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歷史沿革及分布情況
跳祠山是流傳於溧陽社渚劉家邊村一帶的傳統祭祀歌舞,是有異於鄂、贛等地表演風格的一種特具蘇南特色的儺舞。其歷史悠久,並以齊整的陣容,優美的舞姿,華麗的服飾和獨特的表演風格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這一宗教信仰舞蹈形式,形成了溧陽社渚地區民間藝術的又一亮點。
劉家邊村在西漢時期屬於東湖地區,由於地處東湖下游,經常被洪水淹沒。往往一到雨季,一片汪洋,弄得民不聊生。為了廣大百姓的利益,張渤傾家蕩產,發動民眾,在江南一帶開河築壩,大興水利,為治理水災立下汗馬功勞,最後勞累而死。為紀念這位治水功臣,劉家邊村村民建起了普隆寺,人們在寺內供奉張渤的塑像,跳起了祠山舞,此後代代相傳。
據歷史資料記載表明,跳祠山起源於唐代乾寧二年(公元895年),是當地民間一種重要的慶典朝會祭祀活動。
基本內容和特徵
跳祠山這一古老的傳統舞蹈,表演陣勢恢弘,氣氛熱烈而激越。鑼鼓一響,演員們分別持著8把長短劍,龍旗、彩旗50面,龍傘5把,逶迤而來。伴之4副大鑼鼓、1副小鑼鼓,18隻毛鑼、大小鈸一齊奏響。其中五猖五位儺神臉帶面具,身穿盔甲,插有背旗,手持雙刀;和尚、土地菩薩頭戴面具,身穿花袍,有開路先鋒菩薩二尊。 表演時,前有報信菩薩二尊,跳龍頭甲楷、三里堂舞,其中有12名美少女肩挑花籃同8名俊少男跳起各具韻味的舞姿。一邊跳一邊上場,緊接著五猖東西南北中五路神仙頭戴面具,身穿戰袍,手執鋼刀、長劍,隨著鼓點的節奏,跳起靈動、剛柔多變的舞蹈。一時令人目不暇接。整場氛圍歡樂、祥和,象徵著天堂地府神靈們的和睦相處,祝福百姓年年五穀豐登,安居樂業,天下太平。跳祠山表演人數最多達300餘人之眾。
跳祠山舞蹈動作古樸而原始,面具精工細刻而成,伴奏鼓樂古典獨特。跳祠山是集傳統繪畫、傳統舞蹈、傳統音樂於一身的複合型古老藝術。 展演過程包含了儺儀、儺舞、儺俗等內容,生動表達了古人與神靈的對話方式,是常州地區先民藝術智慧和審美創造的結晶,具有較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和觀賞價值。對於跳祠山的有效保護,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探討常州地區、溧陽地區民俗學和社會學,研究蘇南儺文化的歷史變遷和發展脈絡。
保護情況
目前已成立了河心普隆祠山協會,2008年進入了第二批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建立了保護制度、傳承機制,確定了代表性傳承人。組織協會積極參與各級政府舉辦的經貿、文體活動,有組織地開展展演活動。
社渚古老而神秘的儺文化
社渚古稱社川,溧陽三大古鎮之一,屬江蘇省西南門戶,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境內文物古蹟眾多,生態環境優美,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社渚享有“千年古鎮、儺文化之鄉”的美譽。
七千年前的神墩遺址、春秋時期的歐冶子鑄劍場遺址、伍子胥所鑿胥河、三國時期的知善寺遺址、南宋岳家軍寨和窯場群遺址、社渚古街以及明清時期的祠堂牌坊等星羅棋布;祠山廟會、祠山鼓樂、祠山祭鼓、恩鴿鑼鼓、竹馬燈、凍煞窠、跳幡神、跳五猖、跳祠山、跳觀音、劃龍船、關公舞、祠山舞、龍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
社渚儺文化,源於農耕文明,是百姓祈求風調雨順祛邪消災的民間情緒表達。從1992年起,社渚儺文化表演團隊,每年都在中國溧陽茶葉節或天目湖旅遊節期間表演,受到中外來賓的喜愛。從1998年起,社渚鎮在每年農曆正月初八,舉行“社渚儺文化”表演藝術節,已經成為社渚鎮的文化品牌。
社渚是長三角僅存的儺文化發源地,儺文化已經成為當地的文化品牌,不可或缺的年度盛宴。從正月初一至十五,這些充滿地域特色的鄉土民俗活動,在給民眾生活帶來歡樂與喜氣的同時,也在當地得到了繼承和發展。社渚鎮每年正月初八的儺文化藝術節都能吸引來自“滬寧杭”等地的攝影愛好者前來觀看。
2008年,社渚鎮成為江蘇省儺文化研究基地。
2013年,嵩里跳幡神參加中國社火節獲得了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
2014年,社渚鎮被評為江蘇省特色民間文化(儺文化)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儺文化)之鄉,還成立了中國儺文化研究基地。
2015年,社渚鎮成為江蘇省社渚儺文化保護試驗區。
2015年10月15日—16日在江蘇胥儺民俗文化村·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成功舉辦了“中國江蘇溧陽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近百名中外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研究中國儺文化的傳承保護,同時舉行“中國儺文化研究基地”揭牌及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開館儀式。江蘇胥儺民俗文化村·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主要包括博物館、原生態表演舞台、中國儺文化研究基地、儺廟、儺村、儺文化衍生產品開發和休閒度假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