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傳語
架構之美,在於和諧。
化繁為簡,打通兩極世界。
聚焦軟體架構行業,全面介紹軟體套用系統架構的基本原理、方法及經典的實踐經驗。
內 容 簡 介
架構是設計一切系統的基礎和核心。隨著用戶需求的變化及技術的發展,我們身邊各式各樣的系統也日趨複雜。如何在萬象中剝離繁華,提煉事物的本質和精髓,“系統架構”正是化繁為簡、打通兩極世界的一門藝術。
架構之美,在於和諧。本套“架構之美”系列叢書,以期從業務梳理、流程建模、軟體架構、設計模式等方面進行系統、全面地介紹。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國外發展趨勢與國內本地套用相結合,打造華人精品書籍,給國內讀者提供真正有指導意義的美食大餐。.
作者序1
“請問Wangler博士,您認為在一個產品研發機構內,研發流程和系統架構技術哪個更為重要?”這是我和本書合作者吳慶海博士在一次工作晚餐時向西門子醫療研發部門的前負責人及總架構師Wangler博士提出的問題。大多數讀者或許只知道西門子醫用CT機系統,但是未必知道它只是西門子醫療部門的核心繫統之一。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西門子在世界醫療設備及技術上的領導地位,是和其在醫療系統架構及相關技術上處於領先地位密不可分的。這些輝煌的成就,作為總架構師的Wangler博士是功不可沒的。
我們之所以問Wangler博士這樣一個問題,就是想先拿一個爭論比較激烈的話題作為引子,目的是想聽聽一位架構權威人士是如何看待產品研發中系統架構這個問題的。當Wangler博士聽到我們的問題後,稍作沉吟,然後回答:“嗯,雖然我認為兩個方面都很重要,但是我個人認為系統架構還是比研發流程更核心一些。這是因為,系統架構……”從一個資深前輩那裡,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到,系統架構技術在他心目中是多么重要。
既然資深專家談到了架構的重要性,那么讓我們再來看看真實世界的另外一面。由於工作的關係,我也接觸過很多自稱是系統架構、設計、諮詢的行業內人員。我經常發現他們整天在談論什麼解決方案、什麼平台、什麼系統架構。但如果我要求看一個系統的架構時,看到的卻只是千篇一律的分層風格的系統概念圖。更令人驚訝的是,很多從業人員認為這就是架構!如果再仔細追問,就會發現這樣一個普遍現象:他們對該系統架構所能談到的深度經常只停留在What層面。可是,誰又能相信一個只知道What而忽略了How的架構師,能夠構建和設計出一個生死攸關的軟體系統呢?
坦率地講,這種現象表明了軟體系統架構和設計行業內的從業人員普遍缺乏專業性。我與西門子首席架構諮詢顧問,也是世界架構行業著名的Frank Buschmann進行過合作。就連Frank這樣一位系統架構界的泰斗也對這樣的現象發出過類似的感慨:做過幾個項目,有了一些經驗,就以為自己可以戰無不勝了。系統架構如果真是這么簡單,誰都可以僅憑藉自己的直覺經驗和天真而未經考證的手段,就能研發出諸如航空管制系統這樣與生死緊密攸關的複雜軟體系統了。
系統架構與設計是一個嚴肅的工程過程。下面這些問題或許可以幫助讀者了解一個真正架構師的職業視角,這也是我寫這本書的初衷之一:
 我們都知道“一葉障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句話。套用到架構,該怎么理解呢?
 系統架構界有這樣一句經典的明言——“為了做一個系統,而先做一個系統”,該怎么理解這句話呢?
 你說自己的架構和設計是正確可靠的。這只是口頭的保證,還是能拿出什麼證據?
 就一個細節話題來講,解決系統的性能問題,你知道業界有哪些經典的做法?
 你如果是一個總架構師,在進行一個系統架構工作時,純技術因素有哪些方面?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問題你認為會成為震撼性的問題?
