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轉應曲
明月,明月。曾照個人離別。玉壺紅淚 相偎,還似當年夜來 。來夜,來夜,肯把清輝 重借。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轉應曲:詞牌名,也叫“調笑令”、“三台令”,源自中唐,單調,八句,三十二字。
玉壺紅淚:謂美人之眼淚。晉王嘉《拾遺記》卷七:“(魏)文帝所愛美人,姓薛名靈芸,常山人也……時文帝選良家子女以入六宮,(谷)習以千金寶賂聘之,既得,乃以獻文帝。靈芸聞別父母,噓唏累日,淚下沾衣。至升車就路之時,以玉唾壺承淚,壺則紅色。既發常山,及至京師,壺中淚凝如血矣。”後因以“玉壺紅淚”稱美人淚。
夜來:晉王嘉《拾遺記》:“靈芸未至京師十里,帝乘雕玉之輦,以望車徒之盛,嗟曰:‘昔者言“朝為行雲,暮為行雨”,今非雲非雨,非朝非暮。’改靈芸之名曰夜來。”
清輝:指月光。
1.轉應曲:詞牌名,也叫“調笑令”、“三台令”,源自中唐,單調,八句,三十二字。
2.玉壺紅淚:謂美人之眼淚。晉王嘉《拾遺記》卷七:“(魏)文帝所愛美人,姓薛名靈芸,常山人也……時文帝選良家子女以入六宮,(谷)習以千金寶賂聘之,既得,乃以獻文帝。靈芸聞別父母,噓唏累日,淚下沾衣。至升車就路之時,以玉唾壺承淚,壺則紅色。既發常山,及至京師,壺中淚凝如血矣。”後因以“玉壺紅淚”稱美人淚。
3.夜來:晉王嘉《拾遺記》:“靈芸未至京師十里,帝乘雕玉之輦,以望車徒之盛,嗟曰:‘昔者言“朝為行雲,暮為行雨”,今非雲非雨,非朝非暮。’改靈芸之名曰夜來。”
4.清輝:指月光。
白話譯文
明月啊明月,你曾經照著那人的離別。如今美人流著眼泊與我相依相偎,就像當初的夜晚一樣。夜啊夜,能不能將當初皎潔的月光再重新借給我,讓我回到從前呢?
創作背景
該詞具體創作年份未知。從正文內容可以看出,這首詞乃詞人為入宮的表妹而寫,以此來表達詞人對戀人的懷念之情。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明月,明月,詞人描寫明月,映照別離,表達了詞人內心的哀婉。“曾照個人離別”,這裡的“個人”也有“那個人”的意思,通過對明月的描寫,表達了詞人對“那個人”的懷念之情。
“玉壺紅淚相偎,還似當年夜來。”她用玉壺盛滿了流下的淚,臨行前與我相依相偎,就像當年三國時的那個美麗女子夜來。這兩句分別用到了兩個典故。
一為“玉壺紅淚”,二為“夜來”。兩個用典,將詞人對戀人的思念之情表達地淋漓盡致,同時也暗示了詞人所懷念的人就是他那已入宮的表妹。
這首小詞清新自然而又深婉多情。詞人藉助魏文帝曹丕和美人薛靈芸的典故,將過去相聚的歡樂、現在獨處的痛苦、對未來重逢的渴望,都包容在有限的篇幅之內,統攝在一輪明月之下,意蘊極其豐富深厚。尤為巧妙的是,“夜來”本是美人之名,在結句卻化為詞人對未來真摯的企盼,雖是格律的規定,但也能夠感受到詞人化平凡為神奇的高絕才華。
名家點評
首都師範大學東方古籍研究所研究員張秉戌《納蘭詞箋注》:“詞雖短制而能深婉,語淺而能意遠,自是精妙之作。本篇即有這一特色。”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