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蕾蓮

趙蕾蓮

趙蕾蓮,女, 1964年7月出生,外國語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國德語研究會理事、《德語文學與文學批評》編委。正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弗里德里希·荷爾德林和諧觀研究”(2009年立項),已發表專著兩部、譯著多部,學術論文30餘篇。曾於2003年獲得中國人民大學十大教學標兵稱號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兼任《德語文學與文學批評》編委,中國德語文學研究會理事,國際日爾曼學會會員,國際海涅學會會員。2001-2006年曾任德國研究中心副主任。

1983-1987年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獲得文學學士學位。曾在1987-1995年任教於黑龍江大學外語部;1995-1999年在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攻讀德語文學方向博士學位,獲得文學博士學位;1999年7月至今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專業。

曾多次赴國外,主要為德國,目的分別為教師進修、蒐集博士論文資料、短期高訪、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1990年9月至1991年9月參加國家教委與德國歌德學院聯合舉辦的歌德學院教師進修班,其中前半年在北京,1991年3月5日到9月6日在慕尼黑歌德學院總部,最終獲得歌德學院頒發的高級班畢業證書。1998年6月28日到9月28日赴杜塞道夫海涅大學蒐集博士論文資料。2003年8月6日到11月6日在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文學院進行短期高訪。2006年10月和2008年10月分別參加在德國魏瑪和德國圖賓根舉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在會上宣讀學術論文。2006年8月和2008年8月分別參加在韓國首爾和日本金澤舉行的亞洲日爾曼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在會上宣讀學術論文。2009年7月至8月獲得德國學術交流中心再申請獎學金,赴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文學院進行短期高訪,開始本人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弗里德里希·荷爾德林的和諧觀研究》(2009至2012年)的研究工作。

主講課程

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趙蕾蓮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趙蕾蓮教授

開設過或正在主講德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德國近現代文學專題研究”、“20世紀文學專題研究”、“中德文化對比研究”、“浪漫派與19世紀文學研究專題” (現更名為“19世紀德語文學”)、“德語小說專題”、“德國啟蒙運動、狂飆突進與古典主義時期文學” (現更名為“18世紀德語文學”)、“德語詩歌賞析”、“德語格言學”和德語專業本科生的“德語綜合實踐”、“德語國家文化史”、“德語國家文學史”、“德語文學選讀”、“德語泛讀”、“德語寫作”、“德語視聽說”、“德語口譯”、“德語翻譯理論與實踐”等專業課和一門公共德語課“全校碩士博士德語”。 2007年以來參與外國語學院部類通識課“世界文學”與“世界文化”的講授,主講德國文學中的“歌德的《浮士德》”一講與德國文化中的“德國理想主義”一講。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為德語國家文學與文化,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

主要貢獻

曾組織德語系師生成功舉辦2004年4月1日至3日 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的首屆《文學之路》國際日耳曼學研討會和2005年9月21日至23日召開的“紀念席勒逝世二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大會的成功舉辦使德語系獲得德國梯森基金會贈送的價值五萬歐元的德文圖書近兩千冊。2006年12月7日,帶領德語系師生在我校成功舉辦由德國使館文化處贊助的紀念海涅逝世150周年“全國高校德語系學生海涅詩歌朗誦競賽”。此次活動與德國大使館獨自舉辦的全國詩歌寫作競賽相得益彰。在12月8日德國大使館舉辦的聯合頒獎晚會上,我作為詩歌朗誦大賽的組織者介紹大賽組織情況,宣布獲獎名單。德國大使館高度重視此次活動,德國外交部官員看了此次活動的光碟後,對此次活動予以高度評價。

主持的科研項目:

1、主持過中國人民大學科研項目《論克萊斯特戲劇的現代性》(2007年3月結項,同名專著已出版)。

2、目前正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弗里德里希·荷爾德林的和諧觀研究》(2009年至2012年)

參與科研項目

1、參與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承擔的教育部十五重點項目《新德漢大字典》的編撰工作(已交稿,待出版)。

2、參與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學院楊恆達教授主持的尼采全集翻譯項目(已交稿,待出版)。

學術專著兩部

學術專著1(用德文撰寫) Gesellschaftskritik in Heines Lutezia____unter 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der chinesischen Heine-Rezeption(海涅在《盧苔齊亞》中對社會的批判——兼論海涅在中國的接受問題),德國美茵河畔法蘭克福(Frankfurt am Main):歐洲科學文獻彼德·朗出版社(Peter Lang Verlag, Europäischer Verlag der Wissenschaften),2004年2月。(200千字)