 ……
上述這些問題看似抽象,實則非常具體。並且這些問題都非常注重How的方面,即如何做。畢竟,如何完成一個任務、如何解決一個問題是最困難的事。從這個角度講,我認為一個好的架構師首先就應該是一個好的工匠。
談到工匠,大多數中國同仁會不屑一顧。我曾經多次與德國同事一起工作,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德國人歷來以自己是專業工匠而自豪。這是因為他們與生俱來且固執地認為:只有好的工匠才能做出好的產品。開始我並不能完全理解這種情懷,但通過長期的合作,我才慢慢理解了德國人那種工匠型態度里,其實蘊涵了這樣一個道理:做一個產品或研發一個系統,需要專業工作人員具備如下工匠型的素質:即全面且又面向重點細節的思路,參考前人的實踐經驗,聚焦問題的癥結,採用安全且有創意的手段,追求完美的精神。這種對專業工匠型人員的理解,是促使我為中國讀者奉獻此書的一個原因。
進行一次大規模複雜系統的架構和設計活動,永遠不會是一件簡單、輕鬆的任務。在整個世界範圍內,出現了許多有關軟體架構和設計方面的文獻及書籍。但由於這些研究散布的領域很廣,又有點讓人無從下手的感覺。由於當今業界(尤其是國內)還沒有形成系統架構這一領域的系統化闡述,這正是促使我們為讀者奉獻一本凝聚個人系統架構領域經驗書籍的另外一個原因。
大家都知道這樣一句名言:“Nosilver bullet”。任何一套方法論或問題解決手段都有其明顯的適用場合和歷史發展局限性。我希望廣大讀者能夠在本書所展現的這個系統架構平台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創新和嘗試。畢竟,有生命力的科學,才有絢爛的未來。
我在本書寫作的過程中,得到了夫人及家庭其他成員的大力支持。當然,本書的合作者吳慶海博士的鼎力相助也是我深為感激的。不能忘記的是,在論據、論點及文思方面我也得到了身邊同事及朋友的指點和幫助。在此,我再次感謝所有那些曾經幫助和支持過我的友人。
最後,祝讀者“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祝中國的系統架構行業蒸蒸日上!
李 偉
2009年1月於北京
作者序2
當今,中國的產業在不斷發展和升級的過程之中。20世紀80年代以服裝、皮革、玩具、造紙、家具等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行業(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經歷了迅猛的發展;之後以機械、食品、飲料、菸草、紡織等資本及勞動密集型行業(Capital &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以及家電、通信設備、電腦、手機等創新型但較容易被模仿的高科技行業(Easily imitable & innovate high-tech)為代表,亦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目前,我們更是面臨交通、自動化、能源、醫療、樓宇等行業的挑戰,這些行業普遍都需要複雜的技術、設備及系統,屬於典型的知識技術密集型行業(Knowledge & 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ies)。
我們過去的發展多是以高能耗、高污染、低價值為特點;未來中國欲在更高產業價值鏈上進行競爭和升級,就必須培養自己在“系統架構”方面的核心能力,因為這是邁向產業高價值鏈必備的基礎。這些知識技術密集行業,需要大量有著對大型、複雜、技術密集設備及系統具有豐富經驗的專業“架構師”。遺憾的是,由於中國在該領域發展的時間太短,系統架構的核心能力基本上被跨國巨頭企業所掌握,我國非常缺乏“系統架構”方面的合格人才;許多人慾得其門卻又不得其法而入。因此,本書的出版,希望能夠對那些有志於“系統架構”領域的人們有所獲益。
筆者認為,“系統架構”不僅僅是站在技術的層面,其思想可以拓展到更高的境界。它是對勾畫事物整體框架的高度抽象和思考。無論是機場行李分揀系統的設計,還是醫療設備核磁共振MR產品的開發,甚至是對未來組織發展藍圖的業務情景規劃,“系統架構”的理念和方法都必不可少。在此筆者特別想強調如下兩點。
