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越台懷古
越王故國四圍山 ,雲氣猶屯虎豹關 。
銅獸暗隨秋露泣 ,海鴉多背夕陽還 。
一時人物風塵外 ,千古英雄草莽間。
日暮鷓鴣啼更急,荒台叢竹雨斑斑。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越台:指越王山,是閩越王無諸舊都的遺址,在福州市北隅,東連冶山,形如屏風,又名屏山,亦稱平山。無諸是春秋時越王勾踐的後裔。越國被楚國併吞後,直到戰國後期,諸越又紛起割據。無諸擁有閩中(相當今福建省之地),自立為閩越王。秦改為郡。漢興,劉邦又立無諸為閩越王,置都東冶(今福建福州東北)。這首詩憑弔閩越舊都,抒寫歷史興亡的感慨。
2.故國:指閩越舊都。
3.虎豹關:用《楚辭·招魂》“虎豹九關”的典故,指警衛森嚴的城關。
4.“銅獸”句: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序》歌中說金銅仙人“憶君清淚如鉛水”。這裡暗用其意,說宮門銅獸像是在思念故主,暗隨著秋露而落淚。
5.背:背負。
6.一時人物:歷史上叱吒一時、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
白話譯文
越王古都四周環繞群山,祥雲繚繞龍盤虎踞的雄關。
銅獸暗自隨著秋露哭泣,海鴉背著夕陽返還。
一時人物風塵僕僕奔波在外,千古英雄埋沒在草莽間。
日暮鷓鴣越叫越急,荒台叢竹的露水像淚滴斑斑。
創作背景
本詩一名《台山懷古》,作於至元二年(1336)前後,當時詩人在福建任閩海廉訪司知事。他登臨越王山,看到山水形勝,以及帝王廢都,懷古幽思油然而生,作下了此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詩的首聯兩句寫出了越王山的地理特徵,這裡曾經被認為是建都的風水寶地,曾經有雄偉的軍事關隘,如今山勢仍然雄偉,雲蒸霞蔚,依舊有舊時的都城氣象。這段歷史使眼前的自然景色更增添了幾分凝重和滄桑。
頷聯用了“銅獸”的典故。銅獸是王族宮殿才能使用的裝飾,而這原來高階層地位的象徵,現在傾頹在荒山野草間,令人頓起“黍離”之思。銅獸暗泣是擬人化的表現手法,其實銅獸沒有什麼悲喜之情,真正為朝代更替、萬物滄桑而心生感慨的,分明是詩人自己。“海鴉”一句,化用唐溫庭筠的“蝶翎朝粉盡,鴉背夕陽多”(《春日野行》),但在意境上,比溫詩更為蒼涼大氣。
頸聯中,詩人感嘆曾名盛一時的大人物,現在淪落於茫茫風塵之外;自古以來那些叱吒風雲的英雄們,也隱藏在草莽之間。“草莽”有兩重含義,一是其本意,指荒野亂草;一是與朝廷相對的稱謂,即民間。理解成哪一種都可以,都是指英雄人物已經沒落。風塵和草莽,既是暮色里詩人所看到的越王山的實景,又暗喻越王等“一時人物”最終走向末路,化為一縷煙塵、一抔黃土,或者是一蓬亂草。不論是“一時”,還是“千古”,終究都是過眼雲煙。這種世事滄桑的悲涼氣氛在越台景色的烘托下表達得淋漓盡致。
尾聯中提到了鷓鴣,鷓鴣的啼叫聲被認為類似於“行不得也哥哥”,經常被用來暗示旅人的愁思,也被用來表達抱負得不到施展的鬱郁之情,如“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此時鷓鴣的啼聲,也折射出薩都剌壯志難酬的愁悶心情。“斑竹”化用娥皇、女英淚灑清竹的典故,可以想像,叢竹上是斑斑雨痕,又或是斑斑淚痕。鷓鴣聲聲啼叫,荒台斑斑淚竹,這種景象深沉淒涼,油然而生濃郁的滄桑之感,並且沉緬其中,難以自拔。
薩都剌一生走南闖北,創作了大量懷古題材的詩詞,為後人所關注。清人李佳《左庵詞話》稱:“雁門諸作,多感慨蒼莽之音,是詠古正格。”《越台懷古》是薩都剌寫景兼懷古詩作中較著名的一首。這首緬懷閩越王的詩歌,在遣詞造句上既體現了薩都剌詩歌一貫的清麗風格,同時也體現出“磊落激昂”(明毛晉《雁門集》跋)、豪放奇崛的一面。題為“懷古”,而首聯、頷聯和尾聯都在寫景,看起來只有頸聯發出了對“一時人物”、“千古英雄”的感慨;但是從一開始所寫閩越王故國的山川王氣,到最後所述荒台斑竹,種種景物,無一不緊扣“懷古”。字面沒有明寫,而實際上,無論是雄關、銅獸、荒台、草莽,還是秋露、暮鴉、鷓鴣、斑竹,都在感嘆著歷史的滄桑、世事的變化、現實的迷茫,由眼前之景引發無盡的撫今追昔之意。
名家點評
陝西師範大學教授霍松林:這首七律,乃到任後所作,通過弔古傷今,抒發了遭讒被貶的感慨。全詩寓情於景,意境雄闊,悲中有壯。“一時人物風塵外,千古英雄草莽間”一聯,尤深摯沉雄,耐人尋味。(《唐詩精品(三)》)
作者簡介
薩都剌(1272—1355),字天錫,號直齋,蒙古族。父因軍功居雁門(今山西代縣),故為雁門人。泰定進士,授翰林應奉,後出任南御史台掾、淮西憲司經歷等職。棄官後隱居安慶司空山。詩多寫自然景色,清新綺麗。有《雁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