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孟森明史講義》為明清史研究開拓者盂森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在北京大學授課時的講稿。全書分為二編:第一編總論明史在史學上的地位和明史體例;第二編分為《開國》、《靖難》、《奪門》、《議禮》、《萬曆之荒怠》、《天崇兩朝亂亡之炯鑒》、《南明之顛沛》七章,對明朝各個時期的史實進行了高度概括,見識高遠、考證翔實、輪廓清晰,在明史研究領域有著深遠的影響。
媒體評論
這部明代史,論述有明一代的大事同重要制度,簡明扼要,便於參考。
——楊聯升 歷史學家
心史先生治學態度極嚴謹,認為歷史必須真實,因此,所寫文章以考實為主。繁征博引,一絲不苟,但不是堆砌史料。
——鄭天挺 歷史學家
先生治史,善於發現問題,考證一事,必有所為而為。並且長久積累史料,深入探索實情,求明真相原委。
——商鴻逵 歷史學家
目錄
第一編 總論
第一章 明史在史學上之位置
第二章 明史體例附明代系統表
第二編 各論
第一章 開國
第一節 太祖起事之前提 附群雄系統表說
第二節 太祖起事至洪武建元以前
第三節 明開國以後之制度
第四節洪武年中諸大事
第二章 靖難
第一節 建文朝事之得失
第二節 靖難兵起之事實
第三節 靖難後殺戮之慘
第四節 靖難以後明運之隆替
第五節 靖難兩疑案之論定
第六節 仁宣兩朝大事略述
第七節 明代講學之始
第三章 奪門
第一節 正統初政
第二節 土木之變
第三節 景泰即位後之守御
第四節 景泰在位日之功過
第五節 奪 門
第六節 成化朝政局
第七節 弘治朝政局
第八節 英憲孝三朝之學術
第四章 議禮
第一節 武宗之失道
第二節議禮
第三節 議禮前後之影響
第四節 隆慶朝政治
第五節 正嘉隆三朝之學術
第五章 萬曆之荒怠
第一節 沖幼之期
第二節 醉夢之期
第三節 決裂之期
第四節 光宗一月之附贅
第六章 天崇兩朝亂亡之炯鑒
第一節 天啟初門戶之害
第二節 天啟朝之閹禍
第三節 崇禎致亡之癥結
第四節 專辯正袁崇煥之誣枉
第五節 崇禎朝之用人
第六節 李自成、張獻忠及建州兵事
第七章 南明之顛沛
第一節 弘光朝事
第二節 隆武朝事 附紹武建號
第三節 永曆朝事
第四節 魯監國事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明史在史學上之位置
凡中國所謂正史,必作史者得當時君主所特許行世。然古多由史家有志乎作,國家從而是認之;至唐,始有君主倡始,擇人而任以修史之事,謂之敕撰。敕撰之史,不由一人主稿,雜眾手而成之。唐時所成前代之史最多,有是認一家之言,亦有雜成眾手之作;唐以後則修史之責皆國家任之,以眾手雜成為通例。其有因前人已成之史,又經一家重作而精密突過原書者,惟歐陽修之《新五代》足當之,其餘皆敕撰之書為定本,私家之力固不足網羅散失以成一代之史也。《明史》即敕修所成之史。在清代修成《明史》時,有國已將及百年,開館亦逾六十載,承平日久,經歷三世。著手之始,即網羅全國知名之士,多起之於遺逸之中,而官修之外,又未嘗不兼重私家之專業,如是久久而後告成,亦可謂刻意求精矣。既成之後,當清世為史學者,又皆以尊重朝廷之故,專就《明史》中優點而表揚之,觀《四庫提要》所云,可以概見。
然學者讀書,必有實事求是之見,如趙翼之《廿二史札記》,世亦以為稱頌《明史》之作,其實於《明史》疏漏之點亦已頗有指出,但可曲原者仍原之,若周延儒之入《奸臣傳》,若《劉基》、《廖永忠》等傳兩條中所舉,《史》文自有牴牾之處,一一又求其所以解之,惟《喬允升》、《劉之鳳》二傳,前後相隔止二卷,而傳中文字相同百數十字,不能不謂為纂修諸臣未及參訂。其實《明史》疏漏,並不止此;間有重複,反為小疵,根本之病,在隱沒事實,不足傳信。此固當時史臣所壓於上意,無可如何,亦史學家所不敢指摘者。且史既隱沒其事實矣,就史論史,亦無從發見其難於傳信之處,故即敢於指摘,而無從起指摘之意,此尤見隱沒事實之為修史大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