其一:“拆分”——化複雜為簡單的法門
宇宙萬物,氣象萬千。大至一個星球,小到一粒塵埃,事物本體都是複雜的。面對這樣的困境,人類也想出許多辦法來認識這個變化莫測的世界。例如數學界的微積分、工程界的有限元計算方法、項目管理學科中的工作結構分解WBS等,其精髓就在於“拆分”!拆整為零,化複雜為簡單,這是人類面對複雜問題時的一種處理方法。針對複雜的問題,我們不妨將其拆分,分解為一個個單元;如果還不夠,則將每個單元再進行拆分;如此逐級細分,直到我們能夠進行分析及處理為止。在系統架構中,我們將系統(System)拆分為子系統(Sub System),再將子系統拆分為構件(Component)及單元(Unit),也是基於同樣的道理。現實中許多人總喜歡將簡單問題複雜化,殊不知將複雜問題簡單化更是考究自身功力、窺探事物奧秘及規律的關鍵。
其二:“整合”——連局部為整體的紐帶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逐層拆分時,我們還必須克服機械式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式的細化。如果只關注局部細節,一葉障目,失去整體的系統思考,則非常容易墜入盲人摸象般的誤區。運用“整合”的紐帶,連局部為整體,以充斥著高度提煉和抽象的大局觀思維為綱,在我們拆整為零的同時,仍然能夠還原系統的整體原貌。在系統架構中,無論是對於商業總體運作概念(Overall Business Operational Concept)的勾畫,還是利用系統間事件跟蹤模型的構建,或是系統/子系統/構件間的接口規劃及匯總,都是強調運用系統思考問題的方法,不失系統總體原貌,構建出局部之間的聯繫和連線。
即見樹木,又見森林。構建系統架構時,既要高屋建瓴,又要細緻入微。不失森林,不遺樹木。當整體與局部之間達到高度的和諧及統一之時,所謂架構之美,盡在於此。如何達到盡善盡美,則是架構師殫精竭慮畢生追求的夢想。汲取他人的智慧,借鑑最佳實踐,是經過驗證非常有效的取巧之法。例如儘可能地套用架構模式及設計模式,儘量參考軟體架構與設計流程里的規範動作等,可以使我們事半功倍。
對於工作及著書的合作夥伴李偉先生,我經常開玩笑說他是我工作中最重要的收穫之一。他深厚紮實的架構技術功底、多年曆練的項目經驗、較真時捨我其誰的火爆勁頭以及關鍵時刻強硬的工作風格,都向我昭示出一個性格鮮明、獨具特色的“總架構師”風範。在為客戶提供架構服務的項目及研究實踐中,我們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我們特別希望結合各自的長處,傾注心血來完成一本能夠對中國系統架構領域有益的書籍。
如同孕育嬰兒一樣,寫書也是一個艱苦而漫長的準備、孕育、分娩的過程。感謝在此過程中給予我幫助的家人、同事及朋友。巧的是,一直默默支持我的妻子阿丹竟然又給了我一個生命的驚喜,伴隨著本書,她竟然也懷孕在身,感謝上蒼賜予我們一個寶寶!敬以此書獻給對我事業不斷鞭策和支持的妻子,敬以此書獻給即將出世的可愛寶寶!
面對全球化產業價值鏈分配的不斷變化,我們真心希望,中國能夠提前做好準備,不斷超越自己,晉入一種全新的境界。
吳慶海
2009年1月北京
作者簡介
李偉,專家級顧問,西門子中國研究院首席架構師。他具有廣博的系統架構、設計、開發和諮詢的相關經驗。他在企業商業架構、企業套用架構、創新規劃、流程最佳化、IT套用規劃、建築信息及模擬系統、企業信息化系統、行業實時系統、分散式系統整合和架構評審等眾多技術領域有過相關的實踐經驗。曾為西門子工業及自動化A&D群組、西門子樓宇自動化SBT群組、西門子交通TS群組、西門子IT服務SIS群組、Motorola中國、Nokia Siemens中國、中國移動總公司、中國鐵道部、中國民用航空總局、中國國稅總局、中石化總公司、國家統計局等提供過服務。出任中國科學院系統架構特約講師;中國建築信息標準化特約專家;美國IEEE會員。先後在CSDN、計算機世界、中國計算機用戶、每周電腦報等眾多媒體上發表了多篇專題文章。
