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厚夫,本名梁向陽,1965年生,陝西延川人。延安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陝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延安市作家協會主席。著有《走過陝北》、《行走的風景》、《心靈的邊際》、《當代散文流變研究》、《邊緣的批評》等,曾獲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優秀成果表彰獎、柳青文學獎、冰心散文獎等多項文學獎項。有作品入選中學語文教材。
目錄
前言 我與路遙
第一章 苦難的童年生活
與苦難為伍
出清澗記
第二章 我要讀書
在延川“頂門”
“半灶生”王衛國
中學生王衛國
第三章 青春過山車
革命狂歡
低穀人生
第四章 《山花》時代
繆斯在召喚
路遙走來了
收穫愛情
第五章 延大啊,這個溫暖的搖籃!
好風憑藉力
生活在楊家嶺
在饑渴的路上
有準備的頭腦
第六章 文學發軔期
小編輯 生活
第一個金娃娃
誰識我憂
第七章 翻越《人生》這座山
狠加一把油
1982年
生活在廣場中
第八章 抒寫詩與史(上)
沙漠誓師
三年的讀書與體驗
長安只在馬蹄下
人逢喜事精神爽
進山創作去
發表一波三折
第九章 抒寫詩與史 (中)
我心依然
迎風而立
去西德
身體累垮了
第十章 抒寫詩與史(下)
榆林求醫
第三次攻堅戰
心中的春天
最後的衝鋒
第十一章 輕舟雖過萬重山
乘著廣播的翅膀
身體又亮紅燈
為稻粱謀
欲說不能的婚姻問題
準備第三段創作
第十二章 《平凡的世界》新里程
登上中國文學的最高領獎台
掌聲過後
第十三章 生命的最後時光
1992年的早春
沒有火氣的夏天
病在延安
時間定格
附錄 永遠的路遙
後記
前言
路遙是我的文學前輩,我是路遙的追隨者,我們都是延川人。我少年夢的形成,人生的展開與飛翔,均與路遙、谷溪、聞頻、陶正等人的文學引導分不開。
路遙是延川縣中學的校友,關於他的履歷,我的許多老師都能如數家珍。1981年,他的中篇小說《驚心動魄的一幕》獲全國“首屆優秀中篇小說獎”後,縣中學老師們這樣夸路遙:“我們路遙的小說獲獎了!”“我們路遙就在這孔窯洞裡住過!”……“我們路遙”,這是多么親切的稱呼!當作家真好,這是我中學時代對文學最直接與最樸素的認知。從那時起,我就用心來遙望路遙,也有了明確的文學創作衝動。
曾記得,中學時期,我經常與三五位同學相約,到縣中的後山上,進行所謂的精神會餐;曾記得,電影《人生》在延川拍攝時,我曾經騎幾十里路腳踏車,去看高加林和劉巧珍“談戀愛”;曾記得,在京求學時,我跑遍了大半個京城才買到刊登《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花城》雜誌;曾記得,1989年春,已經輾轉到西安求學的我,第一次與延川籍的幾位文友跑到文學講座會上找路遙;曾記得,1989年深秋,我把路遙請到學院做文學講座,使一千多名師生目睹了他的風采;曾記得,1990年夏,路遙專門寫信推薦我,包括我到延安大學任教也與他不無關係;曾記得,1992年路遙病重後,我先後兩次跑到醫院去探視……
路遙長我十六歲。路遙對我好,是因為我的外公——一名正直的轉業老軍人的關係,他是路遙生前反覆念叨的“忘年之交”。
延大是路遙的母校,因為長期在延大任教,我有研究路遙的諸多便利。一是我長期致力於路遙研究資料的蒐集與整理工作。我曾主持的文學研究所與路遙研究會合作,先後推出《路遙研究資料彙編》《路遙紀念集》《路遙再解讀》等研究資料。二是我在學校支持下,於2007年籌建並建成了路遙文學館。目前,該館已成為集紀念、研究與文學交流為一體的路遙研究的重要平台。三是我在路遙著作的蒐集整理上做了大量工作,先後應邀擔任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路遙全集》特邀編輯,以及2014年版《路遙精品典藏紀念版》選編者。
我正式產生撰寫《路遙傳》的念頭,是在2002年路遙逝世十周年紀念大會上。我發言時鄭重提出渴望具有學術品格的《路遙傳》的構想,並指出:“直到目前為止,社會上仍沒有一本擁有學術品格的《路遙傳》,這不能不說是種遺憾。呼喚《路遙傳》,應是呼喚路遙本體研究的一種重要成果的出現。”我的這個發言稿後來整理成《路遙研究述評》公開發表,再後來被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月刊,以及國內眾多路遙研究書籍多次轉載。我當時就暗下決心,決心自己撰寫一本兼顧文學與學術的《路遙傳》。
機遇總是青睞有準備的頭腦,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2007年夏秋之際,我受學校委託,籌建路遙文學館。在當時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我懷著報恩之心,克服重重困難,只用短短兩個多月時間,就高效優質地完成路遙文學館的資料徵集、館舍設計、裝修乃至布展等工作。當然,我在籌建文學館時,也有意識地蒐集路遙的各種資料,給日後撰寫《路遙傳》做準備。
我清楚地記得,2007年9月18日是文學館完成布展的日子。那天晚上,連日勞累的我倒頭就睡,我做了一晚上夢,夢見路遙一直跟我說話,夢見他還像生前一樣鼓勵我。第二天早晨醒來後,我頭像炸裂一般疼痛。我趕緊打電話給我的研究生,讓他以最快的速度去花店買一束黃花與一束紅花,把黃花直接獻到路遙墓,並讓他告訴路遙這是我送去的。我把那束紅花獻到文學館的序廳,給路遙畢恭畢敬地鞠個三個躬,大聲地說:“路遙老師,我終於把文學館建成了。還是用您當年最愛引用的托馬斯·曼的話來說:‘終於完成了,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只要能完成,它也就是好的。’不管怎樣,文學館終於建成了,就請您包容與諒解吧!”我把這番話說完,頭也不痛了,精神也特別好。從此,我再也沒有夢見過路遙。我想,路遙在天堂聽到我的話了!
