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古地名]

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設殷州,治所廣阿(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轄趙郡、鉅鹿郡、南趙郡等三郡。 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因避太子殷之名諱,改殷州為趙州,趙州名始於此,州治初在廣阿,後移平棘(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 。 趙州時而名趙郡,時而名趙州,也有過欒州,慶源府之名。 至民國(1913)改趙州為趙縣,趙州之名終止。

歷史沿革

古趙州地在秦朝屬於巨鹿郡,新莽時屬中山郡,常山郡,西時屬趙國。北魏置殷州,北齊改名趙州,趙州名始於此,隋改趙州為趙郡,583年罷趙郡為趙州,607罷趙州為趙郡,唐武德初年(公元618年)又改趙郡為趙州,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趙州改名欒州,轄平棘縣。貞觀初年(公元627年)欒州復名趙州。天寶初年改趙州為趙郡。盛唐乾元年間(公元758~760年)復為趙州。五代時為趙州。宋朝為慶源軍節度、慶源府。金為趙州,沃州,永安州。元明清為趙州。 民國改趙州為趙縣。

秦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後趙州地歸巨鹿郡轄;
西漢仍屬巨鹿郡。
新莽時,改宋子縣為宜子縣,屬巨鹿郡,後廢。東漢初撤銷敬武縣。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常山郡併入中山國,二十年(公元44年)析中山國,置常山郡,常山時國,時郡,均轄趙地。

三國初,為魏國轄地。太和六年(232年)封趙國。
西晉時,為趙國。
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設殷州,治所廣阿(今隆堯縣城東),轄趙郡、鉅鹿郡、南趙郡等三郡。  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因避太子殷之名諱,改殷州為趙州,趙州名始於此,州治初在廣阿,後移平棘。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廢宋子縣。趙州領四縣:平棘、高邑、癭遙(今寧晉縣)、廣阿(今隆堯)。
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改趙州為趙郡,復置宋子縣。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罷趙郡為趙州。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在平棘縣置欒州,轄平棘、宋子二縣。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廢欒州,平棘、宋子二縣改隸趙州,治所平棘。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宋子縣併入平棘縣,同時罷趙州為趙郡,轄平棘、高邑、贊皇、元氏、癭遙、欒城、大陸(今寧晉縣部分)、柏鄉、房子、藁城、鼓城(今晉縣)。

唐代,武德初年(公元618年)又改趙郡為趙州,治所柏鄉。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州治所遷平棘。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趙州改名欒州,轄平棘縣。貞觀初年(公元627年)欒州復名趙州,治所平棘,屬河北道,下領:平棘、欒城、元氏、癭陶、贊皇、柏鄉、臨城、昭慶(今隆堯)。中唐時屬成德節度使(治所今正定縣)所轄。天寶初年改趙州為趙郡。盛唐乾元年間(公元758~760年)復為趙州。

五代時(公元907—960年),兵戈四起,戰火不斷,國號變換頻繁,趙州地幾易其主:後梁時(公元907年),趙州歸趙王李熔;李存勖滅梁,建後唐,應順元年(公元934年)趙州屬後唐;石敬塘建後晉,天福八年(公元943年),趙州為後晉轄;劉知遠建後漢,趙州隸屬後漢;郭威於廣順元年(公元951年)建後周,趙州由後周所轄。趙州治所均在平棘。

宋朝尊崇趙為國姓,大觀三年(1109年)升趙州為慶源軍節度。宣和元年(1119年)升為慶源府,治所平棘,屬河北西路,轄七縣:平棘、寧晉、高邑、柏鄉、贊皇、臨城、隆平。
靖康二年(1127年),慶源府為金所轄,金天會七年(1129年),慶源府改為趙州。天德三年(1151年),趙州更名沃州,“取水沃火之義”。屬河北西路,轄縣不變。

金正大二年(1225年),沃州歸元所有。元太宗六年(1234年),置永安州,治所藁城,轄平棘縣。七年(1235年),廢永安州,平棘縣改隸趙州,為州治。

明洪武初年(1368年),省平棘縣入趙州,為真定府轄,領柏鄉、隆平、高邑、臨城、寧晉、贊皇六縣。
清初,趙州屬真定府,雍正三年(1725年)六月,升趙州為直隸州,即直隸趙州,割贊皇歸正定府,轄縣有柏鄉、隆平、高邑、臨城、寧晉。 民國成立(1912年),十月廢府,州改省、道、縣三級制。民國2年(1913年)2月,趙州知州李大防奉命改趙州為趙縣,隸屬冀南道。民國3年(1914年),冀南道改為大名道。民國17年(1928年)廢道,趙縣直隸於河北省。

行政區劃

編輯

北魏設定殷州,治所廣阿(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城東),轄趙郡、鉅鹿郡、南趙郡、北廣平郡等四郡。

《魏書》卷一百六上志第五地形二上

趙郡

領縣五,戶三萬一千八百九十九 口一十四萬八千三百一十四。
平棘

二漢屬常山,晉屬。有平棘城。

房子

二漢屬常山,晉屬。有房子城、回車城、平州城、嶂洪祠。今臨城縣。

元氏

二漢屬常山,晉屬。有元氏城、大嶺山。

高邑

二漢屬常山。前漢曰鄗,後漢光武改,晉屬。有墠亭祠、漢光武即位碑。有高邑城。(今屬柏鄉、高邑二縣)

欒城

太和十一年分平棘置,治關城。有欒城。

鉅鹿郡

領縣四,戶一萬三千九百九十七 口五萬八千五百四十九。
廮陶

二漢、晉屬,治廮陶城。有沃州城。〕

宋子

二漢屬,後罷。永安二年復,治宋子城。

西經

永安二年分經縣置。有邑城、三女神。

癭遙

永安二年分廮陶置,治楊城。有歷城。

南趙郡

領縣六,戶三萬二千四十六 口一十五萬一百一十三

平鄉

晉屬,後罷。景明二年復,治鉅鹿城。有平鄉城。

南欒

二漢屬鉅鹿,晉罷,後復。真君六年並柏人,太和二十一年復。有南欒城。

鉅鹿

二漢、晉屬鉅鹿,後屬。

柏人

二漢、晉屬。有柏人城、柏鄉城。

廣阿

前漢屬鉅鹿,後罷。太和十三年復。有廣阿城、堯台、大陸陂、銅馬祠。

中丘

前漢屬常山,後漢、晉屬趙國,晉亂,罷。太和二十一年復。有中丘城、伯陽城、鵲山祠。

北廣平郡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析廣平郡北部地區增置北廣平郡,治轄南和縣(今河北南和縣),屬殷州。北齊天保七年(568年)時,北廣平郡復省入廣平郡。

領縣三,戶一萬六千六百九十一,口九萬一千一百四十八。

南和縣

前漢屬廣平,後漢屬鉅鹿,晉屬,後並任。太和二十年復。有左陽亭、沙陵、南和城一名嘉和城、安豐城。

任縣

前漢屬廣平,後漢屬鉅鹿,晉屬。有廣平鄉城、如鄉城、豐城、張相祠。

襄國縣

秦為信都,項羽更名。二漢屬趙國,晉屬,後並任。太和二十年復。有襄國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