吳慶海博士,西門子中國高級核心專家。長期致力於企業管理和信息化領域的研究、諮詢和培訓工作,在企業商業架構、企業套用架構、創新規劃、流程最佳化、IT套用規劃、知識管理、項目管理、銷售管理、等領域具有豐富的經驗。曾為西門子IT服務SIS群組、西門子交通TS群組、西門子中國CIO、西門子中國研究院、西門子上海醫療設備(SSME)、西門子西伯樂斯(BSCE)、首都機場、深圳移動、麗珠集團、海馬汽車、聯想集團等公司提供過服務。做為嘉賓及專家,多次被應邀參加各種高級論壇和峰會發表演講,深受評。北大光華管理學院MBA、EDP、EMBA特約講師,作為特約撰稿人,在經濟觀察報、第一財經日報、中國計算機用戶、每周電腦報、中國電網報等眾多媒體上發表了多篇專題文章。
前 言
架構是設計一切系統的基礎和核心。隨著用戶需求的變化、技術的發展,我們身邊各式各樣的系統也日趨複雜。如何在萬象中剝離繁華,提煉事物的本質和精髓,“系統架構”正是化繁為簡、打通兩極世界的一門藝術。
萬丈高樓平地起。隨著中國經濟高速成長,對“架構師”的需求愈來愈強烈,而培養一個合格的架構師需要漫長的周期。另一方面,市面上對於系統架構方面的高質量學習材料非常稀少,有限的相關書籍也只是對國外多年前一些經典書籍的簡單複製和照搬,並不能全面系統地反映系統架構領域最新的成果和發展趨勢。國內當前的現狀是,軟體系統的核心架構基本上掌握在國外少數系統架構人員手中,這其實也是中國軟體行業未來迫切需要打破的一個壁壘。
為此我們策劃“架構之美”系列叢書,下設《軟體架構的藝術》、《設計模式的藝術》、《流程架構的藝術》3個子主題,以期從業務梳理、流程建模、軟體架構、設計模式等方面進行系統全面的介紹。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國外發展趨勢與國內本地套用相結合,打造華人精品書籍。從而打破系統架構方面的供需矛盾,給國內讀者提供真正有指導意義的美食大餐。
架構之美,在於和諧。作為《架構之美》叢書之一,《軟體架構的藝術》聚焦於軟體架構行業,全面介紹軟體套用系統架構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經典的實踐經驗,並創新性地提出為確保高質量的架構設計而應該遵循的“架構生命周期Architecture Lifecycle”理論。從而讓我們把握共同的規律,預知未來的發展,選擇最佳的路徑,儘可能縮短成長的煩惱,儘可能保持成熟的穩定,讓軟體研發企業充分享受到屬於架構整個生命階段的華彩,這正是研究架構生命周期的目的之所在!
該書開篇對於架構的源起、軟體架構的基本概念及軟體架構的實際作用進行了初步的介紹。作為確保架構高質量的第一個視角或維度,本書詳細闡述了行業內典型的架構從業人員的角色及其職責,並且從實踐經驗的角度對這些架構從業人員的能力要求進行了界定。
作為本書的第二塊核心內容,本書詳細闡述了經典的架構工作流程及架構工作中的實際經驗指導,同時詳細介紹了架構實踐中確保高質量架構所利用的實施手段。作為衡量這些手段的標準,本書也從實際操作的角度推薦了一些衡量架構質量的標尺,架構從業人員可以借鑑這些標尺來準確評判自己的實踐工作。
作為本書第三塊重要的部分,本書詳細介紹了一個實用的架構評價體系,即架構評審。在架構評審的章節中,讀者可以看到實踐中經典的評審手段、實際工作中針對不同類型系統的評審視角和問題列表。這些內容對企業信息系統、實時系統、嵌入式系統等領域的架構從業人員有著極強的借鑑作用。
作為架構生命周期中另一個重要的方面,系統架構進入生命的中後期時,為了增強系統的生命力並提高系統維護效率,系統架構的恢復和重構在實際工作中同樣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最後,作為軟體架構領域套用的熱點和難點,本書揭示了架構思想在軟體產品線架構的實踐套用。這個領域是國內鮮見但又需求強烈的一個領域,作為本書重要的經驗補充,希望可以拋磚引玉,供讀者借鑑。
本書涵蓋了軟體架構生命周期中涉及的創建、評審、執行、演化恢復等重要活動、流程及實踐經驗。提綱挈領、高屋建領、深入淺出,從方法論的高度,系統性地介紹了關於軟體架構方面的基本概念、體系及方法。希望能夠給相關領域從業人員以幫助,縮短他們學習和成長的周期。
作者力圖最大限度地利用國外當前最新的研究成果,並結合自己多年的實際經驗,希望能夠做到系統、全面、精準地介紹“軟體架構”領域的概念、體系及方法。以期糾正目前國內在該領域內一些模糊、片面、不準確的認知。
