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華中學

越華中學

越華中學始建於1939年7月,當時廣東省省教廳為收容由於廣州淪陷於日寇而流亡港澳的廣州各中學的學生,在中山縣灣仔鄉設立了“廣東省立中區臨時中學”。越華中學位於公益圩上海街與海傍街的交叉處,臨潭江而立,該校為紅磚建築,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分外引人注目。

基本信息

台山市越華中學:潭江岸邊聳立雄偉紅樓

越華中學 越華中學

台山市越華中學位於公益圩,電視劇《風雨西關》曾在這兒拍攝,使這座古老的校舍重新煥發了青春。該校校舍通體由紅磚建造,歷經70餘年風雨洗刷,仍保存得相當完好,這一江邊的紅樓也吸引了眾多世人的目光。

越華中學和台山一中的教學樓一樣,壯美恢宏,但二者的結構布局截然不同,越華中學地處潭江岸邊、鬧市之中,受空間限制,在結構布局設計上難以像台山一中教學樓那樣舒展“鋪張”,拘於空間,越華中學教學樓的平面布局呈“回”字形。如果說台山一中是一種外顯的壯美,而越華中學則把“壯美”包藏於內。
從外觀上看,越華中學的教學樓不失雄偉,校舍正門正對潭江,10根希臘式的愛奧尼亞柱分列於拱形大門兩側,拱形石門貫穿兩層樓。為了欣賞江中美景,設計者特意注重正門陽台、廊的設計,陽台更側重使用價值,而非僅僅用於裝飾。該校教學樓的另一個獨特設計在於對建築物頂部的處理,教學樓“回”字型頂部的四個角上,分別建有一個中式綠瓦攢尖金字涼亭,頂部的前面是一個西式拱形圓頂大鐘樓。據說教學樓建成時,裡面有一口重250公斤的大銅鐘,聲震開平三埠,但早已不知去向;教學樓頂部後面是中式傳統的金字硬山頂,和四間亭子互相輝映,和諧統一。
從教學樓的正門走進樓內,可以體會另一種壯美:樓內豁然開朗,因為教學樓中間鏤空,抬頭可以見到“方形”的天空,正是“回”字裡面的“口”字,設計者的靈感是否來自中式建築物的天井,我們不得而知,但天井式結構既利於空氣的流通,又利於充分的採光,越華中學的這種結構,的確十分科學。
正對大門的是8根愛奧尼亞柱,柱體呈乳白色,柱子組成5個拱形門,均為金黃色的鑲邊,而柱子拱門則落落大方,典雅不俗,其後是大廳,有兩根成年人才可以合抱的柱子,雄偉凝重。二樓的4根柱子直貫樓頂,為中式柱樑結構。

越華中學 越華中學

談到越華中學的歷史,就不得不先說公益埠。

 越華中學的教學樓原是伍氏胥山紀念堂,建胥山紀念堂時,公益已是潭江名埠,公益埠由著名僑商伍於政在20世紀初創辦,短短几年時間,公益埠從一個荒涼之地變成商業繁盛的鬧市,新寧鐵路推動了公益埠商貿的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伍於政等人為了讓伍氏子孫受到良好教育,準備在公益埠鬧市區建造學校。1926年,伍於政、伍於翕、伍理周等開始籌建胥山紀念堂,是伍氏宗親為紀念伍子胥而建,當時伍於翕、伍理周等奔赴美洲、南洋、港澳等地捐款,共籌集建校白銀24萬元,於1928年春奠基,1930年竣工,1931年6月6日揭幕開始辦學,1943年由於抗日戰爭被迫停辦,1946年胥山紀念堂被租借給廣東越華中學辦學。
廣東越華中學建於1939年7月,當時廣東省教育廳為收容由廣州淪陷於日寇而流亡港澳的廣州各中學的學生,在中山縣灣仔鄉設立“廣東省中區臨時中學”,當時沒有校舍,搭蓋葵棚為校舍,用竹木搭制架床,購置一些粗製的桌凳,設備非常簡陋。不久,中山縣淪陷,該校遂於1940年2月遷至澳門,由於敵偽特務嚴密監視,環境惡劣,同年5月又遷至香港,借香港明德中學校舍臨時使用,同年8月再遷至恩平縣城,借當地學社和梁、鄭兩姓的大祠宇為校舍。1946年,學校又搬遷至台山縣公益埠,租借胥山紀念堂和中華酒店為校舍繼續辦學。從1942年到2003年,越華中學幾經易名,但最終校名恢復為“台山市越華中學”。
“1945年9月28日對於越華中學而言,是一個值得永遠銘記的歷史時刻”,越華中學副校長蔡典民說,“當時越華中學(當時稱胥山中學)見證了在江會日軍的投降,投降儀式就在教學樓二樓會議室舉行。”越華中學是抗戰時期成立的學校,而又親自見證了日軍的投降,也是歷史的一個巧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