家鄉如皋去了,心裡則暗藏著對小宛的眷戀。第二年春天,冒辟疆再到蘇州訪董小宛,卻又聽說她陪錢謙益遊覽西湖去了,而且準備游完西湖再轉道黃山觀賞奇峰蒼松,不知何時方能歸來。冒辟疆只好悻悻地回去了。

冒襄 冒襄

轉眼又是春江水暖的季節,冒辟疆奉母命往襄陽探望在那裡作官的父親,經過蘇州,又禁不住往半塘尋訪董小宛。這次小宛又陪客人遠遊黃山去了,冒辟疆失望之極,自嘆:“竟是如此無緣!”失望之餘,他結識了當地名妓陳圓圓,兩人十分投緣,相攜遊歷了蘇州的山山水水,冒辟疆離去時還約定初夏返鄉時,還來與她同賞虎丘石榴。到襄陽探望父親,小住一段時間後即如約來到蘇州,這時陳圓圓卻已被嘉定伯周奎聘去京都。冒辟疆悵然若失,懷著悒鬱的心情隻身雇舟前往虎丘。小舟沿著半塘河緩緩而行,冒辟疆漫無目的地欣賞著兩岸的風景,小舟穿過一座青石小橋,眼前一片綠意融融的柳樹林,抬眼望去,柳絲深處竟隱隱約約透出一幢小樓的檐角,在青山綠樹的映襯下,顯得如詩如畫。這等僻靜之地還有人家?那定是什麼方外隱士、世外高人了!冒辟疆一時來了興趣,便命舟子將船系在了柳樹上,他則登岸向小樓走去。

小樓的院門緊閉,悄無聲息,冒辟疆上去喚了幾次,才有一個小丫鬟來開門,一打聽,此處竟是董小宛的家。 此時董母新喪,剛辦完喪事,查小宛憂傷難持,正病倒床榻。冒辟疆心中猛地一怔,忙稱自己是董小宛的朋友,特來拜訪。小丫鬟稟報了主人後,來請客人進屋,並徑直將客人引入了董小宛臥房。這是冒辟疆第二次見到小宛,與上次一樣,她也是斜臥床頭,只是上次帶著嬌憨的笑容,這次卻是滿臉的悽愴。冒辟疆滿懷同情地將她寬慰一番,並且說了自己幾次尋訪都吃了閉們羹的經過,董小宛露出一絲歉意和欣慰。見她病體虛弱,冒辟疆幾次提出早早歸去,董小宛卻殷勤挽留,兩人直談到深夜才分手。第二天一早,冒辟疆忍不住又雇舟來到小宛家,兩人並沒有約定,小宛卻笑盈盈地站在門外相迎。一夜之間病竟好了大半,也似乎料定冒辟疆今天會來。董小宛將冒辟疆迎進了屋,奉上茶,小宛幽幽地自言自語道:“此番公子前來,妾身的病竟然不藥而愈,看來與公子定有宿緣,萬望公子不棄!”冒辟疆聽了不甚歡喜,又怕對方是一時之興。便探試道:“小生與姑娘交淺言少,姑娘難道不為此話後悔嗎?董小宛心意堅定地說:“風塵打滾,閱人不少,如蒙公子不棄,妾身算是跟定公子了!”冒辟疆興奮得一把摟住她,小宛則在他懷中嚶嚶地抽泣起來。冒辟疆此行還需到南京參加鄉試後再回家鄉,他與董小宛約好,一等鄉試結束,就馬上返回蘇州為她贖身,再相伴回到如皋。對考試冒辟疆可以說是輕車熟路,反正也不抱太大的希望,輕輕鬆鬆做完考卷,便興沖沖地離開闈場,一心想著早日飛到小宛身邊。他正邊想邊走,忽聽到一個清脆的聲音在叫他的名字,抬頭一看,那不是小宛嗎?她站在闈場對面的旗座旁,帶著燦爛的笑容向他招手。冒辟疆連忙跑上前去,一把握住小宛的手。關切地問:“你怎么來了!” “我自己有腳,就怎么不能來,我已到了三天,怕攪擾公子,未敢來見呢!”董小宛含嬌帶嗔地訴說著,還告訴說,她所乘的船在江上遇到強盜,幸虧船家機敏,將船藏在蘆葦中躲了三天才脫險,把乘客都嚇得半死。冒辟疆輕輕撫摸著她的髮際,傳遞著無言的憐愛和安慰。不久鄉試揭榜,冒辟疆再次落第。這時他已過而立之年,既然仕途難成,便索性打定主意歸鄉隱居,董小宛對他的決定由衷地贊同,她早就嚮往那種布衣素食、朝夕相依的平淡生活。什麼夫貴妻榮,她早已看穿了那一套。

