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年輕折騰吧

趁年輕折騰吧

《趁年輕折騰吧》是由袁岳所著的一本書籍,於2013年上海財大出版。主講了他是主持人,他主持過的電視節目《頭腦風暴》,火得一塌糊塗。

圖書信息

  • 作者:袁岳
  • 出版社:上海財大
  • ISBN:9787564215309
  • 開本:16開
  • 頁數:234頁
  • 2013-01-01 第1版2013-01-01 第1次印刷

編輯推薦

關於袁岳
——他是主持人,他主持過的電視節目《頭腦風暴》,火得一塌糊塗
——他是生意人,他創立的零點研究諮詢集團在業界頗有聲望
——他是學者,南京大學西南政法大學北京大學哈佛大學都留下他遊學的身影
——他是旅行家,世界各地都有他的身影,還曾擔任紐西蘭旅遊形象大使
——他是美食家,常常忙碌地穿梭於全國各地,卻仍然有空閒推薦袁氏私房小菜
——他是作家,也是投資人,還做慈善……
很多人都覺得袁岳太能折騰了,但袁岳卻認為“青春不可以安穩為依託”。年輕的時候兩樣東西很重要,第一要折騰,第二要臉皮厚。“一個人,他的人生效率怎么樣是最高的,同時對人生的滿意度也是最高的呢?那就是你今天喜歡的東西居然就是你的職業,而這個職業就是你學的那個專業;你愛的人居然就是你嫁的人,你嫁了很多年之後發現你嫁的還真的很對。這就是理想的人生。”
《趁年輕,折騰吧》這本書匯集了袁先生全國高校演講的精粹,結合他自己的人生智慧和職場感悟,針對當下年輕人的困惑,誠懇地給出了建議和指導,幫助青年人從“青蘋果”成長為“黑蘋果”,從青澀走向成熟。
如果你尚未畢業或者剛剛畢業,對前途十分迷茫,你將學會如何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
如果你是工作三年的職場人,正在考慮是換工作還是繼續深造,你將學會如何作出職業選擇和職業規劃;
如果你已工作多年,正在糾結該不該去創業,你將找回失落的激情,讓自己的人生更上一層樓!

內容推薦

為什麼有的人剛畢業OFFER就一大堆?為什麼有的人畢業幾年後年薪幾十萬,有的人卻還在“啃老”?職場需要什麼樣的人?人際關係該如何處理?要不要去創業……如果你是個年輕人,你正在煩惱很多事,那么《趁年輕,折騰吧》就是你需要的。
“年輕的時候兩樣東西很重要,第一要折騰,第二臉皮厚。”從吃飯、喝酒、送禮等社交細節,到職業規劃、創業、價值觀等人生大事,袁岳先生以最誠摯的態度,最生動的實例,引導年輕人從青澀走向成熟,活出精彩的人生!再不嘗試就老了,趁年輕,折騰吧!

作者簡介

袁岳零點研究諮詢集團董事長,飛馬旅發起人,零點青年公益創業發展中心理事長。
著名主持人,跨界高手。
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MPA,西南政法大學法學碩士,2007年耶魯世界學者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客座講授,學院發展戰略顧問;西南交通大學兼職教授;南開大學國際商學院兼職導師
袁岳是一個商人,更是一個學者。他學貫中西,精通社會學、管理學、法學等多個學科,有著學者的嚴謹和淵博;他經營著國內外知名的研究諮詢集團,有著商人的精明和遠見。他以獨特的視角審讀傳媒與政府,以自身的經歷啟迪學子和青年。他博學,卻並不迂腐;他現實,卻並不媚俗。
對千萬年輕人來說,他是師長,是偶像,更是朋友。

目錄

初涉江湖:懂點兒人情世故
職場需要什麼樣的人? 
有“氣”:想要什麼就去追 
有“根”:把握看問題的基本角度 
有“用”:到社會中去學習 
有“道”:講規矩,懂規則 
高水平社會資本的四個基本點 
重“關係”,講“面子” 
買衣服的技巧也能用來談判? 
社交之“雙層交往法” 
找個社會意義上的良師益友 
別窩在自己的小地盤裡 
接近圈子,加入圈子,組織圈子 
校園裡是餵養模式,校園外是競爭模式 
家裡是白頭到老規則,江湖上是競爭規則

