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秋口村

基本概況

全村有耕地33.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地瓜、蘋果等。 2002年,全村110戶,325人。有趙、遲、孫、陳、董、薛、程、王、朱等9姓,其中趙、孫姓人口較多。除彝族1人外,其餘均為漢族。

大事記

1941年本村解放。
1947年在大參軍運動中,十餘名青年參軍入伍。
1964-1976年解放軍某部徵用本村土地20公頃,建起兵營。
1965年孫建梅考入中央財政金融大學,為建國後本村第一名大學生。
1976年村集體投資,用上電網供電。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9年進行首次村委會直選。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05公斤,總產3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80公斤,總產8.5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500公斤,比1978年增長22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27公斤,總產15.4萬公斤。1967年開始栽植蘋果,70年代末發展到4公頃。後由於水源不足,果園面積逐漸減少。90年代後,重點發展了特色糧食種植及養殖業。2002年,全村有養殖專業戶20餘家,豬、牛、羊存欄總量1000餘頭。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105萬元,其中農業22萬元,畜牧養殖業80萬元,林業3萬元。
第二、三產業因地處山區,本村工商業發展一直滯後。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鎮村黨組織的引導以及煙青一級公路的開通,工商業有所發展。2002年,有一處翻砂廠,收購廢鐵生產鑄件;另有數十名村民從事石材加工和其它手工業。 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20人,總收入6萬元,其中工業2萬元,建築業4萬元。第三產業從業人員36人,總收入398萬元,其中商飲業386萬元,服務業8萬元,運輸業4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66年建國小。最初利用村內舊房上課,後建成新校舍。學校規模不斷擴大,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區調整後,村國小併入孫家秋口國小。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1人。 20世紀90年代以來,針對村內養殖業發達的特點,經常聘請畜牧技術人員來村講課,常年為村民訂閱畜牧科技期刊。 人民生活建國後,有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村民生活一直很清苦。20世紀70年代末,生活水平開始提高,膳食結構發生變化,人均肉、蛋、奶消費量逐年增長。2002年,有各類運輸車5輛,機車20輛,電視機80台,電冰櫃5台。 村莊建設本村依山而建,建國前村內房屋破舊,道路崎嶇不平。20世紀80年代,修建了村路,舊房也不斷翻新。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由建國前的5平方米,擴大到22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20世紀40年代初,本村始有中共黨員。1945年10月,成立黨支部,趙書真任黨支部書記。之後,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趙書勝、趙堂、朱太高、趙書璞、孫芳。2002年,全村有黨員16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3月,成立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10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朱文喜、孫世昌、孫桂、趙書勝、孫桂蘭(女)、趙堂、遲玉英、孫世進、趙敬、趙書璞、趙臣、趙書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