從發展的趨勢看,我們的技術人員在成長,經驗在逐漸積累並向著國外最高水品靠攏。希望本書能夠成為這個大趨勢中未來精英力量的一個有力鋪墊。最後,祝願中國的系統設計行業有更長足的發展。
目 錄
第1章 軟體架構介紹 11
1.1 引子 11
1.2 架構的源起 17
1.3 系統架構與軟體架構 19
1.4 軟體架構的歷程 24
1.5 軟體架構的誤區 36
1.6 軟體架構生命周期 39
第2章 企業中的架構師 42
2.1 軟體架構師的定義、分類和職責 42
2.2 軟體架構師具備的素質 50
2.3 架構師與職能經理 61
2.4 架構師與開發人員 65
第3章 工作中的架構師 68
3.1 解決商業問題 70
3.2 解決架構問題 73
3.3 解決設計問題 76
3.4 解決編碼實施問題 79
3.5 工作中的溝通 82
3.6 運用架構框架及工具 85
第4章 軟體架構與設計流程 90
4.1 構建商業架構概念 93
4.2 構建套用架構概念 114
4.3 確立和穩定架構基線 118
4.4 子系統架構及設計 136
4.5 構件與單元設計 143
4.6 架構/設計流程中的角色和職責 145
第5章 軟體架構及軟體質量 148
5.1 構建符合質量要求的系統架構 153
5.2 架構構建重點考慮因素 163
5.3 衡量系統架構的質量 175
第6章 軟體架構的評審 184
6.1 架構評審目標確定 187
6.2 架構評審計畫制定 189
6.3 架構評審輸入收集 191
6.4 架構評審方法和技術選擇 198
6.5 架構評審輸出匯總 216
6.6 架構評審實踐指導 217
第7章 軟體架構的恢復與重構 220
7.1 反向工程和正向工程224
7.2 架構和設計恢復 227
7.3 架構和設計重構 237
7.4 系統代碼重構 251
第8章 軟體產品線架構 257
8.1 軟體系統產品線基本概念 260
8.2 共性和可變性分析 263
8.3 構建軟體產品線架構 276
8.4 軟體產品線架構的演化 286
8.5 軟體產品線的管理因素 293
第9章 軟體架構的未來 297
9.1 當今架構的潮流 297
9.2 未來架構的發展 300
辭彙表 302
參考文獻 307
書摘插圖
第1章 軟體架構介紹
經常,我們會涉及系統架構、面向對象的架構(SOA)、軟體架構等詞,那么到底什麼是“架構”?什麼是“軟體架構”?“系統架構”與“軟體架構”有著怎樣的區別和聯繫?“系統架構構建”和“系統設計”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本章帶著這些問題,追本溯源,對於架構及軟體架構的一些基本概念及發展歷程做一番說明。同時對一些人們認識上的誤區進行分析,以還原事物的真實面目。
1.1 引子
時間就像一條奔騰不息的大河,大浪淘沙,方顯金石。翻開人類的建築工程史,遍布世界各地,跨越幾千年的時空,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輝煌成功的工程。但是,人們往往最容易遺忘那些被歷史長河所淹沒的慘痛失敗。而實際上,人類建築的偉大成就,就是建立在這一系列失敗的教訓之上。既然“失敗是成功之母”,那我們就以一個有代表性的失敗工程,作為我們走向成功的基石和開始。這個慘痛的教訓,就是塔科馬大橋(Tacoma Narrows Bridge)。
如果您現在從西雅圖國際機場附近的塔科馬前往華盛頓州的奧林匹亞區,在16號公路上有一條必經之橋,它如同一道美麗的鋼架彩虹跨過了普及特海峽。這就是著名的塔科馬大橋,如圖1-1所示。
竣工於2007年的塔科馬大橋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懸索雙橋,橋長1600米,懸索跨度850米。這真可謂是一項令人讚嘆的偉大工程。但是,幾乎每一個橋樑建築設計人員都知道其大名的原因,並不是由於該橋像金門大橋那樣是橋樑史上最著名的大橋,而是由於其前身老塔科馬大橋(其綽號為Galloping Gertie)的倒坍,是橋樑史上最著名的失敗的緣故。
老塔科馬大橋是普及特海峽上的第一座大橋,1938年11月開始建造,於1940年7月竣工,總耗資640萬美元,是當時世界第三長跨度的橋樑。因為先前美國海軍考慮到附近海軍基地的需要,提供了部分建橋資金,並且舊金山金門大橋的設計者、著名的橋樑大師Joseph B. Strauss和Leon S. Moisseiff提供了設計諮詢意見。因此,老塔科馬大橋的竣工,使大橋成為了賓夕法尼亞州經濟及軍事的重要門戶。它被當時的媒體和橋樑行業美喻為“人類堅定不移的獨創精神的結晶”,如圖1-2所示。