全文閱讀

初涉江湖:懂點兒人情世故

職場需要什麼樣的人

俗話說:“自助者,天助之。”我出生在一個平凡的農民家庭,沒有任何的家庭背景,也沒有任何的家世,祖上也沒有任何人做官。小時候,母親告訴我兩句話:第一句就是,人哪,只要你勤奮,你的目標都能達到;第二句就是,眼睛裡要有活兒,你自己要主動找到能做的事情。
我認為,人自助,而後天助,是一個特別樸素的道理。因為陽光天天照著地球,照人也照萬物,照好人也照壞人,照著這個人也照著那個人。一樣的陽光下,有的人看上去神采奕奕,有的人看上去頹廢不堪。而且,同樣神采奕奕的人,有的人是神采奕奕地去乾好事,有的人卻是神采奕奕地去幹壞事。可見,我們所在的條件是差不多的,只是在差不多的情況下,我們每個人走的路可以差很多。
一個人的人生效率怎樣才能是最高的,同時對人生的滿意度也是最高的呢?那就是你今天喜歡的東西正好就是你的職業,而這個職業就是你學的那個專業;你愛的人正好就是你嫁的人,你嫁了很多年之後發現你嫁得還真的很對——這就是理想的人生。
我們知道,理想的人生同現實的人生總是有差距的。但是請記住,你們現在的年齡不是妥協的年齡,而是理想的年齡。為什麼?因為年輕人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年輕的時候就是想要什麼就追什麼的時候。
人的一輩子,在這個年齡如果還不去追求,還不去尋找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去接受自己不想要的東西的話,你這一輩子活得有什麼勁兒!人們看到的你始終是暗淡的,臉色都是灰的。
在我們每一天的時間裡,大約8個小時用於睡覺,3個小時用於吃飯,剩下的時間能有效地用於跟人交際的為13~14個小時,而其中職業時間平均會占去9個小時。也就是說,在我們有效的時間裡,差不多80%是職業時間。這樣一算,你就知道了為什麼我們必須追求理想的職業。因為你大部分的時間都處在這個狀態下,如果它不是理想的,那么連你的家庭生活和其他生活都會受到影響。為什麼舊社會很多男人老打老婆?因為這是個傳遞鏈條:在單位里不是處於理想的工作環境下,男人被老闆罵,回家開始罵老婆,老婆被罵完以後打孩子,孩子被打後就打小狗……所以大學時代的選擇就開始影響我們生活的質量。
如果我問大學生“你喜歡什麼”,能說出來的人並不是很多。而且很多同學心裡喜歡的職業,卻不是今天自己所學的專業。所以我們看到一個現象就是,我們喜歡的事物與我們所喜歡的職業、我們所喜歡的專業之間存在著某種分裂。
很多同學談到自己目前在職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時,都可能會說公司有問題,教育體制有問題,什麼都有問題;如果在社會上遇到公司老總,他們就會說,現在的大學生有問題,現在這個大學校園有問題;如果遇到某些大學的領導,他們就會說,現在的家長有問題,現在的社會有問題。總而言之,他們自己總是沒有問題的。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將來我們肯定會遇到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這個問題不可避免會擺在我們面前,那就是我們的職業發展。
那么,職場對我們同學的要求是什麼呢?它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怎么判斷你自己就是職場想要的人呢?
職場需要的大學生,不管是學哪個專業的,都有四個基本特點。這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叫做“氣”“根”“用”“道”。