2007年11月17日,也就是路遙逝世十五周年忌日,路遙文學館正式開館。路遙文學館館名由著名作家王蒙先生題寫,新華社專門發新聞通稿報導,路遙女兒則專門發來《瞭望父親精神的一面視窗——寫在路遙文學紀念館開館之際》的感謝信。我在開館致辭中認真表達了“感動無處不有,感激銘記心間”的心情。
這些年來,撰寫《路遙傳》一直是我心頭的一份責任。經過長期的資料準備,我於2010年寒假正式動筆。為了真實體驗與感受路遙當年艱辛的創作過程,我用手寫完成本稿。我的本職工作是教師,每學期要上大量的課程,要撰寫大量的科研文章,要進行業餘文學創作,還要完成所擔負的行政工作。這樣,我的主要撰寫時間只能集中在寒暑假。當然,我也充分利用其他一切可以利用的業餘時間。
要寫出一本能夠靠得住的人物“信史”,最核心的工作是對資料的收集與甄別。路遙病逝後,社會上出現大量回憶文章,這雖有助於傳記資料的收集,但是,許多撰寫者按照自身的立場敘述事件,既存在著“為尊者諱,為亡者諱”的情況,也存在著記憶不準與誇大事實等情況。這就要對材料進行認真辨析。為了弄清楚某些小問題,我多次查閱各種資料,走訪回憶者,了解情況。當然,路遙大起大落的人生狀態也經常影響到我的寫作,我許多次因為陷入無限悲傷而停筆不語。這樣,就勢必寫寫停停、停停寫寫。但我可以負責任地說,這本傳記的撰寫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
在撰寫《路遙傳》的過程中,我深刻理解了古人所言的“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的深刻道理。路遙就是這樣一位擁有“堅忍不拔之志”的作家,敢於花六年時間創作一部“三部、六卷、一百萬字”、全景式反映中國當代城鄉社會巨大歷史性變遷的史詩性小說《平凡的世界》。他既敢於忍受創作過程中常人無法想像的艱苦與寂寞,也敢於迎風而立,挑戰“唯洋是舉”的文壇風氣。創作完《平凡的世界》後,他在給友人的通信中說:“當別人用西式餐具吃中國這盤菜的時候,我並不為自己仍然拿筷子吃飯而害臊。”時間證明他的堅持是對的,讀者把他抬到“茅盾文學獎”的領獎台上。撰寫《路遙傳》的過程,也是我深入學習與認識路遙的過程。我時時以路遙為榜樣,堅持打完“一個人的戰爭”。
作家的生命長度是由其作品來決定的。作為深受路遙影響的作者,我有責任也有義務做好路遙人生與精神的解讀工作,給社會提供更多“向上與向善的正能量”。唯其如此,我才能對得起自己的不懈追求!
這就是我與路遙的故事。
名人推薦
走出黃土高原,每遇到困難時,我都讀您的書,您的書給我力量,給我勇氣。——潘石屹
宣傳語
重新開啟平凡的世界
後記
寫完這本《路遙傳》初稿最後一個字時,延安正下著一場多年不遇的春雪。那漫天飛舞的雪花,仿佛大自然精心設計的舞蹈,似乎專門為我演出。上蒼知道路遙生前最喜歡雨雪天氣,故而要用這種方式為我的傳記作品擊掌慶賀?
我的這本《路遙傳》歷經近十年的準備與寫作。書稿寫成後,我把它交給尊敬的劉茵老師,請她批評指導。在她的熱情推薦下,這部書稿進入人民文學出版社腳印工作室的編輯視野。腳印老師閱讀後,提出了非常具體與中肯的修改意見。在她的指導下,我又進行了認真修訂,終於形成這個文本。可以這樣說,這部傳記中也浸透著編輯們的一份心血。
這些天來,我反覆默念路遙生前多次引用的德國作家托馬斯·曼在紀念席勒一百周年時寫的《沉重的時刻》中的一段話:“終於完成了,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只要能完成,它也就是好的。”
是的,這本關於路遙的傳記終於完成了,它會獲得怎樣的讀者認可度,擁有怎樣的生命長度,一切還需要時間的檢驗。但不管怎樣,“只要能完成,它也就是好的。”
2014年9月15日
於延安大學一步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