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十五世紀葡萄牙探索了非洲海岸線以來,歐洲各國對非洲的統治一直局限于海岸線附近,並沒有多大縱深。到了十九世紀中葉,歐洲人對非洲內陸的興趣越來越濃厚,於是以英國人利文斯敦為首的一批探險家開始對非洲內陸進行地理考察。1878年,探險家享利·莫頓·斯坦利出版了《穿過黑暗大陸》一書,詳細描寫了富饒多產的剛果河流域的情況。歐洲各國聞風而動,一場圍繞剛果河流域的爭鬥開始了。
將野心首先付諸行動的是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早在1876年9月,他就出持召開了布魯塞爾國際地理會議,成立了“國際考察和開發中非協會”。兩年後,看到斯坦利的新書,利奧波德二世便迅速與之會面,將其收在帳下。隨後的五年,在斯坦利的主持下,比利時在剛果河流域建立了二十多個商站和據點。與此同時,法國也不甘人後,派出了海軍軍官皮埃爾·薩沃爾南·德·布拉柴到剛果與比利時搶地盤。1880年法國人在斯坦利普爾湖左岸建立了兵站,這就是今天布拉柴維爾市的雛形。第二年斯坦利才來到這裡。他並不甘心就此罷休,而是在與法國兵站隔岸相望的地方也建立了據點(今金夏沙)。雙方劍拔弩張,各不相讓。
1882年,在英國的支持下,葡萄牙以最先發現剛果河入海口國家的身份宣布對剛果河河口擁有主權。如果同意這一要求,那么法國和比利時所占領的剛果河流域是一個沒有出海口的流域,價值便大打折扣了。於是法比兩國化敵為友,聯手反對英葡。德國和美國在這個時候也介入了進來,妄圖分得一杯羹。一場多邊國際衝突一觸即發。為緩和衝突,化解矛盾,歐美15個國家於1884年11月15日至次年2月26日在柏林舉行了國際會議,最後決定,比利時國王以個人名義領有“剛果自由邦”(今剛果金),剛果河對一切國家開放,可自由航行;今後任何國家在非洲取得領土必須是“有效占領”,即占領時要照會通知柏林會議的與會各國,並在占領地建立有效的統治機構。隨後,英法等國掀起了一輪瓜分非洲大陸的狂潮。

1889年,路易士一世去世。1890年,英國向葡萄牙發出了勒令放棄“粉色地圖”計畫的最後通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