有“氣”:想要什麼就去追

“氣”是什麼?“氣”就是理直氣壯,想要什麼就去追。比如一個人喜歡武俠,那么就理直氣壯地說出來:“我就是喜歡武俠!”雖然現在這個人不知道喜歡武俠在將來有什麼用,但是至少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將來你工作的時候就會知道,喜歡與不喜歡決定了你擁有的特長水平的高和低。
這就像是談戀愛,比如你開始追一個女孩,就會對她特別關注。你發現這個女孩子有空沒空就吃花生米,你會趕緊給她送去一袋花生米。但這女孩子說:“不要,我有很多花生米了,給我送花生米的男生太多了,我不在乎花生米。”
這時,你就開始琢磨:“那她到底在乎什麼呢?”後來發現,這個女生喜歡戴耳墜——噢,她可能喜歡耳墜。於是你趕緊去買一副送給她。女生又說:“這不是我喜歡的風格。”“那你到底喜歡什麼樣的呢?”“我也不是很清楚,隨便吧。”其實隨便是最麻煩的,因為它最不隨便。一般隨便的人給你的空間都很大,最後你發現你要真的隨便的話,你就完蛋了。
這可以說明什麼呢?那就是當你在敏感的情況下,你對那個對象一舉一動的變化都會處於高度的緊張狀態下。談戀愛的人是很容易識別的,如果你發現一個男生最近智商下降得很嚴重,那么在正常情況下他就是戀愛了,女生也有這種情況。但是你要知道,恰恰是因為你喜歡這個對象,你對這個女生下的工夫超過了其他人,你才有可能把她“拿下”。
在眾多的知識領域中,如果一個人有一個偏好,“我就喜歡這類東西”,然後他看書時就喜歡看這類書,有鍛鍊機會的話他就願意去這類單位鍛鍊,有相關講座的時候他就願意聽這類講座……久而久之,他在這個領域的累積就超過了其他人。僅僅從累積的角度來說,他就形成了特長,即特別的長處。因為他在這方面累積的東西超過了其他人,所以他就有特別的長處。這就是有“氣”。
所謂有“氣”,就是他對這個東西感興趣,人們能夠感受到他對這件事情的專注度,讓人感覺仿佛有種“氣”迎面而來。我們將來找工作面試的時候一定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比如:“你到底喜歡乾什麼?”如果你回答:“隨便。”這工作就算over了。為什麼?因為沒有人願意要隨便的人。
我們有一個專門的一日助理項目,有一位助理是天津工商大學符號學的碩士生。我說:“咦,你這個專業非常有用啊!”她說:“我們老師說這沒啥用。”這是我碰到的第二個符號學研究生。第一個已經在我們公司做定性研究的總監了。剛認識他時,他也說:“我們老師說了這沒什麼用,只有一個用處就是將來可以繼續教其他學生。”但我告訴他這個專業很有用。因為在法國,符號學是時尚的理論基礎,符號學中的組碼、解碼、轉碼就是時尚的基本原理,是非常有用的。他說:“因為老師說沒用,我要證明給老師看這是有用的。”所以這個同學才上研二就已經做過18個項目。像這樣的學生太少了,如果老師說沒用,有的學生就轉行了,有的學生會繼續跟著老師混日子,很少有學生想要證明老師說沒用的東西是有用的,而且還跑去做項目來證明。
為什麼我不僅可以看出這個學科有用,而且這位學生更加有用呢?就是因為他累積了專長。而且最重要的是,一旦說到他做過的那些項目或他發表過的論文,你都能感受到他的“氣”,神采飛揚!這是他得意的地方。