然而,大橋建成後不久,駕車跨越大橋的人們就發現該橋會隨風不停地左右搖擺。雖然橋中心線保持了相對的穩定,可是整個橋面兩側卻在上下起伏。這樣有趣的現象竟吸引車輛排起了長隊,競相等待開上這座像醉漢一樣搖擺的索橋,去體會一下這奇妙的感覺。雖然橋樑設計師們也注意到了這樣的不穩定現象,但是他們信誓旦旦地保證“橋樑是安全的”。
但是事實畢竟讓某些相關人員開始有些擔心,所以從1940年7月底開始,在華盛頓大學教授F.B. Farquharson的指導下,他們開始對橋樑的這種奇特振動開始進行研究。他們拍攝了大量的照片和影片,記錄下了大橋的振動方式,並且在試驗室里開始進行一定規模的試驗,試圖找到相應的方法來有效地降低橋樑的振動,如圖1-3所示。
經過Farquharson教授所帶領團隊的觀測和試驗,最初的解決辦法是在橋梁正中央的橋底部,安裝一些鋼纜,把這些鋼纜從橋底固定到地面。可是在施工過程中,這些鋼纜在風力拉動橋樑的作用力下完全斷裂,施工沒能成功。隨後,試驗人員又給出了一系列其他相應的固定橋樑的辦法。例如,在橋樑的側樑上鑽洞,這樣可以減小風力對側梁的推拉力;或者在橋樑的側樑上安裝一些風力導流器,這樣可以減小陣風正面直接對側梁的推拉力。1940年11月初,橋樑的投資方最終同意了這些加強措施,並且打算在接下來的幾周內完成施工。
遺憾的是,這樣的決定來得太遲了,風平浪靜的假象下暗流涌動,甚至連F.B. Farquharson教授帶領的團隊也始料不及。
11月7日清晨,順著海峽吹來越來越強勁的大風,大橋開始了人們熟悉的搖擺和振盪。橋上車輛和行人依舊穿梭往來,享受著一如既往的那份愜意的晃動。9點45分,大風時速達到了68公里。橋面上下交替晃動,兩側落差急速增加,最大時達到一米多,整個橋面仿佛成了過山車迴旋的軌道一樣。當時Farquharson教授帶領的團隊正在橋面中央拍攝大橋晃動的場景,以便為即將開始的大橋風力導流工程提供設計數據。他們拍攝到了一位記者Leonard Coatsworth正在駕車載著自己的愛犬tubby非常緩慢而愜意地穿過大橋,一對夫婦也駕駛一輛小型貨車緊隨在記者的車後。教授拍攝的影片所記錄該景象的時間是10點13分左右。
10點14分,整個橋面的起伏急劇增加,兩側落差最大時達到兩米多。數千噸重的鋼鐵大橋仿佛變成了一條抖動的緞帶,長長的波浪式起伏飄蕩在整體橋面上。情況還在繼續惡化,整個橋面開始無規則地扭曲在一起,給在場的人一種強烈的恐懼感。事後Leonard Coatsworth敘述說:“當我剛剛開過橋頭進入大橋時,大橋就開始瘋狂地上下左右晃動起來。我意識到必須馬上停車,否則轎車就會完全失去控制。我用力緊急停車,打開車門。可以說我是被扔出車廂的。我看到車子被強烈的晃動推得左右搖擺,並且我開始聽到了水泥斷裂的可怕聲音……”Leonard Coatsworth的愛犬Tubby也緊隨著主人跳下了車,車後的那對夫婦也急忙跳下自己失控的卡車。這一切都被在現場拍攝的Farquharson教授看到並且記錄在影片中。當教授和所有行人安全地回到橋頭時,他們看到巍然屹立的大橋突然斷裂!束縛整個橋樑的鋼纜完全崩斷!整個橋面轟然倒塌!龐大的橋體拍落到下方普及特海峽的水面上。橋面上Leonard Coatsworth和那對夫婦的車子也仿佛電影中的慢鏡頭一樣,隨同橋體落入海峽。整個事件從發生到結束沒有超過兩分鐘。目睹整個過程的所有人都驚得目瞪口呆。可憐的小狗Tubby也一同掉落進普及特海峽,成為這次事故的唯一遇難者,所幸沒有其他人員傷亡。
1940年11月7日早上11點15分(美國太平洋時間),塔科馬大橋轟然倒塌,如圖1-4所示。後人稱之為“橋樑建築史上的珍珠港”。對普及特海峽來說,倒塌的大橋也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造礁石之一。1940年11月28日,美國海軍的水文辦公室報告稱,橋樑遺骸的地理坐標是(47.16'00"N,122.33'00"W),深度180英尺(5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