冒辟疆帶著小宛回蘇州贖身,不料又遇上了麻煩,因董小宛在半塘名氣太大,不論出多少銀子,鴇母都不想放走這棵搖錢樹。就在他們一籌莫展之際,錢謙益偕同柳如是來游蘇州。柳如是是董小宛當初賣笑秦淮河時的好姐妹,錢謙益也曾與她有過頗深的交情,他如今雖然免官閒居,但在江南一帶名望甚高,經他出面調排,董小宛贖身之事迎刃而解。這時已是崇偵十五年隆冬季節,冒辟疆與董小宛頂風冒雪趕往如皋。一路上,他們不願意放棄觀光賞景的好機會,走走停停,尋幽訪勝,直到第二年初春才到達如皋的冒家。

冒襄 冒襄

冒家十分通情達理,順利地接受了董小宛這位青樓出身的侍妾。因為他們相信冒辟疆的眼光。這時冒辟疆的父親已從襄陽辭官歸家,一家人歡聚一堂,共享天倫之樂。冒辟疆的原配妻子秦氏體弱多病,董小宛便毫無怨言地承擔起理家主事的擔子來,恭敬柔順地侍奉公婆及大婦,悉心照料秦氏所生二男一女。冒家的全部賬目出入全由她經手,她料理的清清楚楚,從不私瞞銀兩。小宛還燒得一手好菜,善做各種點心及腊味,使冒家老少大飽口福,在眾人的交口稱讚中,小宛得到了無限的滿足。對丈夫,小宛更是關照得無微不至,冒辟疆閒居在家,潛心考證古籍,著書立說,小宛則在一旁送茶燃燭;有時也相幫著查考資料、抄寫書稿;丈夫疲憊時,她則彈一曲古箏,消閒解悶。

戰亂過後,冒家輾轉回到劫後的家園,缺米少柴,日子變得十分艱難,多虧董小宛精打細算,才勉強維持著全家的生活。就在這節骨眼上,冒辟疆卻病倒了,下痢兼虐疾,把他折磨得不成人形。瘧疾發作寒熱交作,再加上下痢腹痛,冒辟疆幾乎沒有一刻能得安寧。為照顧他,董小宛把一張破草蓆攤在床榻邊作為自己的臥床,只要丈夫一有響動,馬上起身察看,惡寒發顫時,她把丈夫緊緊抱在懷裡;發熱煩躁時,她又為他揭被擦澡;腹痛則為他揉摩;下痢就為他端盆解帶,從沒有厭倦神色。經過五個多月的折騰,冒辟疆的病情終於好轉,而董小宛已是骨瘦如柴,仿佛也曾大病了一場。艱難的生活中,飲食難飽,董小宛的身體本已虛弱,又加上接連三次照料丈夫的病痛,冒辟疆病癒後,她卻病倒了。由於體質已極度虧虛,冒家多方請來名醫診治,終難湊效。順治八年正月,在冒家做了九年賢妾良婦的董小宛終於閉上了疲憊的眼睛,在冒家的一片哀哭聲中,她走得是那樣安詳。

吳蕊仙

名琪(“琪”亦作“淇”),別字佛眉,明末長洲(蘇州)人,世居花岸。其祖父吳挺庵在明朝位居方伯(布政使),父親吳健侯官至孝廉。吳的丈夫管勛,是冒辟疆的復社好友,因反清事敗遇難。吳隻身渡江投靠冒氏,冒將她安置在“洗缽池邊的深翠山房”。吳女來到水繪園的時候,恰巧小宛剛剛去世,冒吳二人同病相憐,日久生情。但後來吳面對冒氏已納婢女吳扣扣這一事實,不願插足其中。為迴避矛盾,她在給冒的詩中寫到“自許空門降虎豹,豈容弱水置鴛鴦”,“綺羅自謝花前影,笠缽聊為雲中人”,表示自己願意遁入空門的想法。冒氏不好強留,便由吳女自己選擇,在城南楊花橋旁蓋了一座小廟,名號“別離廟”,吳自號輝中,從此告別紅塵。吳女死後,冒氏曾只身前往憑弔並有題詞刻石廟中:“別離廟,春禽叫,不見當日如花人,但見今日話含笑。春花有時落復開,玉顏一去難復來。只今荒煙蔓草最深處,愁雲猶望姑蘇台。”