有些同學很安靜,安靜當然很好,做一名淑女的基本條件就是安靜。但是你要知道,職場不是找淑女的地方,職場需要的是一位精湛的職業人士。你有擅長的東西嗎?你有練過或者能夠拿得出來的資本嗎?你有不僅自我認同而且同行也認可的技能嗎?
其實,你也有自己的“氣”,但是你的那個“氣”被一個氣門芯塞住了。可能是父母塞的,可能是老師塞的,也可能是今天這個學校塞的,因為學校不管塑造“氣”這個東西,只管滿堂灌地給你講東西。有些老師在課堂上就是念念稿、念念書,不是很熱情。有些老師也不是因為熱愛這個專業才教書,他也是隨便就來講的。所以對於我們這些同學來說,找出你那口“氣”,就是你大學四年中最重要的事情。怎么才能找出“氣”?怎么才知道自己有“氣”呢?
找“氣”,最簡單的方法是見識法,就是你通過見識來確定你的“氣”在什麼地方。小時候我住的那個地方曾經勘探石油。在勘探石油的時候,先做地質分析——大概什麼地方有油層,然後每隔十幾里地打一個眼,看有沒有。找“氣”的方法也一樣,一定要勘探自己。
怎么勘探呢?讀書。讀教科書是不可能幫你增長見識的,要讀課外書,要把圖書館利用起來,看自己愛讀什麼書。你不妨做一個嘗試——到圖書館去借100本書,在借書的時候就選那些“這個書我還願意看一看”的。按照這個標準選書,然後統計一下,你會發現你願意讀的書里有一個類別是相對較多的,那就是你比較喜歡的知識類型。
你還可以去旁聽課程。不管是哪個學院哪個系,你都可以去旁聽課程,也不論你一門課聽兩節還是聽一節。在哈佛大學有個詞叫“shoppingdays”,什麼意思?就跟在超市里買東西一樣,你可以去聽某位老師一節課,然後決定選不選這門課。每一個老師在開學的時候都要出來講課,講完以後,如果沒有足夠的人選這位老師的課——對不起,你這門課就不能開設。有七個以上的同學選,這門課就可以開,如果連續兩個學期沒人選,那么這個老師就要被解聘。除終身教授之外,所有的老師都要接受這個考驗。
旁聽就是一種見識,另外還包括實習。在大學時,你可以到三四個單位實習,周末時還可以做一些見習。在這個基礎上,你會發現:“嗯……我好像對這個單位比較有感覺。”你要知道找工作不是用專業找的,而是反過來的——你喜歡哪一種職業,回頭你再細想:“喔,那我在大學裡應該看哪一類書”。
別以為上了大學就很了不起,上了大學沒“氣”的人就是一具殭屍!所以有“氣”非常重要,有“氣”的人和沒“氣”的人非常不一樣。有“氣”的人多乾一點兒吧,他不覺得累,為什麼?因為他愛乾。有“氣”的人你讓他加班,他不會整天說:“噢,又要人加班,得加工資。”所以說老闆很喜歡這樣的人。
如果你真正有這樣一種投入的精神,那相應的產出一定會很高。有魅力的領導力的關鍵就是熱愛。你喜歡幹這個活,而且因為喜歡,你比其他人投入的精力更多,比其他人幹得更加精益求精,更能掌握它的訣竅。而且一旦完成之後,人家都說:“哇,挺牛的!”總之,一個有魅力的人,就是有熱情,這個熱情來自什麼?就是你對這件事的喜歡,你喜歡比別人投入更多。正因為你對這件事情是如此熱愛,以至於人們能夠被你感染。
所以我認為,每一個人都必須有自我愛好,每一個人!我希望同學們,尤其是大一大二的同學,不要在乎你現在的專業,而要把大學當做一個搜尋自己愛好的地方。

