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龍屬

躍龍屬

躍龍屬,又名異特龍屬 (AL-oh-sore-us) 是食肉龍類恐龍中體形十分巨大的一種,其成年個體全長可達12米。

躍龍屬簡介

躍龍屬躍龍屬
異特龍【Allosaurus】的譯名出了一些誤會,有人以為它的詞源是allos,是拉丁文中跳躍的意思(出處不明),所以誤把它譯為躍龍。但是最初的命名者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是想表達"strange lizard"或"different lizard"的意義,因為馬什認為這種恐龍的脊椎構造獨特,和當時所知的其他恐龍有異,所以取了這個名字。馬什使用的其實是希臘語(Gr. άλλος(allos) "strange" + Gr. σαύρος(sauros) "lizard"),而"different lizard"也是一般英語資料給予Allosaurus這個學名的解析,和跳躍的蜥蜴("leaping lizard")沒有關係,所以還是應該稱之為異特龍。
異特龍的化石 是美國猶他州的州化石。
異特龍 是種巨大的獸腳亞目動物:巨大的頭腦在短脖子之上,有一條長尾巴和一對退化了的短小前肢。異特龍最突出的特徵,是牠眼睛之間對上的一對角。雖然牠的前肢與後肢相比較短,但它們肌肉犟壯,並且擁有如鷹一般的巨大爪子,因此得以成為捕獵的利器。它的頭骨是由幾個分開的模組組成的,可以互相鑲嵌,從而方便吞咽大塊的肉。異特龍的骨架和其它獸腳亞目恐龍一般,呈現出類似鳥類的輕巧中空特徵。

生活方式

異特龍是美國西部的「摩里遜岩層」中最常見的一種獸腳亞目恐龍,這個沉積岩層中蘊含著大量的恐龍化石。異特龍的遺蹟在美國的蒙大拿,懷俄明,南達科他,俄克拉何馬,新墨西哥,猶他等州都有發現,在葡萄牙也留下了它們的蹤跡。異特龍和其他一些獸腳亞目恐龍(比如角鼻龍和體型龐大的蠻龍)在侏羅紀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這點很不尋常。
在猶他州的克利夫蘭勞埃德採石場有一個著名的化石沉積層。當中蘊含逾10000塊化石骨骸,大部分屬於異特龍,但也有其他恐龍的遺骸,例如劍龍和角鼻龍。如此大量的動物化石何以會集中在同一處地方,至今仍未清楚知道:一般來說,食肉動物遺蹟和食草動物遺蹟的相比,數量會少得多。像這樣的發現只能用異特龍有群體捕獵的行為來解釋,然而這樣的說法難以證實。
這裡曾有過的最重要的發現之一,便是1991年的「Big Al」(MOR 593),它是一副各部分相互連線,8米(26英尺)高的未成年異特龍骨骼樣本,有95%完整。其中19塊骨頭有損傷,或是顯示出傳染病的痕跡,這可能就是「Big Al」的死因。BBC在《與龍同行》系列節目的《「Big Al」傳奇》一集中對它做了介紹。「Big Al」的化石是由洛磯山博物館和懷俄明州立大學地質博物館在懷俄明州的Shell共同發掘的。

躍龍屬的發現和命名

在1869年,第一次被發現的異特龍化石被誤認為是一片「馬蹄化石」,由科羅拉多州,格蘭比附近的中央公園當地居民交給了費迪南德·范迪威爾·海登。它其實是一塊尾椎骨。約瑟夫·萊迪起初將它規類為異腔龍屬(Poicilopleurodon),後來將它定為一個新的種屬,腔軀龍屬(Antrodemus)。後來由馬什在1877年, 根據在科羅拉多大峽谷市北部公園所得到的更佳化石,包括部份骨骼,把這種生物定名為異特龍屬,並把其模式種正式命名為脆弱異特龍(Allosaurus fragilis)。
異特龍屬的英文名Allosaurus來自希臘語allos,意即"奇怪的"或"異類的";以及sauros,意即"蜥蜴"或"爬蟲動物"。模式種名fragilis來自拉丁語,意即"脆弱的"。它是指這個物種脊椎骨輕盈的特點。
現在尚不清楚異特龍屬究竟有多少個種類。在克利夫蘭勞埃德採石場發現的異特龍就比在楊百翰大學乾岩石臺地採石場發現的巨大犟壯的異特龍小得多以及輕得多。而一些類似異特龍的化石也在葡萄牙被發現。
生活在白堊紀早期的高棘龍可能是異特龍的近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