學術專著2(用中文撰寫)

《論克萊斯特戲劇的現代性》,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440千字)

學術論文

所有25篇論文均獨立完成,其中8篇在國核心心期刊上發表,7篇在境外發表 :

1. Über ein entscheidendes Merkmal vom Lehrwerk Ziele für Deutschintensivkurs__________Kombination von Kommunikation und Grammatik(德文撰寫,關於德語教材《目標》中交際教學法與語法教學的聯繫),1994年北京“亞洲首屆德語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發表在大會論文集裡,(I. IDV-Regionaltagung Asien, Beijing 8.8. bis 13.8.1994, Deutsch in und für Asien, Dokumentation der Tagungsbeiträge), Gesellschaft für internationale kulturelle Publikationen, 1996,S.109-114.

2.關於海涅的諷刺詩《阿塔·特洛爾 一個仲夏夜之夢》的藝術特色,《國外文學》,1997年第三期。第77-82頁。中文C類核心期刊。

3. Über Heines Kritik am Fetischismus und an der Ruhmsucht in Lutezia(德文撰寫,關於海涅在《盧苔齊亞》中對拜金主義和沽名釣譽的批判) 1997年北京“海涅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海涅也屬於我們》,張玉書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221-267頁。

4. “頗有名望的中國日爾曼語言文學專家”——張玉書教授的海涅研究及其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5期,第150-152頁。中文B類核心期刊。

5. Lutezia und das Heine-Bild in China(德文撰寫,《盧苔齊亞》與海涅在中國),《文學之路》第1卷,張玉書、沃斯勒主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第151-176頁。

6. 海涅對未來社會的憧憬:物質與精神的協調發展————評海涅的《施納伯沃普斯基回憶錄》,《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外語增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第61-68頁。

7. Das Todesmotiv in Heineschen Werken,《文學之路》第3卷,張玉書、砍姆普、托美主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05-134頁。

8. 冷漠與狂熱的共棲現象是德國新極端右翼分子滋生的土壤——評君特·格拉斯的新中篇小說《蟹行》,《德國研究》,2003年第1期,總第65期。第60-67頁。中文C類核心期刊。

9.再論歌德筆下浮士德的進取精神_____中德文化交流中一個歷久彌新的永恆話題,《交流與探索》德國研究中心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32-247頁。

10.德國當今文壇最有影響的文學家與最有權威的批評家之間的微妙關係,《德國研究》, 2003年第3期,總第67期。第41-47頁。中文C類核心期刊。

11.海涅作品中的死亡主題,《外國文學評論》, 2004年第1期,總第69期。第137-143頁。中文B類核心期刊。

12.德國文學史上11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簡介,《德語學習》2004年第一至第六期上:

1)、特奧多·茅姆森(Theodor Momsen);

2)、魯道爾夫·奧依肯(Rudolf Eucken)、保羅·海澤(Paul Heyse);

3)、蓋爾哈德·豪普特曼(Gerhart Hauptmann)、卡爾·弗里德里希·格奧爾格·施皮特勒(Carl Friedrich Gerog Spittler);

4)、托馬斯·曼(Thomas Mann)、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奈莉·薩克斯(Nelly Sachs);

5)、海因里希·伯爾(Heinrich Böll )、艾里阿斯·卡內基(Elias Canetti);

6)、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

13.Über die Vernunftkritik im Roman Das Parfum. Die Geschichte eines Mörders von Patrick Süskind(關於派屈克·基斯金徳的小說《香水》,一個謀殺者的故事中的理性批判,德文撰寫),《文學之路》第5卷,張玉書、砍姆普、托美主編,德國維爾茨堡(Würzburg):Königshausen & Neumann出版社出版,2004年12月。第227-241頁。境外發表。

14.《尼布龍根之歌》—— 一部伴隨德國歷史沉浮的中世紀英雄史詩,《德國研究》,2005年第3期。第64-70頁。中文C類核心期刊。

15. Zhang Yushu und die deutsche Literatur in China, In: „Wenn Freunde aus der Ferne kommen“, eine west-östliche Freundschaftsgabe für Zhang Yushu zum 70. Geburtstag, Hrsg. von Naoji Kimura & Horst Thomé, Peter Lang AG, Europäischer Verlag der Wissenschaften, Bern 2005(《張玉書與德國文學在中國》 刊登於《張玉書70歲華誕論文集》,木村直司與托美主編,瑞士伯爾尼:歐洲科學文獻彼德·朗出版社Peter Lang Verlag, Europäischer Verlag der Wissenschaften)2005年,第161-175頁。境外發表。