有“根”:把握看問題的基本角度

站在一輩子的角度來說,本科學習也沒什麼了不得的。知識在不斷地更新,每年大約有25%的知識過時,也就是說第五年的時候你學的東西基本全都過時了。所以你需要知道的是,就算你從某個專業畢業,未來也不見得就從事這個專業。
學水利專業的人,其實幹管理就挺好的。為什麼?水利專業都是系統的課程,而我們目前管理專業學的課程都是非系統的,都是從龐雜的其他課程借鑑來的,不同的老師借鑑不同的課程。所以,學水利專業的人反而非常適合乾管理。
著名的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本科就是從生物系畢業的,研究生時學的是法律。開始工作的時候是法律老師,後來從事新聞實踐,差一點當了《新聞周刊》國際版的主編,他在40歲時才開始研究管理。著名的投資家吉姆·羅傑斯,開始學的是理科。學理科非常重要,為什麼?現代金融中的關鍵技術是數學。如果今天你是一名很好的理科生,將來做金融是很靠譜的。耶魯大學有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陳志武,剛開始就是學數學的。如果你在本科學的是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社會學、心理學這些東西,它們都是非常有用的。
這就是我要說的“根”。不管你今天學的是什麼樣的套用型學科,你都要基於一個基本的角度來理解你所學的內容,以及某種獨立的能力來套用這些內容,但是這些內容不是由你現在學的所謂的套用型學科決定的。什麼叫套用呀?有了一個東西,要把它用起來,才叫套用。比如你原來學的是數學,後來再學套用數學,因為你懂了數學,所以套用數學;再比如心理學,有心理學理論,還有套用心理學。所以說要先有東西,然後才能去套用它。法律的系統研究,也是使用高等數學來做的。我現在所從事的諮詢行業和諸葛亮所從事的諮詢行業有什麼不一樣呢?最大的不一樣就是數學的套用程度,當然也包括其他綜合學科的套用程度。
在我們今天這些學科中,如果你是學化學、地質、地理、物理等專業的,那么你做諮詢行業時就非常有優勢,因為這個行業的第一個要求就是要做細緻的分析,而這些專業本身就屬於分析學科。我們公司招聘過一位非常優秀的職員,他是北京大學地質系的研究生。我招他的時候說:“你乾我們這行特別靠譜。”他自己都不太明白,他其實是實在找不著工作了才到我們這兒來的,但是我覺得他的“根”很好。因為地質研究的一個基本方法就是敲敲打打,采出一些石頭的樣本來,然後分析這些樣本里存在哪些成分及各成分的含量,最後判定它是什麼礦。我們做的研究是在人群中抽樣出一個人來,對他做一些調查,然後分析他有沒有某種商業潛力,或者對某個政策是支持的還是反對的,基本原理跟礦石的分析是一樣的。而地質專業的學生由於從事多年的分析,有非常好的分析軟體使用能力、分析模型和處理對象的技能,他只要把這個技能轉移過來就行了。
所以,如果你是學管理的、學法律的,或綜合學習某個套用型學科的,你最需要加強的是什麼?就是找到至少一門基本學科,把它學得很好。所以,我建議大家要學好四門基本學科——數學、社會學、心理學、歷史。如果你有四年時間的話,我認為,這四門課程值得你花一年半的時間去學。如果你們系沒開這些課,可以到其他系去旁聽。實在沒辦法,至少在每個專業領域讀四五本書,你也會比從來沒讀過的人厲害很多。