吳扣扣

清順治十八年,51歲的冒辟疆擇定當年中秋節後的第二天(八月十六日)正式將貼身丫環吳扣扣升格為妾,不料吳女在六月間突然患病,於中秋節後二天病亡,年方19歲,但“吳如君”的名份已定,事實上她也早已是冒的人了。吳女葬如城南郊影梅庵側“冒家龍壙”。吳扣扣,名湄蘭,字湘逸,小字扣扣。崇禎十六年生,原籍真州(江蘇儀征)人,隨父親流寓如皋,英慧異於常人,且眉眼之間呈淺黛色。順治六年,已嫁給冒辟疆數年的董小宛一見就將其買作婢女,並對冒氏說:“這女孩兒是君他日香奩中物。”後來果為冒氏最寵愛的小妾之一,冒氏在《影梅庵憶語》中亦對吳姬有美言,冒的好友陳維崧還專為她寫一篇《吳扣扣小傳》。

蔡含

冒襄 冒襄

蔡女蘿(“蘿”亦作“羅”),名含,號圓玉;金曉珠,名玥(“玥”亦作“鑰”),一字玉山。倆人均為蘇州吳縣人,後來如歸冒辟疆,蔡工畫,金治印,時稱“冒氏雙畫史”,現有少量與冒氏合璧的畫作存世。董小宛在世時,二人難得寵,賦閒於“染香閣”作《水繪園圖》等,藝術成就頗高。董卒後,清康熙四年(1665年)和六年,冒辟疆分別在55和57歲時將二人正式納為妾,蔡享年40歲,金卒於其後,傳二女亦先後葬於“冒家龍壙”,世稱“蔡夫人”和“金夫人”。

張氏

康熙17年,冒辟疆68歲時續納張氏為妾,後來張還為冒氏生了一個女兒。張氏生卒不詳,傳卒後亦葬於“冒家龍壙”。

另據文獻載:崇禎九年八月朔日,冒辟疆和金沙張明弼、呂兆龍、鹽官陳梁、漳浦劉履丁在歌姬顧媚的眉樓結盟,冒氏與秦淮八艷之一的顧橫波和南曲畫姬范珏(字雙玉)亦有染。崇禎十二年冒氏鄉試再次落第,途經蘇州半塘,每天往來於歌妓 沙九畹、楊漪炤之間。又據近人《影梅庵之悲》一文稱,冒辟疆直到75歲時還打算納妾。如上所述,除陳圓圓與冒氏的“婚約”因故未踐外,冒辟疆一生有“名份”的妻妾就有7人。難怪他的好友金壇張明弼在《冒姬董小宛傳》中說冒氏“所居凡女子見之,有不樂為貴人婦,願為夫子妾者無數。”

歷史存疑

董小宛籍貫

董小宛究竟是那裡人,出生地在何處?諸多文獻資料中的說法不一:有的說她是金陵(今南京)江寧人;有的說她是姑蘇(今蘇州)城內“董家繡莊”的小姐;還有的說她是泰州如皋或南通如皋人。其實這些說法都是不準確的,比較可靠的說法是後來成為其夫君的冒辟疆在《影梅庵憶語》所稱的“籍秦淮,徙吳門。”再詳細一點說就是董小宛出生於金陵,名隸南京教坊司樂籍,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秦淮河桃渡度過的,後來移居蘇州半塘街達6年之久,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十二月,19歲的董小宛由禮部侍郎錢牧齋以“三千金”贖身,從蘇州半塘來到如皋從良,第二年四月被時號“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如皋才子冒辟疆納為“如夫人”。稱董小宛為泰州或通州如皋人,是因為小宛後來的棲身之地在如皋,而如皋明清時期曾先後隸屬於上述二州,但小宛的籍貫並非如皋。另據相關文獻記載:20世紀30年代初,浙江海鹽澉浦文士吳氏為編纂《澉志補錄》,曾採訪通元淡水裡張世楨(樹屏)先生(南社社員)。據張氏口述,董小宛老家在淡水村慷慨橋。父系庠生,曾為塾師,家道清貧。因父早逝,家益中落,小宛才賣身為妓。並說董、冒避難於海鹽澉浦一帶,可能與小宛老家相近有關云云。但現無從考證。