16.Liebe für die Zukunft_____Über das Freiheitsmotiv im Drama Don Karlos. Infant von Spanien (德文撰寫,關於席勒在《堂·卡洛斯》中的自由精神),《文學之路》第6卷,張玉書、托美、布勞恩加騰主編,德國維爾茨堡(Würzburg)Königshausen & Neumann出版社出版,2005年底。第103-126頁。境外發表。

17.由《剝洋蔥》事件反思二戰對君特·格拉斯文學創作的影響——紀念君特·格拉斯八十華誕,《德國研究》,2007年第1期。第50-55頁。中文C類核心期刊。

18.《德國印象》,刊登於《德語文學與文學批評》第1卷,張玉書等主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9月。第471-480頁。

19.Über die Modernität in Kleists Dramen(《論克萊斯特戲劇的現代性》,德文撰寫,2006年在德國魏瑪參加“中德視角下的典範、標準與模仿”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宣讀。因《文學之路》出版周期長,所以該論文發表在同名專著之後。另外,本文並非專著的一節。)《文學之路》第八卷,張玉書、托美、布勞恩加騰主編,德國維爾茨堡(Würzburg):Königshausen & Neumann出版社出版,2007年10月。第143-158頁。境外發表。

20.耶利內克小說《欲望》中的多元主題與語言特色,刊登於《奧地利現代文學研究》,范捷平主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37-147頁。

21.論馬克斯·弗里施的小說《認為技術決定一切的人》對工具理性的批評,刊於《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8年第3期。第63-67頁。中文C類核心期刊。

22.Über die Identitätskrise in Kleists Komödie Amphitryon,《文學之路》第9卷, 張玉書、托美、布勞恩加騰主編,德國維爾茨堡(Würzburg):Königshausen & Neumann出版社出版,2008年9月。第95-111頁。境外發表。

23、追求真實,再現迷惘_______評特奧多爾·馮塔納的長篇小說《混亂與迷惘》,發表於《德語文學與文學批評》第二卷,張玉書等主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10月。第209-222頁。

24.Über das moderne Krisenbewußtsein in Kleists Penthesilea(德文撰寫,論克萊斯特悲劇《彭忒西里亞》的現代危機意識),2006年9月1日在韓國首爾“第三屆日爾曼語言文學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宣讀論文,刊登於大會論文集三卷本《亞洲日爾曼學科文化科學(KULTURWISENSCHAFT GERMANISTIK ASIEN)》首爾:Euro Trading & Publishing Co.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三卷,第338-348頁。境外發表。

25. Über die Harmonie zwischen Menschen und Natur bei Hölderlin, 《文學之路》第十卷, 張玉書、托美、布勞恩加騰主編,德國維爾茨堡(Würzburg):Königshausen & Neumann出版社出版,2009年9月。第49-73頁。境外發表。

譯著

1、《弗里德里希·尼采與科茜瑪·華格納》(Friedrich Nietzsche und Cosima

Wagner, von Joachim Herner),尤阿希姆·赫爾納著,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0年3月(200千字,獨譯)。

2、《宇宙誘鳥》(Der kosmische Lockvogel, von Perry Rodan),佩里·羅丹著,

北京出版社,2001年6月(280千字,獨譯)。 3、《婚戀進行時________沒有愛情的婚姻與沒有婚姻的愛情》 (Freie Liebe,

wilde Ehe, von Herrad Schenk),赫拉德·申克著,北京出版社,2002年

3月(200千字,獨譯)。

4、特奧多爾·馮塔納的長篇小說《混亂與迷惘》中第一章至第九章已發表於《德語文學與文學批評》第二卷,張玉書等主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61-222頁。(第十章至第二十六章發表於《德語文學與文學批評》第3卷,2009年10月)。

待發表的譯著:

《尼采遺稿》(Nachgelassene Schriften von Friedrich Nietzsche),弗里德里希·尼采著,獨譯。將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300千字)。

編著

《德語DSH備考指南》,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年(400千字)。

譯文

1、《德國婚俗》刊登於《海外文摘》1988年第3期。

2、《中國與德國之間的留學生交流》托馬斯·哈尼施,刊登於《交流與探索》,

德國研究中心論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3年6月。

獲獎記錄

2002年中國人民大學優秀班主任; 2003年中國人民大學“十大教學標兵” ;

2003年中國人民大學“抗擊非典優秀共產黨員” ;

2004年中國人民大學“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二等獎”;

2007年中國人民大學“五一先進工作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