有“用”:到社會中去學習

社會學也好、新聞學也好、法律學也好,告訴我們的都是人們曾經經歷過的事,以及曾經形成的規則,但不能解釋為什麼是這樣的。英國法律曾經有一條規定,就是燒國旗應該被判罪。如果你是一個學過法律的法官,那么你一定會這樣判:他燒國旗了,所以有罪。根據刑法第幾條第幾款的規定,構成了侮辱國旗罪,判處他有期徒刑兩年半,完事。但是你想,如果是這么簡單的事,還用得著你來學嗎?沒有學過法律的人都會幹。
在英國伊頓公學,有一個學生要在歷史課做一個實踐,就是採訪一個著名歷史事件中的人物,要有照片、錄音。這個學生的目標就是成功採訪宋美齡,跟她合個影,還要能跟她說上話並且有錄音。你想想英國伊頓公學的孩子,怎么能夠找到住在美國長島、寓所戒備森嚴、通常不露面、已經一百多歲的老人家呢?
這學生就在那兒研究、研究、研究……他研究了很多宋美齡的資料,以及宋美齡平時生活出行的規律,發現宋美齡每年都會出席台北市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美國校友會的活動。雖然他以前曾經同宋美齡的秘書打過電話,人家已經拒絕了他,但是他又研究了在紐約地區總共有哪些北一女中的校友,結果他聯繫上了四位。平時他就和這四位套近乎,認了這些阿姨、奶奶、姐姐,人家都跟他不見外了,所以就告訴他幾月幾日的什麼時候北一女中會搞活動。
到了活動那天,這位學生就到了現場。那天宋美齡當然是一個符號式的人物,大家都在拍照。他第一個拍了照片之後,就跟宋美齡說:“我是來自伊頓公學的一名學生,我花了很多時間來尋找你。”因為以前秘書擋住了這位學生,宋美齡也不知道這回事,她很驚奇。“喔?”接著她用英語說,“你能找到我就說明你不簡單啊,年輕人,你對我有什麼要求嗎?”他說:“我沒有什麼要求,就是最近正在研究‘西安事變’,當然我已經研究了很多史料,但還想知道‘西安事變’的其他一些史事。”宋美齡說:“‘西安事變’當然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是畢竟最終和平解決,各方都還能夠接受。你難道不覺得這是一個很完美的結果嗎?”說完以後就走了。就這樣,這位學生有了錄音、有了照片,成功結課了。
這個孩子為了實現目標,絞盡腦汁地研究了一年,最後達成了目標。這是一個行動。我們可以想像到這門歷史課大部分的課程內容他在三個月內都會忘掉,就跟普通的歷史課一樣,但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他對“西安事變”記得很牢,而且他對“西安事變”的認識超過了其他任何人。
這位同學的歷史老師的方法就很好,他讓學生自己選一段願意研究的內容,用“氣”的方法去學。這位同學能夠找到宋美齡,以後再找到其他人還不容易嗎?再說,宋美齡都能找到,相當於連活文物他都找到了,其他那些六十多歲的名人就都能找到了。世界上的事沒那么困難,有什麼不能做到的呢?你從來都沒試過,怎么知道做不到呢?在你們這個年齡,如果給自己設定了一大堆限制,你還能幹什麼?年輕就是用來折騰的,到了六七十歲老了的時候,再想折騰就心有餘而力不足了。你在十八九歲、二十一二歲還不折騰,不就是浪費人生嗎?所以,年輕的時候有兩樣東西很重要:第一是折騰,第二是臉皮厚。
你說你什麼東西都沒有,我說你還有臉皮嘛!我們最豐富的資源就是臉皮。有的同學說:“哎呀不行,萬一人家拒絕我怎么辦?”人家拒絕你又能怎么樣?人家又不認識你,又沒人盯著你,拒絕了跟沒拒絕一樣,還要再去找機會。哪怕這個人拒絕過你,你還可以再去找他。雖然他曾經拒絕了你一次,但他還沒拒絕你第二次呢。我跟你講,一般人都不好意思三次拒絕同一個人。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時候比的就是誰臉皮厚。我是做社會調查出身的,訪問員訪問別人時經常要敲門,說實話敲到第四次還拒絕訪問的,100個人裡面只有2個而已。人們都會覺得實在不好意思了,再拒絕你就有點兒太不人道了。
比如你坐火車與旁邊的人聊天,人家問你:“你乾什麼的?”你說:“我是學生。”“學生?學生多著呢,你是什麼學生?”“大學生。”“大學生不就等於廢物嗎?”“其他人是,我不是。”“你乾過什麼能證明你不是?”“上海的世博會,別人都是開世博會時去當志願者,我是世博會開完以後去當志願者的。”“哎,當世博會的志願者是時髦喔。可是世博會都結束了,你還做什麼志願者呀?”“我最近參加了一項公益活動,專門讓蚯蚓處理菜葉。”“嗯?讓蚯蚓處理菜葉?這是怎么回事啊?”“你家不是有菜葉、有機食物之類的東西?只要養一斤蚯蚓,蚯蚓自己就可以把菜葉消滅掉。”“那會不會有很大味兒?”“我們有種氣味劑是專門去那種氣味的,現在都是很成熟的技術了。”
不說別的,一路上你至少有一個話題可以和別人說,這個人從此認識了一個養蚯蚓的大學生,他知道這個學生是“有用”的,因為這個學生知道養蚯蚓。現在大多數學生連自己都養不活,但這個學生能養活蚯蚓,那他肯定不是一般的大學生了。
我們要重視讓自己“有用”這一點。假定現在你“沒用”,那該怎么辦呢?如果你是學會計的,到企業做完賬後才知道,80%的會計知識學校里的老師都沒講過,你要用的這80%的東西都是在單位里跟老會計學的。學完之後,老師再講這節課時,你跟老師提兩個套用型問題,老師會說:“這個問題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因為這位老師從來沒做過會計,就來講會計學。所以,要彌補專業技能課不足的方法就是到社會中去實習。所以,大家要重視“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