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北口十二座連橋

趙北口十二連橋位於白洋淀東北部,貫穿趙北口鎮南北。趙北口南北長堤七里,堤上綠柳成陰,每隔不遠,就有一座形式不同的橋樑,前後共十二座。由於十二連橋中每座石橋、木橋結構造型不同,構成了形態各異的群橋景觀,屹立於碧波堤湖之間,風姿優美。加上亭、台、閣、欄檻、牌坊等藝術建築的點綴,形成了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的和諧美、致使不少文人墨客流連駐足,為十二連橋與趙北口留下了不少名詩佳作。

北鄰雄縣,南界任丘。趙北口古為燕趙交界之地,有“燕南趙北”之說。唐及五代為唐興縣所轄,稱唐興口。宋代築堡屯戍於此,稱趙堡口,後稱趙北口。是西淀向東流入大清河的咽喉,又是南北水陸交通要道,以趙北口十二連橋著稱於世。

趙北口北面十二里是“三關”之一的雄州瓦橋關。往南十里又有莫州大廟的雄偉殿堂,俗有“十二連橋趙北口,天下大廟數莫州”之稱。十二連橋西臨蓮花淀,每到夏暑,萬頃荷塘,碧葉覆蓋,荷花盛開,滿淀飄香。乘船從蓮花淀往東遠遠望去,十二連橋猶如浮現在煙波浩淼之中的彩虹,真可與杭州西湖蘇堤六橋相媲美。往東,水天一色的大清河,堤河相映,白帆點點,河水在陽光下閃著粼粼的波光。北岸接長城堤,系燕國所築邊界長城的遺址。南岸近臨千里長堤,堤柳濃綠茂密,如“頹雲黯霧”,垂柳夾岸,又會使人感到一種無窮的天然幽趣。

趙北口連橋自建橋至明清一直處於咽喉要塞的地位,且為南北交通要道,後人屢次對它作過修繕與增建。趙北口連橋一說十一橋,其中木橋三座,石橋八座。其實在廣惠橋旁,有小亭一座,建於一石質小橋上,該橋系旱橋,並不過水。亭上有蘇式彩畫和坐桿供遊人賞景小憩,亭內立有石碑一塊,碑文題寫“燕南趙北”,並記載著趙北口的歷史和傳聞,此橋叫皇亭橋,統稱作“十二連橋”。後又有十三橋之說,實為清道光四年又在十二橋以南趙王河上開橋一座,合稱十三橋。

十二連橋的分布自北而南為:村北接雄縣界為易易橋(又稱月漾橋),界間建有牌坊一座,上書“燕南趙北,碧漢層虹”八個大字,為明代李文忠所題。路旁立有高大界碑一塊,鐫刻著“燕南趙北”四字。古有詩云:“第一橋頭沒水雲,人行道上雨紛紛。界坊四字憑君記,趙北燕南此地分。”其次為新橋(航洪橋),第三為炮台橋(普渡橋),後依次為廣惠橋、皇亭橋(御碑亭橋)、徐家橋(通濟橋)。其中廣惠橋橫跨大清河正流,有康熙皇帝御賜匾額,為康熙、乾隆二帝巡幸水圍白洋淀,沿清河自東而西,駐蹕趙北口行宮的必經之橋。村南有第一橋景蘇橋,第二橋迎暄橋,第三橋延爽橋,第四橋拱極橋,第五橋為洪橋(太平橋),最南為來熏橋,以上十二連橋均寬二丈五尺。趙北口十二連橋,歷史上曾屬任丘、雄縣管轄,1946年劃歸安新縣。建國後,為根治海河,綜合治理白洋淀,於1965年建棗林莊樞紐水利工程,1968年廢除趙北口村南六橋,建溢洪堰大型水利工程,為防洪蓄水、保障白洋淀水位起到了一定作用,趙北口十二連橋現只存廣惠橋,其橋樑1968年改為混凝土結構,其他無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