董小宛身份

冒襄 冒襄

董小宛是不是妓女,是“歌伎”還是“歌妓”?有人說前者是“賣藝不賣身的”,後者則是“賣藝又賣身的”。其實,僅就字義而言,“伎”和“妓”在這裡是相通的,都是指歌女或舞女,兩者並無貴賤之分。關鍵是看董小宛所在的場所和她除了歌舞之外,還做了些什麼。先看看當時小宛所在的南京秦淮河上的情景,據清人余懷在《板橋雜記》中記載:十里秦淮“妓家分別門戶,爭妍獻媚,鬥勝夸奇,凌晨則卯飲淫淫,蘭湯灩灩,衣香一園;停午乃蘭花茉莉,沉水甲煎,馨聞數里;入夜而擫笛搊箏,梨園搬演,聲徹九霄……進軒則丫鬟畢妝,捧艷而出;坐久則水陸備至,絲肉競陳;紈絝少年,繡腸才子,無不魂迷色陣……南曲衣裳妝束,四方取以為式,大約以淡雅樸素為主,不以鮮華綺麗為工也。初破瓜者,謂之梳櫳,已成人者,謂為上頭,衣飾皆客為之措辦。”試想在這樣的環境中,情竇初開的二八佳人董小宛能獨善其身出污泥而不污嗎?何況舊時的女戲子並無人身尊嚴。其實由於她的容貌和才藝出眾,16歲時小宛已是名噪秦淮的南曲名妓,躋身“金陵八艷”之列,還常被嫖客狎友們包出“游太湖、登黃山、泛舟西湖,一去就是十天半月。”而風流才子冒辟疆更是一把狎妓高手,崇禎十二年冒氏鄉試再次落第,考場失意,途經蘇州半塘,每天往來於歌妓沙九畹、楊漪炤之間,情場得意。在離開蘇州前,冒氏又慕名前往董家,見小宛醉臥在床,後與她相會於曲欄花下。冒董的初次見面實質上就是一個名嫖對名妓的拜訪,後來,冒又追名妓陳圓圓也是同理。再者,崇禎十五年董小宛由曾陪他“滯黃山”的老相好禮部侍郎錢謙益以“三千金贖身”送給冒辟疆,試問董小宛又沒有遭“綁票”,如果不是妓女的話,何須“贖身”?如果是“官伎”辭職的話,朝庭更應該給她補償,何須他人破費銀兩“倒貼”呢?此外,冒辟疆的髮妻蘇氏生有二子一女,冒氏在50歲後所納的小妾張氏也生有一女。因此,說白了,董小宛從良前就是一個妓女,一個色藝雙全的“高級妓女”,和冒辟疆風流不羈一樣,這並不影響她的歷史地位。

鬼妾

清康熙二十一年,年逾古稀的冒辟疆在《答和曹秋岳先生相遇海陵寓館,別後寄贈十首原韻》之八中寫到:“至今望秦海,鬼妾不曾歸”。“秦海”是鹽官的別稱,並無歧義;至於“鬼妾”,筆者認為當指董小宛,因為冒辟疆一生雖有一妻數妾,但“秦溪蒙難”時冒氏才35歲,身邊只有髮妻蘇元芳和剛納兩年的董小宛一妾,其餘姬妾都是在他50歲以後納的。但有人提出這裡的“鬼妾”是指跟隨冒氏逃難途中死去的婢女。據查,《辭源》、《辭海》、《漢語大字典》中關於“妾”字的釋義共有4種:一指“女奴”,孔傳:“役人賤者,男曰臣,女曰妾。”二指除正妻以外所娶女子;三為婦女的自謙之稱;四是姓氏。顯然,這裡可以排除第三、四種釋義,但如果採信第一種釋義似有強詞奪理之嫌。首先,從語法上講,這裡的“鬼妾”是單指,而冒家在秦溪蒙難的“僕婢殺掠者幾二十口”,明顯是複數,是“鬼妾們”;其次,退一步說,婢女可以稱“妾”,但事實上這20幾個“死鬼”中不光有女傭,也有男僕,即有“妾”也有“臣”,那么工於詞賦的冒氏應將此句改為“臣妾不曾歸”了;更何況晚年的冒氏妻妾成群,除曾對如夫人小宛念念不忘寫下了兒女情長的《憶語》外,哪還有心事在詩詞中用閒情於賤卑的下人。

