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吟吟地人來去。
是誰秋到便淒涼?當年宋玉悲如許!
隨分杯盤,等閒歌舞,
問他有甚堪悲處?
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
【作者】:
辛棄疾 【朝代】:南宋 【體裁】:詞【格律】:○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 ▲仄韻夜月樓台,秋香院宇,
●●○○,○○●▲
笑吟吟地人來去。
●⊙⊙●○○▲
是誰秋到便淒涼?當年宋玉悲如許!
●○○●○○△,●○●●○○▲
隨分杯盤,等閒歌舞,
●●●○,○○○▲
問他有甚堪悲處?
●○●●○○▲
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
○○●●○○△,●○⊙●⊙⊙▲
【前言】:
詞作於紹熙元年庚戌(1190)八月十七日夜。辛棄疾在上饒的帶湖別墅--篆岡,詞就是在這次吟賞秋月的便宴上即興寫成的。【賞析】:
上片寫帶湖秋夜的幽美景色,見出秋色之可愛,說明古人悲愁沒有多少理由。“夜月樓台,秋香院宇”二句對起,以工整清麗的句式描繪出迷人的夜景:在清涼幽靜的篆岡,秋月映照著樹木蔭蔽的樓台,秋花在庭院裡散發著撲鼻的幽香。第三句“笑吟吟地人來去”,轉寫景中之人,十分渾然一體。這七字除了一個名詞“人”之外,全用動詞與副詞,襯以一個結構助詞“地”,使得人物動態活靈活現,歡樂之狀躍然紙上。秋景是如此令詞人和他的賓客們賞心悅目,他不禁要想,為什麼自古以來總有些人,一到秋天就悲悲戚戚呢?當年宋玉大發悲秋之情,究竟為的什麼?
上片末二句:“是誰秋到便淒涼?當年宋玉悲如許”,用設問的方式否定了一般文人見秋即悲的孱弱之情。辛棄疾這裡不過是聊將宋玉代指歷來悲秋的文人,以助自己抒情的筆勢,這是對古事的活用。由這兩句的語意看來,悲秋似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只有敞開胸懷,縱情吟賞秋色才是通達的囉!每個讀者初讀到此,情不自禁地產生這樣的聯想,而順著作者這個表面的語調和邏輯繼續閱讀下去,思考下去。
下片頭三句“隨分杯盤,等閒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仍故意延伸上片否定悲秋的意脈,把秋天寫得更使人留戀。在上片“是誰秋到便淒涼”一個問句之後,作者又在下片著力地加上了一個意思更明顯的反問,把自己本欲肯定的東西故意推到了否定的邊緣。
末二句突然作了一個筆力千鈞的反跌:“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這一反跌,跌出了本詞悲秋的主題思想,把上面大部分篇幅所極力渲染的“不必悲”、“有甚悲”等意思全盤推翻了。到此人們方知,一代豪傑辛棄疾也是在暗中悲秋的。他悲秋的理由是,重陽節快來了,那淒冷的風風雨雨將會破壞人們的幸福和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