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趙橋發,廣西陽朔福利鎮的一個普通農民,從小喜歡畫畫,所以在20世紀70年代陽朔縣首次對外開放時,被縣城一畫店老闆聘請,幫他教授其招來的十幾名繪製中國畫的畫工。當時,趙橋發發現有許多外國遊客除了參觀陽朔的山水風光之外,還圍繞工藝攤點轉,挑選購買他們喜歡的工藝紀念品,於是趙橋發就萌發了一個念頭:能否利用中國的畫扇,畫上桂林陽朔的山水給遊客作紀念。
1986年,趙橋發辭去畫店的工作,回到福利開辦了當地第一家從事畫扇製作的作坊。產品一出,即得到市場的認可,供不應求,遊客拿在手上,愛不釋手。隨著陽朔旅遊業的不斷發展,客源不斷增多,需求量較大,靠趙橋發一戶單獨生產永遠也滿足不了市場需求。於是他就動員自己的兩個兄弟和親戚製作畫扇,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到1994年,全鎮製作畫扇專業戶已達100戶。在商品意識的強有力推動下,在顧客的需求下,畫扇內容不斷拓展,花樣不斷翻新,技藝不斷完善,從原來的只做80公分的畫扇增加到90公分、1米、1.3米、1.5米,最小的只有3寸;從簡單的山水畫,獨景畫逐步發展為正面繪畫、反面待書的綜合藝術畫扇,且畫面從單一的山水畫發展到山水集錦、花鳥蟲魚、田園風光、美顏仕女、奔馬猛獸等不同內容風格的畫面。
福利鎮有著1300多年歷史,處於灕江下游,也是電影《劉三姐》主要外景拍攝影地,因此福利鎮有聞名於世的《劉三姐》故鄉的文化品牌,又有“中國畫扇第一鎮”的稱號。為了把這兩個文化品牌推出,趙橋發向福利政府提出如何利用本地資源和這兩個品牌來發展福利旅遊事業的建議,1999年福利政府採納了他的建議,投資100萬元在灕江邊新建了旅遊碼頭、停車場、石板路、畫扇一條街等,進一步促進旅遊業的發展,推動了當地的經濟。
從1995年至今中央電視台的《旅行家》、《書壇畫苑》、《經濟半小時》、《東西南北中》等欄目以及香港亞洲衛視台、韓國電視台、台灣電視台、廣西電視台、桂林電視台等攝製組都曾先後到趙橋發家採訪、攝製;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日報》、《光明日報》、《廣西日報》及《桂林日報》也曾採訪報導。此外,中央文化部、自治區、桂林市等各級領導也曾親臨趙橋發家視察指導。自治區副主席張文學視察後親筆題詞“勤勞致富”四個大字,原桂林市市長蔡永倫也給他題了“提高檔次,拓寬銷路”八個字。通過各電視台、報刊等媒體的宣傳,加上各級領導的重視,福利鎮很快把“中國畫扇第一鎮”這一文化品牌打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