年齡

冒辟疆在《憶語》中說:“時余正四十,諸名流鹹為賦詩,龔奉常獨譜姬末……”冒氏生於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三月,其40歲時應是1650年(清順治七年),按冒氏所稱董小宛果真死於清順治八年的話,那么此時小宛尚在人世,友人怎敢為活人寫“末”。但有人提出這裡應按實(足)歲計算,這樣冒氏40歲時便是1651年與小宛的“末年”相吻合了。此說雖能自圓其說但忽略了一個常識,就是古人的年齡都是按虛歲計算的,所謂“落地一歲”,相關文獻中說冒辟疆(1611-1693年)享年83歲、董小宛(1624-1651年)享年28歲就是這個道理,例如《中國人名大辭典》中就稱董小宛:“卒年二十八”。民俗中賀壽也都是賀虛歲,賀實歲別人是要笑話的。計算實歲是現代人的發明和需要,什麼上半年生的減一歲,下半年生的減兩歲,冒氏當年既不想當官,也無退休早晚之慮,何苦要自我折壽呢。

董小宛衣冠冢

“據專家實地考證,舊時如城南龍遊河畔的彭家盪確有一董小宛墓,但前些年進行文物考古挖掘時,裡面隨葬物有之,卻不見骨殖,原來是一個‘衣冠冢’”。這句話並非無稽之談更不是造謠惑眾,其主要依據是出自繆依杭先生《名妓董小宛的下落如何?》一文中所指出的:“現如皋城南中學南面, 龍遊河邊彭家盪舊時確實有個董小宛墓.筆者至如皋調查與冒襄有關的戲曲史料時, 在冒襄別業水繪園中聽得一位高齡的張老先生說, 發掘董小宛墓時, 穴中隨葬之物有之, 卻不見骨殖, 言之鑿鑿.”(原載1985年學林出版社《中國文化之謎》)。註:繆依杭(1936~1994年),南通人,民盟盟員,中共黨員。曾任《上海戲劇》編輯,上海曲藝劇團(後易名上海滑稽劇團)編劇、藝術室主任、團長、藝術指導等職;兼任上海市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成員、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創作委員會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上海曲藝家協會第三屆理事、上海戲劇家協會第四屆理事。治學態度嚴謹,參與了《辭海》、《中國文化辭典》、《中國戲曲曲藝辭典》有關條目的撰寫以及承擔《中國戲曲志·上海卷》、《中國曲藝志·上海卷》、《上海滑稽戲志》等志書的撰寫、修訂、編纂工作,撰寫條目近10萬字。國務院頒發“文化事業突出貢獻”證書和政府特殊津貼,表彰他的功績。筆者所稱“專家”即指繆依杭先生,不知有誤否?另據冒辟疆的同宗後人冒厚哉先生1993年來如皋時說:“1940年秋某日,族裡有人告訴他父親說,董夫人墓被日本人夜裡將棺材偷扒走了,那時人不敢明講,只有暗中嘆息而已。”(原載徐琛《董小宛墓址探尋》)。這兩者如果是一回事,更證明繆先生所說不謬;如不是一回事,前者“言之鑿鑿”,後者並無現場目擊者,而且既是盜墓,何況又是三四百年的古墓,棺木還能完好結實嗎?怎可能一點殘存物都找不到呢?用DNA檢測技術取土測定也可知是否有屍源啊。

總之,以上所述,僅是筆者一家之管見。學術問題,可以見仁見智,求同存異,是老人家所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不必刻意為先人諱、為名人諱,為家鄉的名人諱,否則往往欲蓋彌彰。(文/如皋·周高潮)

影視形象

類型年份影視版本演員
電影1939年董小宛徐風
1950年董小宛黃千歲
1963年董小宛高遠
1964年深宮怨田青
電視劇1987年滿清十三皇朝楊仲恩
2000年桃花扇傳奇郭曉東
2002年魂斷秦淮劉奕君
2006年七劍下天山朱峰
2015年多情江山王屹
歌仔戲1993年順治與康熙陳亞蘭

明季四公子

明季四公子,指明末清初方以智、冒襄、侯方域、陳貞慧四位復社成員。
方以智(1611—1671年)字密之,號曼公,桐城人。明末清初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
冒襄(1611-1693年)字辟疆,號巢民,私謚潛孝先生,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如皋
侯方域(1618-1654年)清代文學家。字朝宗。商丘人。祖父及父輩都是東林黨人。
陳貞慧(1604-1656年)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定生。宜興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